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籍测量设计书

地籍测量设计书

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地籍建设工程技术设计书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二 00 四年(最终定稿)为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地籍基础业务建设,全面提升连云港市地籍管理工作水平,切实保证“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的实施,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开展“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 。

本项工程是连云港市“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连云港”的基础性建设工程。

为确保此项工程的顺利实施,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了作业队伍和工程监理单位。

本次作业将在工程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按照“立足现状,寻求创新,注重实用,兼顾发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统一组织,试点研究,整体实施。

工程领导小组组织编写了“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技术设计书”,本设计书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总纲、控制测量、城镇地籍更新调查、1:2000 农村地籍调查、数据库工程建设及附件。

在整个作业过程中,作业单位要始终按照本设计书的规定执行,确保为本项工程的创优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录第一篇总纲⋯⋯⋯⋯⋯⋯⋯⋯⋯⋯2第二篇控制测量⋯⋯⋯⋯⋯⋯⋯⋯..20第三篇城区、建制镇地籍调查⋯⋯..24第四篇1:2000 农村地籍调查⋯⋯⋯..44第五篇数据库工程建设⋯⋯⋯⋯⋯..53附件一附件二一、测区概况二、工作任务三、已有资料四、技术依据五、主要技术规格及精度指标六、数据库建设软硬件配置七、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的组织实施八、质量保证措施九、提交资料一、测区概况1.1 测区范围测区位于北纬34°25′49″—34°48′18″,东经119°04′18″—119°40′01″。

测区范围为连云港市市区,辖新浦、海州、连云三个行政辖区,总辖面积约890 平方公里。

1.2 地理概况连云港市地处于黄海之滨、陇海铁路东端,是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

是我国重要的海盐产地、最早的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和重要海港之一,在经济与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

测区内地形有平原、山区、海域。

山区主要位于新浦与连云之间,有前云台山(625 米)、后云台山(605 米)、东阝取山、锦屏山、白虎山、孔望山等,其中前云台山主峰玉女峰是江苏省最高峰,山区总面积约为180平方公里;平原地区平坦而低洼,高程一般在3-4 米,总面积约710平方公里,其中盐田约230平方公里,农业区约480 平方公里;海域分布有鸽岛、竹岛、前三岛、东西连岛等岛屿。

测区居民地除城区外多为沿山坡而建的集居式居民地,平原地区居民地亦多为集团式。

气候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一月最冷,平均温度为-0.4 °C,7 月最热,平均温度为27°C;雨量适中,年均降水量为926 毫米,夏季多雨;年均无霜期为218 天。

测区交通条件优越,连云港是不冻的天然良港,水深港阔,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海港。

陆运交通十分发达,陇海铁路横穿我国东西,经新疆同欧州铁路接轨。

公路四通八达,主要有310、204 国道,还有宁连、连徐等高等级公路。

水运也很发达,主要有盐河等。

花果山为著名的风景区,名胜古迹有海清寺阿育王塔,孔望山的摩崖画像、石刻,还有云台山郁林观石刻,海州东门外古墓葬群。

1.3 任务简述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数据库建设是连云港市市区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核心,是连云港市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连云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满足连云港市经济发展对大尺度、一体化地籍基础数据的需要,推动连云港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和“数字连云港”建设,进一步落实好“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 现代地籍管理模式,按照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要求,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在市区范围内开展城乡一体化现代地籍建设工程。

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1)应用GPS技术建立市区GPS控制网;2)基于现有的城区地籍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城区更新、补充和变更等权属调查,采用野外全解析法完成城区地籍要素的变更、更新和修补测,并对新建成区进行初始地籍调查工作,建立1:500 的覆盖城区的数字化地籍图;3)利用1:2000 比例尺的地形图及正射影象图,进行市区城乡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权属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建立1:2000 的农村地籍数据库和城乡地权信息库;4)对2002年完成的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量的14 个乡镇,进行初始地籍调查工作,并建立地籍数据库;5)采用全野外解析测量方法进行市区范围内1:1000 村庄地形图的数据采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村庄地籍调查,建立村庄地籍数据库;6)按照新的土地分类标准,进行城区1:500比例尺和镇区1:1000 比例尺地籍数据库、村庄1:1000比例尺村庄地籍数据库与农村地区1:2000 比例尺农村地籍调查数据的数据整合,实现城区、集镇、村庄、农村的统一分类,建立融城区、镇区、村庄与农村地区于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7)立足于“现代地籍”建设的目标与需求,开发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城乡地籍的统一管理。

数据库建设是采用统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统一的数据库管理软件、统一的坐标体系,将同一时点、不同尺度的城镇地籍数据和农村地类、地权数据集成到一个空间/ 非空间数据库体系中,在统一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进行实现城乡地籍空间/ 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处理、存储、统计、分析、检索、输出及更新等统一管理。

