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开建首个矿山公园

北京市开建首个矿山公园

北京市开建首个矿山公园
2005年9月26日,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室发出了《关于做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函》,披露平谷区黄松峪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矿山公园。

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共28个。

运输:采金工人用毛驴从山上驮回金矿石。

碾压:采金工人用石碾碾碎金砂。

③拉溜:即金砂过水后,用溜耙、溜刷等工具淘金的过程。

“一溜”需要淘120
斤的金砂。

煅烧:拉溜出来的金粉经煅烧结块。

成金:经煅烧后出来成品。

记者采访中看到一名农民正在用簸箕淘金。

千年开山采金不断
黄松峪矿山公园所在的杨家洼金矿区,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挖金史。

杨家洼一带,包括塔洼谷南部山坡,最早的黄金开采起源于唐代,之后各时期均有小规模采矿活动,据平谷县志记载,“平谷黄金开采始于唐,元、明两代皆设矿开采,掘采‘老硐’遍布各矿”。

抗日战争后期(1943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曾在此大肆掠夺金矿资源,开采盛极一时。

“我父亲今年71岁,从他一记事起就赶上给日本侵略者挖金矿。

”43岁的塔洼村委会主任卢凤银回忆道。

据了解,最多时采金工人总数超过2000人。

解放后,杨家洼地区开采黄金主要分“国矿”和“民采”两种形式。

国矿就是国家有关部门组织采金,民采则是由群众开矿,黄金由国家统一收购。

民采一般采用土法,从山上采回的矿石用碾碎,通过拉溜、煅烧等方法进行加工。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开采加工则从广西引进了粉碎机,用汞来做吸附剂,提炼纯度极高的成品金。

“国矿”退出后,采金富裕了当地群众。

然而,采金这柄“双刃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把青山挖出一片片“秃疮”,废弃的矿渣遇大雨可能出现泥石流。

提纯、冶炼黄金时要用汞、氰化物,给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污染。

为了群众利益,杨家洼地区的采金历史于前年宣告结束。

“大山里的石头都含金”
塔洼村副书记张启告诉记者,黄松峪乡的矿区主要是金,银、铜、钾等其它矿产资源也有一定分布。

金矿硐群主要位于矿山公园中心开发区内,能够看到的矿硐有100多个。

杨家洼金矿区从解放前,一直到2003年最后一个金矿硐封闭,1958年产金6000两,1959年为10000两,至1973年9月国家矿山下马,累计开采金矿石达6万吨,生产成品金1000多公斤。

1979年以后,国家开放黄金政策,至2003年底,累计开采矿石20万吨,生产黄金2500公斤。

据不完全统计,杨家洼金矿区在这些年中生产黄金达5吨。

1992年至1994年,华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在黄松峪一带进行了金矿概查,其报告中指出:“矿区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整个矿区获得20吨金是可能的。


张启指着村后的大山感慨地说:“大山里的石头都含金。


百条废巷道,万吨弃矿渣
位于塔洼村的大黑湾沟有一个令人心动的名字———“京东淘金谷”。

昔日曾经流过采金人无数汗水、年产黄金万两的“金山”,如今变成了一座砾石片片、满目尽是废矿渣和旧巷道的荒岭。

记者顺着布满碎石的山路攀援而上,来到了昔日采金人采金的场所。

“你们看,这里的毛坡(废矿渣)足有一千多吨。

”随张启的手指望去,一大堆颜色黄白相间的废矿渣出现在记者眼前。

“当年的采金人,很多都自盖起了小楼,我们塔洼村就是靠着采金富起来的。

”卢凤银有些自豪地说,“可是最近几年,提纯黄金加工用了水银和氰化物,严重污染了环境。


一百条采金巷道被陆续封闭。

阳光下,山上数万吨含金量极低的废矿渣白得刺眼。

“封闭巷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黄松峪乡政府经济办公室主任贾爱民告诉记者,“由于利益驱使,一些不法采金者为了争夺金源,经常出现摩擦,甚至发生械斗。


废矿渣和旧巷道已经成为采金历史的印记。

辟矿山公园,建金矿博物馆
巷道封闭标志着杨家洼采金历史的结束,但是人类矿业活动中的历史见证———矿业遗迹却保存下来,准备放在即将建设的矿山公园和博物馆内向世人展示。

这些矿业遗迹包括滚石沟古水井、电石灯、鼓风机、笸箩(铁质)、墩缸子(铁质)、罐(铅质)、独轮车、滚石沟石碾子、溜槽、运矿石车、矿石粉碎机、球磨机、铁炉子等。

曾经采过金的村民家中差不多都保留着这些东西。

在一位村民院中,记者看到一台矿石粉碎机和配套的柴油发动机,上面浮着一层厚厚的尘土,铁锈疮痍。

也许是怕丢失,一条大狼狗被拴在这台粉碎机上,流露出无奈和不甘。

岁月的脚步不停。

如果现在不把这些采金文物保护起来,若干年之后,下一代也许不知道“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建立国家矿山公园和博物馆,正是时候。

