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湘教版八年地理上册级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说课稿单位:柏山中学姓名:郜克武时间:2010年11月《中国的地形》说课稿柏山中学郜克武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柏山中学的郜克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形》。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节是在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为以后章节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而本节课是本章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

(二)教学目标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状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订了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

(2)能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并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以及五岳的名称、分布、自然与文化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学习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地理的态度。

(2)通过对我国地形山脉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让他们明白在感受美好的同时,不要忘了对环境的保护,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而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及走向,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是作用。

而要记住这些内容又得需要时间来做保证。

因此,我把中国地势的特征和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及走向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过了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等基本国情,尤其是在学习行政区划时,我让学生利用拼图游戏,进行个人赛、小组赛、自背、互背、抽查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以及在中国的大致分布,为本课高效记忆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分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地图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他们的抽象思维虽不强,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好奇、好动、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扬长避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多观察,勤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法、学法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标理念,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读图,绘图,引导、发现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不仅是如何“教”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过程。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把如何“学”贯穿始终。

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自学指导,在课堂中主要渗透“读图法”和“分组合作法”两种学法。

这样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现阶段聪明、好动、听课易走神的实际情况,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四、教学媒体为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高效;实现教学双边活动的最优化,我认真准备多媒体课件,同时也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地理书、地图册、练习本五、教学过程我的总体设计思路分七个环节:导入新课---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先学环节---后教环节---当堂训练---板书设计。

为了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打造高效课堂,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设计自学指导,让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由小组讨论,以达到“兵教兵”的效果,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已解决的问题,教师不用多讲。

(一)导入新课:我这样来导入:说起旅游大家都不陌生,总结一下人们旅游的去处一般就是两种地方,一种是:大城市;另一种是大自然。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游一游我国大自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

(2)能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并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以及五岳的名称、分布、自然与文化特色。

(三)自学指导:(1)为了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的自学指导。

(2)多媒体显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20—P21内容,8分钟后,比比看谁学习效率最高,收获最大。

1.读P20沿北纬32度中国地形剖面图回答下面活动题,注意第2小题第2问海拔高度大约多少米时,可以说出一个大概范围。

2.读中国三级阶梯分布图找出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梯之间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3.能在P21的图上用英语字母标出并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及走向。

尤其注意横断山脉别丢了。

4.结合P21图找出我国五岳的名称及分布并能识别P22五岳风景图。

自学指导中的“1”和“2”,主要是针对学习目标“1”的内容设计的。

通过自学指导一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地图进行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而自学指导中二的设计是在指导一的基本上的进一步引深,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地理地图最大限度地进行地理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自学指导中的“3”和“4”主要针对学习目标中的二的内容设计的。

自学指导“3”的完成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

而对指导四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引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之情,(四)先学环节1.即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2.过渡: 5分钟后,教师问:看完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后,提示:自学时如有疑难或不太确定的问题,可以四人为一组在小组内讨论。

时间为3分钟。

3.学生小组交流。

4.过渡:(8分钟时间后)时间到了,自学内容完成的请举手。

5.检测:很好,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看看大家的自学效果。

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之后,以“自学指导”为主线设计检测题,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题的完成方式主要是由班里的后进生作答,其他学生纠正。

这样做既增强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既能准确地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为下面的后教环节做铺垫。

(1)读P20图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2)说出每一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和主要的地形分别是什么?(3)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第一、二阶梯之间的分界:西起山脉经山脉向东南到山脉的东部边缘。

第二、三阶梯之间的分界:由东北向南依次是岭、山、、山。

(4)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走向:东西走向的有三列:北列和中列和南列南北走向的山脉有:、、。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三列:西侧:、、、。

中间:、东侧:。

西北-东南的山脉有:和弧形山脉是:。

(5)中华五岳分:东岳山在省;西岳山在省;南岳山在省;北岳山在省;中岳山在省;(五)后教环节:1.这个环节的宗旨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可能通过“兵教兵”方式来解决。

对于大部分学生不会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点拔或精讲。

2.引导:依据自学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来完成后教环节,如第二个检测题“每一级阶梯的海拔高度和主要的地形”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出现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不能找出较好的方式来完成。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的表格,让学生明白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3.解决了以上的问题之后,还要再次提到中华五岳,虽然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五岳的名称及分布,再让同学们欣赏一下中华五岳的风景图画(多媒体显示主要五岳名山的风景图)让学生们知道,五岳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近些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我们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出去旅游,去感受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不过,在大家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的同时,请时刻记住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4.课堂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通过小结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总结记忆。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系统地把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更准确、高效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六)当堂训练必做题:10分钟的时间记忆自学指导中的第3题。

10分钟之后在练习本上画出山脉走向并写出山脉名称。

选做题:说出主要山脉所分布的位置。

思考题:想一想,我国地形特征对我国的河流、气候造成哪些影响?这样设计课堂作业,突出了本课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做了到分层教学和培优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为了给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明白,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又方便在课堂小结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抽查学生记忆效果,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中国的地形板图:中国轮廓图(含长江、黄河)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中国三个阶梯之间的分界:在图上指出山脉的名称:中华的五岳有:六、自我评价:总之,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淡化了传统教师讲的作用。

突出了地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

真正使学生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