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ppt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ppt
中医免费资料 /down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洪梦静
•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 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 淀凝聚的过程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 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 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 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 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 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 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 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 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 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 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购物、饮食 等活动本无可厚非,它们也是古代节庆活动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出现的对物质层 面过分关注的现象,则掩盖了节日本身的深 厚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功能之一在于增 强个人与家庭、社会的纽带关系,沉溺于简 单的自我享乐,导致了这一重要功能的缺失。
•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不是只是拿来吃喝玩乐的, 适当地去了解一些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并试着 去鼓励大家一起来庆祝,营造这样一种节日氛围 • 对于西方节日不要过于热衷,不需要那么积极地 去把他当作本民族的一种文化,毕竟那是人家外 国人的节日 • 我们有我们的七夕情人节,为什么要那么热衷于 西方的214情人节呢?不觉得我们的七夕情人节 更具有中国的传统内涵和意义吗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
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 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 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 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 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 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 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 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 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 挚,至今脍炙人口。
• 在我今天浏览网页时,看到这样一句话:放着传统的中国 节日不过,偏偏去过外国人的节日,中国那么多历史悠久 的节日你都没过完,外国的节日有多新鲜?等你把中国的 节日过完了,了解透彻了,再去过外国的节日吧! • 对于上面的这段话语,我持有半赞成半反对的意见。赞 成的是:中国的那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身为一个中国人, 自己都没有了解透彻,自己都没有认真地去过这些节日, 想必自己对自己也会有一些嘲笑吧。这样不是真应了那 “崇洋媚外”这四个字;反对的是:不支持过西洋节日, 现在可是21世纪了,别把自己搞得这么封建化。不要还生 活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那 个时代了,适当的接受外国的一些文化底蕴,多做一些交 流,不要想象着外国的一些都是不好的。 • 在现在,中国的许多节日都渐渐失去了当年的风采,作 为中国这个国家未来的继承人,是否应该为即将丢失的中 国文化采取一些行动?
•
• 从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 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 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 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 “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 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 出现“假日化”趋势。
• 商家每逢节庆必定上演的促销活动,则为年 轻人提供了消费娱乐的理由,直奔商场购物, 约上朋友聚会KTV、下馆子,或是参加旅行 团,成为他们“消磨”节日最流行的方式。 许多年轻人表示,除了春节、中秋外,对其他 传统节日的概念不是很明晰,对是否放假、 如何让这几天假期玩得高兴是比较关心的 话题——传统节日正在成为他们的购物节、 吃饭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 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 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 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 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 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 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 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 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 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 街上鞭炮齐鸣,响声 此起彼伏,家家喜气 洋洋,新的一年开始 了
压岁钱
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 饺子的习俗,饺子的 作法是先和面,和字 就是合;饺子的饺和 交谐音,合和交有相 聚之意,又取更岁交 子之意。在南方有过 年吃年糕的习惯,甜 甜的粘粘的年糕,象 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步步高。
中国的传统节日 ——它要消失了吗
• 在即将过中国这个传统的节日前,突然发现,就在近几年, 人们过年的气氛明显没往年那么足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质 量提高了,平时吃的东西和过年是没什么两样。也没有说 过年吃的东西平常吃不到。有些人,嫌麻烦,干脆去饭店 订上一桌菜,吃完了事儿,拍拍屁股走人,也不用洗碗刷 锅的。 • 由此我便联想到,其他的传统节日——寒食节等,想必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多少知道它的来历。现在年轻人,包括 我们这些青少年,每年快要到圣诞节,弄得就像我们自己 在过年一样,家里装扮的漂漂亮亮的,又是圣诞帽的,又 是吃牛排,披萨的。到真正自己过年时就没有了兴趣,草 草了事,在这方面看来,西方的圣诞节要远远比我国自古 以来传统节日重要得多。 •
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
• • • • • • 春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清明节 重阳节
•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 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 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 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 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 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 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 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 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 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 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 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 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 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 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 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 殊气氛
•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 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 “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 老节日
•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 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 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 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 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 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 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 已传到了国外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 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 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 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 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 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 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 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 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 新年寄语,也就是用 红纸写成的春联。屋 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 吉祥的年画,心灵手 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 的窗花贴在窗户上, 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 福字及财神、门神像 等,福字还可以倒贴, 路人一念福倒了,也 就是福气到了,所有 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 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 氛。
—农历正月十五
•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 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 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 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 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 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 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 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 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 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