规划中的黄松峪国家矿山公园南起黄松峪水库大坝,西部与南独乐河镇、熊儿寨乡相邻,东接金海湖办事处,东北部与河北省兴隆县接壤,总面积达44.55平方公里。

公园内的博物馆规划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依山建在杨家洼金矿区一条封堵的巷道前,建筑材料使用当地产石英砂岩块石,和山体融为一体。

矿业遗迹资源将在这里被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

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采金的历史和相关文化。

建立矿山公园和博物馆还将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产生积极影响,使之成为符合国家标准的、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景观游览地。

通过矿山公园和博物馆,宣传和普及地质学和矿产知识,使游客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同时学习和接触更多的科学知识,寓教于乐。

大山里的采金趣事
一泡尿冲出金疙瘩
这是一个在黄松峪人人皆知的采金传说。

其中一个有趣的细节就是一名采金妇女小解时无意间冲出了一块金疙瘩。

这里固然有虚构的成分,但绝不是空穴来风。

“那是七十年代末,梨树沟村的张福顺在密云工作,为了采金赚钱,他便让媳妇和闺女到倪家洼捡毛坡(堆放废矿渣的山坡)。

这位妇女在解手时无意发现一块天然金块,重7钱多(30余克)。

”张启饶有兴趣地说,“张家媳妇捡到宝贝,当时就卖了280元,相当于一个二级工半年的工资呢。


一天崩出8两金豆子
塔洼村村民李贵富,1992年夏天挖了一条1000米左右的巷道。

“有一天,他让骡子驮回七八吨的矿石,放在粉碎机里粉碎。

”张启回忆道,“当他加工矿石时,走出10米以外跟别人聊天。

就在这时,只听‘砰’的一声,他以为粉碎机进异物了,就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它上面。

他一看机器没坏,却在距离粉碎机5米处发现一颗小拇指大小(17克)的金豆子。

他再注意周围,地上崩出满满一层像豆子、高粱、小米那样大大小小的金粒。

李贵富眼前一亮,不大工夫就捡了8两多(金豆子)。

”张启说,这颗17克左右的金豆是天然纯金,纯度高达95%。

一脸盆矿石淘出一碗金
平谷区南独乐河镇的崔永祥是个采金高手,今年70多岁。

“老崔50岁出头那会儿在我们这里采金。

有一天,他端了一脸盆矿石,约有20多斤,用锤砸碎后再放到水里淘洗,一下子洗出了1000多克金子,差不多有一小碗呢。

”卢凤
银回忆道,“老崔采的是一种名叫香灰毛的矿石,这种石头砂线很窄,石质相对柔软,一吹上面的浮土就能看到金子。


敲敲墙能掉下金面子
“当年采金时剩下的矿石很多,我们在盖房时就和进了好多金矿石。

”张启深有感触地说。

张启当年盖了4间大瓦房,就地取材将大量含金砂灰和进水泥,砌入砖墙中。

“我要是把墙里的金子都抠出来卖,至少能卖上个四五千元。

”据介绍,当时村里乡亲们大都用含金砂灰和泥砌墙,墙里面都有金子。

“敲敲墙没准儿就能掉下来金面子。

”说到这里,张启不无感慨地说,“是采金让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啊。


“国家矿山公园”
黄松峪国家矿山公园申报项目负责人、北京市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亮告诉记者,“国家矿山公园”指的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充分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的特定的空间地域。

为何要建矿山公园
“黄松峪国家矿山公园的定位,就是让游客寓教于乐。

”张亮介绍说。

据了解,平谷黄松峪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植被覆盖率高。

周边石林、峰林等独特地貌随处可见,京东大溶洞、飞龙谷等自然景区同样受到游客们的青睐。

在这个背景下,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国家矿山公园,就会让游客在欣赏青山碧水的同时,也能了解国内外金矿发现史和开采史,提供一种全新的科普消遣方式。

“另外我们还要在两年内,在塔洼淘金谷开发2500米长、上下两层的地下矿硐,让游客们能够重温昔日采金工人的生活,直接体味曾经采金的历史。

”张亮还介绍说,“如果有可能,我们还打算让游客们过一把淘金瘾。

游客淘出金来,还能让专家现场鉴定,到时带回几块细微金作为永久珍藏。


国外矿山公园注重“娱乐休闲”
“国外的一些矿山公园,和我国现有的国家矿山公园相比,更加注重娱乐休闲。

”据张亮介绍,国外的矿山公园,又名“主题公园”,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这些矿山公园的周围遍布娱乐场所、餐馆、休闲旅游场所,真正把娱乐休闲作为矿山公园的定位,矿山公园成了旅游基地。

“而我国的国家矿山公园,只是把娱乐休闲作为整个公园建设的一部分。

对于游客来说,只要能够寓教于乐,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