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探究课:《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案例分析新一轮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赋予了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同时也确立了其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开发和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是思想政治课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学生能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更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
目前,不少学校和教师正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就综合探究课:《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谈谈如何开发和利用政治课课程资源,并借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
一、案例呈现:教学设计说明: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设计这个综合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认清就业前景,掌握就业常识,了解就业及自主创业必备的基本素质,试选创业之路,为成就个人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探究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1)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划分为五个小组:调查小组、信息小组、招聘小组、访谈小组、创业小组,分别完成了调查统计、信息搜索、招聘模拟、访谈录音、案例分析等。
(2)课堂上按照共同的职业志向分成了8大小组围坐在教室两侧,进行了调查小组、信息小组、招聘小组、访谈小组的信息交流;并通过设置“畅谈理想”、“直击招聘现场”、“自主创业案例分析”等环节,展开小组间讨论,全员参与,并由小组发言,阐述观点。
(3)经过课前的准备、课堂的交流与讨论,给与了学生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并在合作中提高了综合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1、第一环节:畅谈理想,规划未来——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八小组的同学因职业理想趋同展开讨论,小组长分别总结各个组员的看法,并作交流。
2、第二环节:了解信息,认清形势——信息小组上台进行交流,点击PPT。
展示信息,形成共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从劳动力供给看,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
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已于2007年8月30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将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3、第三环节:直击招聘现场,掌握求职技巧(1)点击进入视频“南京招聘会”。
直接感悟:就业压力大(2)学生模拟现场:招聘教师与资料管理员。
学生根据你们所学的知识对刚才招聘会上的招聘方与应聘方展开讨论、做出评析。
(3)职业指导师凌志远同学上讲台,分析补充,如何应聘:4、第四环节:实现理想,我会加倍努力——为了实现理想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倍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向身边的模范学习。
(1)采访亲友,学生代表交流:李诗涵访问外公进行交流;高衎访问叔叔进行交流。
(2)播放访谈录音:全国模范教师徐杰校长接受采访,对学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3)网上搜索下岗女职工的成功创业案例分析,全员讨论:自主创业应具备怎样的良好素质。
二、案例反思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从中提高学生理解、运用、分析、整合等多项学习能力。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环境、所处的社会,会发现大量鲜活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广泛地、综合地、合理地开发这些资源,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
如何有效地围绕教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我认为基本步骤和方法如下:(一)、围绕课题,结合教材、学生,寻思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综合探究课作为新型课程,从教材设置中就给了我们很多鲜明的素材,和灵活的活动建议,我们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和社会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丰富的课程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如本案例中就我设置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畅谈理想,规划未来;第二环节:了解信息,认清形势;第三环节:直击招聘现场,掌握求职技巧;第四环节:实现理想,我会加倍努力。
围绕课堂教学,明确可利用、开发的课程资源有:1、调查统计:高一学生的职业理想2、视频:南京五台山大学生招聘现场3、文字或图片信息: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具体措施4、网络信息:求职技巧5、典型就业案例分析:成功人士代表、创业成功案例6、学生采访:身边亲友的熏陶、全国模范教师:徐杰校长的教导7、学生模拟招聘现场,提供有效信息8、教学参考书9、学生已掌握的《新时代的劳动者》相关知识10、备课组老师的出谋划策、精心备课11、网上查找有关《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的教学资料(二)、课前必须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准备工作明确了相关的资源,下一步就是如何找到资源、整合资源、呈现资源,最终利用资源,提高学生能力。
本案例中,我围绕着所设置的教学四环节,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调查、收集、整合、分析相关资源,并得出自己小组的意见,形成本节课的重要素材。
第一组:调查小组: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围绕“职业理想、招聘条件、求职技巧、自主创业、采访亲友”等问题,设置一份调查问卷。
面向高一学生进行就业问题的相关调查,并进行信息统计第二组:信息小组:上网调查搜索有关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人才市场供需情况信息。
并要求做成PPT,进行课堂交流。
第三组:招聘小组:上网搜索人才招聘会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了解求职相关知识,举行模拟招聘会。
第四组:访谈小组:亲友和学校模范教师徐杰校长,并形成访谈录音或文字,准备进行课堂发言,从中分析出我们为以后的就业,现在该做如何的准备。
第五组:创业小组:实例探究——自主创业者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三)、开发课程资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1、明确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有哪些方面。
结合相关文献,我简单的将课程资源划分成:人力资源、文本资源、媒体资源、实践活动资源等。
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教师、同事、学生、家长等。
在本次案例中我就充分利用了本备课组教师们的集体的智慧,学生的叔叔、外公等人士,本校的模范教师徐杰校长等。
文本资源主要是指教材、教参、相关的教学资料;媒体资源主要是指报刊、电视、网络等;实践活动资源主要是指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扩展丰富教材资源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开展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也可用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载体,更可通过适当的变式而把问题的解决延伸到课堂以外,拓展学生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科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及时挖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源。
如在本案例中,我们根据本节课的教材要求,创造性地将社会招聘现场的视频和学生课堂的模拟招聘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浓厚兴趣,通过鲜活的视频资源和课堂模拟后进行讨论,学以致用,提高了理解运用的能力,对以往的相关知识进行的有效地巩固与运用。
3、创造实践活动资源,有效连接学习与生活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教材的编排也始终围绕社会与生活而展开,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
我们要建立起“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要积极地创造和提供条件,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地安排学生从事相关实践活动,将社会、生活、学习相联接。
如在本案例中,我们就面对高一学生精心设置了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理想,学生们很有兴趣,能积极配合;再如让学生通过访问自己的亲友、访问他们身边的模范劳动者本校的年轻有为的徐杰校长,在访谈中学生们接触到了鲜活的东西、真切的感悟。
在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的丰富有力的资源。
在这里我想到了,在很多的教学中我们都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部门等进行调查研究、体会感受、实际操作、归纳总结,以实践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4、充分把握人力资源,积极利用媒体资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我们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
我们应有意识的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制定活动策划书,动手、动脑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课外资料。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采用摘抄、剪辑、下载网上信息等方式,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定期进行展示,开展多种交流讨论互动,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互相交流,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如在本案例中绝大部分的资源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他们的信息量、分析整合能力正是通过老师给他们的机会得到了展示。
很多老师都注意去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作用。
我们班现在就有信息小组,专门由他们分工合作去搜集相关的时事新闻,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
再者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都会对课程资源的获取提供直观、快捷、多维的帮助,足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特别是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网上信息资源的共享。
只要与因特网连接,我们就可以登陆相关的网站查看同行的相关教学信息,下载教学所需的图文资料,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
此外,还可以采取网上交流的形式,登陆相关网站共享互联网资源,参加网络学术论坛,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业务上的交流,从而使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实践证明,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所以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观察、研究,随时挖掘一切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共同开发,让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师生共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