、工作任务2.1 城区及近郊区数据采集各类作业的具体范围依据市区实际情况由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确定2.2 农村地区数据采集各类作业的具体范围依据市区实际情况由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确定2.3 数据库建设三、已有资料3.1 平面控制资料3.1.1 2000年江苏省测绘局第一测绘大队施测的C级GPS控制网,测区内有4 点。

分别为点2006(I 连云港支(2HY1))、3168(锦屏山)、4051(I 连云港支8 基上)、6040 (连云港)。

3.1.2 2002 年国家测绘局第三大地测量队施测的D级GPS控制网,计106 点。

该网计算四套成果,即中央子午线120°的1954 年北京坐标系;120°的1980 西安坐标系;119°15′测区平均高程面4 米的投影面上的2002连云港54坐标系;119°15′测区平均海拔高程面4米的投影补偿面上的2002连云港1980年坐标系。

平差显示各项精度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3.1.3 2002 年国测第三大地测量队在十四个乡镇施测的一级导线点共201 点。

坐标系统为2002连云港54 坐标系。

以上平面资料均可作为本次测图的控制资料,测区其他资料如换算成以上相同坐标系也可使用。

3.2 地图资料3.2.1 1981 年总参测绘局出版的1:5 万地形图。

3.2.2 1976-1999 年江苏省测绘局和地质局测绘院出版的1:1 万地形图。

以上地图资料可供航摄领航、作业参考和组织生产指挥工作。

3.2.3 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1 万电子扫描地形图及回放图,可作为测区的范围划定,一、二级导线选点工作用图。

3.3 航摄资料3.3.1 本测区航摄工作由中国四维测绘技术公司承担。

航摄在2002年12 月—2003 年2 月进行。

航线沿1:2 千比例尺图幅中心线呈东西向飞行,航摄比例尺为1:8000。

3.3.2 摄区代号为(验收后补全)3.4 地籍资料3.4.1 连云港市国土资源局于1997 年~2001 年相继完成的连云地区、新浦地区、云台地区南城镇的初始地籍调查,成果资料有:连云区1:500 地籍图316幅,覆盖面积约16.20 平方公里,9340个宗地;新浦区1:500 地籍图452幅,覆盖面积约27.25 平方公里,20495个宗地;新浦区沈圩办事处地籍图65 幅,覆盖面积约3.10 平方公里;新浦区南城镇地籍图60 幅,覆盖面积约3.00 平方公里;开发区地籍图30 幅,覆盖面积约1.5 平方公里;上述范围内的权属调查成果。

以上地籍调查区共有51.05 平方公里,甲方均有此地籍图数据光盘。

该地籍图通过坐标系统转换后可作为地籍变更和地形补测的基础图。

海州城区也有部分地籍调查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成果不便利用,但地籍图尚可利用修补测。

3.4.2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资料1983 年-1988 年进行初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并通过省级验收,1991 年-1993 年进行了补充调查,于1994年通过省级验收。

共完成全市78幅1:1 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土地统计台帐。

四、技术依据4.1 基本依据4.1.1 1998 年8 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4.1.2 1998 年12 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4.1.3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 年《土地登记规则》4.1.4 江苏省人民政府1996 年《江苏省土地登记办法》4.1.5 国土资源部2001 年《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4.1.6 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6月22日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4.1.7 原江苏省土地管理局1993年12 月发布的《江苏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4.1.8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 年《关于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的若干规定》4.1.9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4.1.10 原江苏省土地管理局《江苏省土地详查补充调查细则》4.1.11 国土资源部2001年《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试行)》4.1.12 国土资源部2001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4.1.13 国土资源部2001 年《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4.1.14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籍基础业务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02]16号)4.1.15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和更新调查管理工作的通知》(苏国土资发(2002)244 号)4.1.16 关于认真做好2002 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精品文档( 苏国土资发[ 2003] 5号文件 )4.1.17 本技术设计书 4.2 参考标准4.2.1 GB/T18314 ~2001《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 4.3 数据标准4.3.1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五、主要技术规格和精度指标5.1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 1954年北京坐标系坐标, 中央子午线为 119°15′ 投影至海拔高 4米的测区高程面,称为 2002连云港 54坐标系;5.2 图幅分幅及编号5.2.1 1:500 ~1:2000 比例尺均按 50cm ×50cm 规格分幅;5.2.2 1:2000 图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公里数分幅编号, x 坐标值在前, 在后,中间加短线连接, xy 值取至整公里;5.2.3 1:1000 图是在 1:2000 图幅内分为 4 幅,从左上至右下顺序编号,在 的图幅编号后分别加 -10 、-20 、-30 、-4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