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三小”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最新)
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以下简称“三小”)数量大、其大部分生产经营条件比较简单,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生产经营条件简陋、质量控制能力低等原因成为食品安全事故多发区。
按照《XX 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配合XX市“双创”工作要求,全面提升“三小”监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从即日起至9月30日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三小”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全面学习贯彻《条例》,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三小”底数,对符合条件的纳入登记备案管理,达到从业者知晓率100%、符合条件的备案和登记率100%、建立监管档案率100%;重点对主体资格合格、索证索票齐全、卫生防护有效、工艺流程合规,打击“两超一非”和制假售假六个方面进行规范治理,依法查处无证生产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基本消除“三小”无证生产经营问题,使全县“三小”规范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全面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主要任务
以贯彻落实《条例》及相关规定为切入点,加强《条例》的学习贯彻和宣传普及。
依据《条例》规定,按照“登记备案一批、规范提升一批、依法查处一批”的原则,全面开展“三小”治理整顿。
(一)开展宣传教育。
各村、社区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加强《条例》的宣贯和“三小”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常识,自觉遵守《条例》,按照规范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二)全面排查建档。
以村、社区为单位,对辖区“三小”全面排查建档,摸清辖区“三小”底数,划分类别,分类管理。
(三)依法登记备案。
严格落实《条例》及相关规定,依法实施登记备案,对符合条件的“三小”生产经营者全部纳入登记备案管理。
监管与服务相结合,加强对“三小”登记备案的现场服务指导,帮助引导,规范提高。
(四)加强食品摊贩监管。
按照《条例》要求,充分发挥乡食安办牵头抓总、协调沟通作用,尽快完成对食品摊贩经营划定区域、限定时间,完成备案工作。
(五)落实监管责任。
村、社区应在履行登记、备案后首次现场监督检查的基础上,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结合落实“四有两责”和网格化监管要求,科学制定监管计划,明确监管责任人和日常检查重点,建立监管档案,公开“三小”日常监督检查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六)整治违法违规。
对不按《条例》要求履行登记、备案手续,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食品、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病死畜禽肉和工业原料等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查处、打击整顿。
乡食安办与各村社区要加
强协作,形成整治合力,集中查办群众举报的线索,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打击食品“黑作坊”、“黑窝点”。
(七)建立长效机制。
通过“三小”综合整治,针对“三小”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三小”监管相关制度,明确各级日常监管重点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食品药品监管综合信息平台作用,使“三小”监管实现常态化和信息化。
三、领导小组
略
四、整治步骤
本次“三小”整治行动从即日起至9月底,分为3个阶段进行。
(一)全面排查阶段(即日起至7月下旬)。
乡食安办要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明确治理重点,细化措施安排,专题动员部署,学习宣传《条例》及相关规定,有效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对辖区“三小”全面排查建档,建立台账,摸清底数。
(二)登记备案和集中整治阶段(7月下旬至9月中旬)。
在全面动员和排查的基础上,督促指导“三小”生产经营者全面开展食品安全自查整改。
可通过打造“三小”示范店、示范街和“样板间”等形式,带动“三小”业主整改提升。
对通过整改提升后达到许可条件的,依法办理许可登记。
对符合“三小”登记、备案管理办法要求的,依法实施登记备案,纳入日常监管范围。
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或经反复整改后仍达不到备案登记的“三小”单位要坚决取缔。
各乡镇要按照制定的专项整治方案,采取分区划片、责任到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