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篇一
一、熟读成诵法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朗读课文。
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
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
会吟”等等。
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及多读,朗朗出生的诵读,低唱慢吟的诵读,也可“不求甚解”的诵读,在
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自然成诵。
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
二、想象入境法
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认知优势,把生涩的古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很多小学生背诗很快,也朗朗上口,就是不
知道什么意思。
相信通过画画,一定会加深他对诗的理解,提高学
习古诗的兴趣,画画一方面也培养了他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有
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为教者如何把古诗转化为画面,对
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记忆的激发,兴趣的培养,都至关重要。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佳作欣赏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
诗词的意境之中。
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可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
作的情景。
三、联系扩充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可让学生读其他有关的“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绝句》:“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
恨,半掩村桥半掩溪。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文章的写作背景。
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就要适时准确地给学生补充作者所写作品时的年代及当时的历史状况,还有诗句所包含的历史典故。
当然这些背景资料亦可放手让学生去查资料来解决。
四、理解重点词语,明确句子大意
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篇二
一、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重点不是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即考查他们能否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生难字词的意义从而理解诗词的内容大意,考查他们能否读出诗文的语感、情感和美感。
读出语感,就是要求他们在诵读中能够体现出对词语的理解,体现出对词语使用习惯(如先主后谓)等的反映。
通俗地说,就是要求他们传递出句子基本正确而又比较完整的意思;读出情感,就是要求他们在诵读中能够体现出对外界刺激肯定与否定的心理反应。
总的来说,就是能够体现出分明的爱憎两大态度;具体地说,就是能够体现出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
读出美感,就是要求他们能够体现出对美的感受或体会。
低龄的学生学习古诗,有时会出现倦怠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爱读古诗,并且认为学习古诗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
而《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但是反观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不难发现古诗在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了:平均每册课本四首左右的古诗,所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加起来不过五十首左右,这与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数量之间的差距未免太大。
此时,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添加了古诗文课外读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学生产生了一些厌倦感,而我们利用赛诗会、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游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在第一段古诗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背诵古诗。
这是教学古诗必须完成的一环。
通过之前的读与唱,对于这个环节完成就轻而易举了。
诗学习起很好的铺垫作用,为以后更深层次地学习古诗有了很好的基础。
当然,对古诗的掌握也从中会受到一定的启发。
三、淡化诗词意,尊重个性化理解
“诗词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一首古诗词,作者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
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
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因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
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
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词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四、画中领悟哲理,增加理解深度
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篇三
一是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
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是根据教材适度扩充读。
三是诵读想象法。
就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去。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
如《鹅》、《游园不值》、
《春晓》等诗。
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
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
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
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
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
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
站在黄鹤
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
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
可
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
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
讲授时,可随学
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
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
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词、句的
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
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
三、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古诗讲究凝练,即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古诗中词序的颠倒、词语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
比皆是,所以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看起来显得难以
捉摸,领悟整个诗篇所描写的意境就更难了。
如《早发白帝城》后两行作者先写猿声,继写轻舟,又用上一个“已”,把前
行的“啼不住”和后行的“过万重山”紧紧联结起来,描绘出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当两岸猿声还在耳边回响,一叶轻舟却已
经飞过了无数险滩,闯过了千山万岭。
在这里诗人还十分巧妙地使
用了衬托修辞手法,借猿声的回响深沉衬托轻舟的快捷,借万山迭
让衬托长江的无限雄伟,又在“舟”字前面加上一个“轻”字,就
从三个方面表现了长江水流之大之急。
四、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赏析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教学时要注意:
1、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过“全”,一是会转移
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
2、体会感情和意境,切莫满堂“灌”。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
3、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
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