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答案解析一、1.【答案】B【解析】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
图中ACD都属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图B是血细胞,属于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故选B。
【考点】动物植物细胞的区别2.【答案】D【解析】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体内不含叶绿素,进行腐生生活;酵母菌在环境条件较好时,比如营养充足,温度适宜进行出芽生殖,在条件不良时又可以进行孢子生殖。
A.酵母菌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属于单细胞生物,A正确。
B.酵母菌是身体只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膜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
C.酵母菌可以进行出芽生殖,在良好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下,繁殖速度快,C正确。
D.酵母菌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错误。
故选D。
【考点】酵母菌的结构特点以及营养生殖方式3.【答案】D【解析】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种子具有完整的胚,胚是有生命的,种子成熟,且度过休眠期。
②绿豆种子由胚和种皮两部分组成,种皮有保护作用,胚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组成,子叶中储存着丰富的营养,为双子叶植物种子。
种子吸水,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A.水分可以使种皮变软,胚芽与胚根才能突破种皮,同时储存在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转化,容易被胚吸收利用,但是,如果水分过多,会引起种子缺乏氧气,种子无法呼吸,导致种子腐烂。
因此发豆芽时容器中需要放入适量的水,A正确。
B.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内部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这些生物化学变化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多数种子萌发所需的最低温度为0℃~5℃,最高温度为35℃~40℃,最适温度为25℃~30℃。
因此发豆芽过程需要适宜的温度,B正确。
C.绿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种皮组成的,而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子叶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C正确。
D.发育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开始萌发,经过一系列生长过程,种子的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随着幼根的生长,胚轴逐渐在伸长,将两片子叶带出地面,子叶展开,露出胚芽,胚芽发育形成茎和叶,D错误。
故选D。
【考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4.【答案】A【解析】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上的气孔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根吸收的水分99%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
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是蒸腾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从而也降低了环境的温度,能调节气候;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促进了水和无机盐向上的运输,可见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A.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大气中氧气含量,A错误。
B.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促进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B正确。
C.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促进了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C正确。
D.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D正确。
故选A。
【考点】蒸腾作用的意义5.【答案】C【解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储藏农作物产品时,应尽量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因此,可采用降低环境温度,减少氧气含量的方法延长水果、蔬菜的储藏时间。
A.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为: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水+能量,所以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为线粒体,把有机物里面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
因此,果实的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的说法正确,A正确。
B.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久存的果实由于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被分解消耗了,B正确。
C.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果实呼吸速率与贮藏时间的关系图可知,在12℃条件下,京白梨贮藏到第9天呼吸速率达到最高峰,而在20℃条件下,京白梨贮藏到大约第5天呼吸速率达到最高峰,并且呼吸速率比12℃条件下高,因此在20℃条件下贮藏的京白梨果实最先成熟,C错误。
D.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果实呼吸速率与贮藏时间的关系图可知,在6℃条件下,果实的呼吸速率最低,有利于果实的长期贮藏,D正确。
【考点】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6.【答案】B【解析】肺通气量指单位时间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肺通气量可分为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无效腔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等。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胸廓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做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吸入气体时,胸廓容积变大,肺舒张。
A.肺通气量指单位时间内出入肺的气体量。
一般指肺的动态气量,它反映肺的通气功能。
运动时肺通气量可增大至安静状态的10~12倍。
因此人体运动时会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使肺通气量增大,吸入的气体量增多,A正确。
B.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
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B错误。
C.肺通气量增大有利于给组织细胞提供更多的氧气,使有氧呼吸增强,使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能够充分的分解有机物产生更多能量,避免氧气不足引起的能量供应缺乏,C正确。
D.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肺活量增大,呼吸功能增强,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肺功能,可使心脏强健,肌细胞增粗,收缩力增强,反应速度加快,免疫力增强等作用,D正确。
故选B。
【考点】肺通气的概念,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7.【答案】B【解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A.肾小球是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最后汇成出球小动脉,增加了滤过面积,A正确。
B.血液流经肾小球后,血液中血细胞数量不变,B错误。
C.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球与肾小囊壁,壁薄,都只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物质滤过,C正确。
D.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D正确。
故选B。
8.【答案】C【解析】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的神经元接受冲动信号,并将神经冲动传到传出神经;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接收到指令,做出反应。
AB.感受器由感觉神经末梢组成,主要是感觉神经元的树突末梢,能感受体内外的刺激产生兴奋,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正确。
C.感觉形成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错误。
D.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变化,并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生存,正确。
【考点】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9.【答案】C【解析】①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
②完全变态发育是指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是指昆虫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A.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昆虫属于节肢动物,A正确。
B.昆虫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图中①就是受精卵,B正确。
CD.草地贪夜蛾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②幼体和④成体相比,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应根据其不同发育时期的特点进行防治,C错误;D正确【考点】昆虫10.【答案】C【解析】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单独完成的,而是多块肌肉,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协同完成的,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A.观图可知,某患者上臂肌肉损伤,借助气动人工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实现屈肘和伸肘运动。
图示为屈肘动作,因此该患者受损的肌肉是肱二头肌,A错误。
B.分析题干可知,气动人工肌肉相当于人的肱二头肌,属于骨骼肌,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B错误。
C.气动人工肌肉相当于人的肱二头肌,气动人工肌肉充气时模拟肱二头肌进行收缩,可实现屈肘运动;气动人工肌肉放气时模拟肱二头肌进行舒张,可实现伸肘运动,C正确。
D.骨在运动中起杠杆的作用,关节相当于支点,骨骼肌能通过收缩提供运动时的动力。
因此屈肘运动过程中需要关节参与,D错误。
故选C。
【考点】运动的完成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11.【答案】A【解析】从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A.灰喜鹊筑巢的生殖行为是先天性行为,与体内的遗传物质有关,A错误。
B.灰喜鹊的筑巢行为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与气温等环境因素也有关,B正确。
C.环境因素会影响鸟类的筑巢行为。
灰喜鹊在小兴安岭林区内筑巢位置较低可能与人类活动较少有关,C正确。
D.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繁衍。
灰喜鹊筑巢时间与高度的不同就体现了灰喜鹊对环境的适应性,D正确。
【考点】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特点12.【答案】B【解析】①染色体作为重要的遗传物质,它应该存在于细胞核中;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②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