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摧刚为柔,寄劲于婉, 化直为曲; 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这就是辛词所达到的 极高的艺术境界。
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
写作背景简介
• 小序中,已将写作的 背景和意图作了交代。 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 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 品。“戏作”,是自谦, 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 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 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 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 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 途! • “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 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比喻南宋投降派和侵略者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驱逐外敌,光复山河 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经过等待、寻找、焦灼、失望之 后再突然发现自己的意中人原来就在 身后,那种从天而降的惊喜谁也想象 得出来,这是一种知音的契合之感。
王國維《人間詞話》
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 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 的思想感情?
当时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 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 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作者在《青玉案》 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
鉴赏要点
①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许, 亦以英雄许人。毕其终身,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 名事业的进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 献的追求。在此词下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 以看到这种人格在闪亮。
②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词的上片和下片, 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 这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使作者的 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而感人。
青玉案
元夕
青玉案
元夕
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赏析上片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 表达作用?
例如: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当窗 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 “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意思是: “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 有的凯旋归来。” ⑶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意思是“秦汉 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 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范仲淹 《岳阳楼记》)意思是“无论在朝庭为官,还是不在 朝庭做官,都一样忧国忧民。”
• 少年不识愁滋味, •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得愁滋味, •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 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 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 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 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
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始终存 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 所谓“和战之争”。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 派,他有将人相之才,智勇兼备。他一生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之志, 始终如一。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 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 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都不 敢放手使用,使他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 用,抱憾而终。
花千树(花灯之多) 星如雨(烟花之盛) 香满路(贵族之众) 动转舞(舞灯之欢)
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 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 的“那人”。
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她的服饰, 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 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三是写她们遗香满路。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 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写“那人”着墨不 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 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 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 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不慕荣华。
3、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 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动感十足。 “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 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 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 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 (排)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 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 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 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怕登临的地方就是“江西
造口壁”。所怀的古指40年前的当朝旧事。据有关记
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
隆祐太后从洪洲(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
成鲜明对比。
课外拓展
词人在2l岁的时候,就为了推翻金侵略者的 统治而发动了农民起义,并带领2000多义军投 奔到耿京所领导的义军中,当了掌书记。这是 当时北方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已有20多万人。 他建议起义军和南宋王朝取得联系,以便配合 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带领十余人到南宋 见宋高宗。高宗得到消息,封耿京为天平军节 度使,封辛为承务郎。在他返回途经海州时, 知道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了金人,义军 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了50名勇敢义兵,直 趋敌营,活捉了张安国,带领上万的义军,直 奔南宋,把叛徒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正法。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 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 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 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 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 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元宵之夜,倾城狂欢,在极繁华极 热闹的描写后,令人意外地勾勒了一 位超凡脱俗、置身事外的人物。在倾 城观灯之时,却有人自立于灯火阑珊 处;在举世把杭州作汴州之时,仍有 人忧虑那锦簇花团之外的世事。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chuò) 银胡 革录 (lù ,汉箭朝飞金仆姑。 )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zī)须。却将万字平 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追往事,叹今吾。
上片: 追忆少年的英雄壮举
雄壮
对 比
下片:
感慨老年闲散的处境
沉郁
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 1、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 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 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 的正义立场。(主旨) 2、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 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3、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 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 同流俗的品性。 4、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形式上是 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 于婉,寓刚于柔。
“叹今吾”中的“叹”的内容是什么? “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叹”的内容有二:一是“春风不染 白髭须”,即年纪老大,一生的宏愿没 有机会实现了。二是自己被闲置田园, 无处施展抱负,满腹经纶而无所施用 。 ▲“却”表达作者壮志未酬却被闲置的 幽愤和憾恨。
主旨
这是一首典型的“英雄之词”。 通过追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己过去壮烈的经历, 对比眼下投闲置散的处境,发 出了壮志未酬而年岁老大的喟 叹。
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
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
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40年后,作者在任江西提
点刑狱的时间里,来到这惨烈史事的见证地,浮想联
翩,感慨万千,写下此词。
1、中间多少行人泪
“多少”如何理解?
一是说明受苦受难的民众之多,
二是表明民众所受灾难之多、苦难之深, 三是表明作者悲愤之强烈。
“燕兵夜娖银胡 ,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 辞手法?你还能举出几例来吗
提示:“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 姑”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 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 一路飞箭不停,表现了紧张而又惨烈的战斗 情景。 所谓“互文”,就是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 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 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提示:暗喻。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 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 般落下的星星,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 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 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 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香”“暗香”均是借香气来指代那 些打扮得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的女子,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 闹与下文在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 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追往事”中的“往事”主要指什么事?作者追 忆这些往事要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往事”指上片第一句的参加领导抗金 义军,第二句说的率领50精兵闯金营,活捉叛
徒张安国,第三、四句所说的南奔时与金兵互
相射杀的情形。追忆这些往事,一是为了表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