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必修一至三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必修一至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专题一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考点 1、经济的发展1. 农业(1) 耕作方式的变迁: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石器锄耕。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

(2) 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②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③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

2. 手工业(1) 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 商周青铜铸造十分繁荣, 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最著名。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 商朝时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

3. 商业(1)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 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4. 经济政策:战国时期, 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 都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

考点 2、政治制度1. 分封制(1)含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义务及权利: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内, 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边远地区, 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 宗法制(1)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

(2)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政治制度强调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注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考点 3、精神文明1. 汉字(1) 6000多年前, 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 脱离图画, 形成汉字。

(2) 商朝时, 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此后, 汉字按照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 其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2. 中国画(1)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远古时期绘画艺木的杰作。

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人物驭龙图》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3. 文学艺术(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以四言为主, 多重章叠句,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 楚辞:采用楚国方言, 句式灵活, 易于表达情感。

代表作《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4. 科技(1) 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

(2) 根据战国人石申的天文学成就而辑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3) 夏朝时, 已有历法《夏小正》, 商朝改进为“殷历”。

考点 4、儒家学说的创立和发展1. 孔子(1) 主要成就:①思想核心:“仁”和“礼”, “仁”即“仁者爱人”。

“礼”即“克己复礼”。

②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 历史地位:①孔子整理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②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③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 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④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 使“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 孟子(1) 政治思想:①“仁政”。

②“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2)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 荀子(1)政治思想:“仁义”和“王道”,“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2) 伦理观:主张“性恶论”。

【重难点解析】1.“重农抑商”政策(1) 实行:商鞍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以后的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基本都沿袭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 含义:鼓励发展农业, 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4) 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5)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 “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③从根本上说, “重农”是正确的, 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2. “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和意义(1) 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②士阶层空前活跃,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

③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 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④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2)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要阶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专题二秦汉——中华文明的发展考点 1、物质文明1. 农业(1) 西汉赵过推广藕犁, 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 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楼车。

(3) 西汉时, 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 推行代田法。

2. 手工业(1) 冶铁: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2) 制瓷:东汉时,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 丝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从西汉起, 中国的丝织品远销亚洲、欧洲, 中国因此获得“丝国”的誉称。

3. 商业(l) 秦汉以来,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2) 西汉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 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市四周有围墙, 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 闭市后不许交易。

(3) 西汉时, 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考点 2、政治文明1.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 皇帝制度:①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

②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

(2) 三公九卿制: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②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④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休政务, 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 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是中央政府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 对上承受中央命令, 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下设县, 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

郡县制的推行, 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 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巩固国家的统一, 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都起了重大作用。

2.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 加强君主专制:汉武帝让秘书、侍从担任尚节令、侍中等, 参与军国大事, 削弱相权。

(2) 加强中央集权: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3)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

考点 3、精神文明1.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 董仲舒根据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加强中央集权。

为加强君权, 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 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兴办太学, 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科技(1) 西汉前期, 中国已经有了纸。

(2) 105年,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用树皮、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纸, 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3) 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 汉赋(1) 出现:汉朝时, 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 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

(2) 特点:汉赋辞藻华丽, 手法夸张, 内容丰富,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

(3) 代表人物及作品:①西汉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②东汉时张衡的《二京赋》。

4. 医学(1)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 东汉末年, 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 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被后世誉为“万世宝典”。

【重难点解析】1. 对秦始皇的评价(1) 功: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 灭六国, 统一全国, 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巩固了国家统一, 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 过:焚书坑儒,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实行暴政、刑法严酷;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广建宫殿陵墓, 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考点 1、物质文明1. 农业(1) 耕作技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②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2) 灌溉工具:①曹魏时的翻车。

②唐代的筒车。

2. 手工业(1) 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 制瓷业:①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②自唐朝起,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远达欧洲、非洲。

(3) 丝织业: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4) 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 到隋唐时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3. 商业(1)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 商业不发达、不稳定。

(2) 隋唐时, 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兴起;对外贸易发达, 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柜坊、飞钱等。

考点 2、政治文明1. 三省六部制(1) 概况: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形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三省体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