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当代如何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简答或者论述)答:《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精力的结晶,是划时代的伟大著作。
它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为政治经济学阐述第一基本理论,指导我们从根基上分析研究当代国内外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在当代学习研究《资本论》应把握以下三点:1、采取坚持、发掘、发挥、发展的态度。
对《资本论》,坚持科学原理;发掘过去对其忽视的科学精神;发挥其分析情况、研究新问题的活力;发展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运用“钻进去”和“跳出来”的方法。
“钻进去”,读懂,和掌握《资本论》的科学原理;“跳出来”,运用《资本论》的科学原理研究现实问题。
3、坚持精而管用的原则。
对《资本论》抓重点而求精、求管用,研究其实践意义,发扬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资本论的抽象化及其实践意义?答:抽象法是对研究对象做抽象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
《资本论》运用抽象法,一方面从具体到抽象体现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体现叙述方法。
抽象法的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中,要讲究科学研究的方法或叙述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从具体到抽象,才能透过现象抓本质;科学的叙述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才能把研究的问题论述表达得深刻、充分、清楚。
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答: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1、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投资的价值额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是为了在价值形式上增殖即获得利润的,从而追求价值增殖或利润的投资额就成为资本。
2、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3、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4、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度。
四、资本论的根本观点是什么?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五、什么是商品?怎样界定商品含义?商品的两因素及其概念?答:(1)商品是为交换而通过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出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产品。
(空气阳光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和废品都不是商品)(2)商品含义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六、什么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什么是商品拜物教?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创造是一样的吗?答: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2、商品拜物教简单来讲是指人民对商品的崇拜。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
3、不一样。
价值创造只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有关,商品的价值就由在劳动过程中转移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共同组成。
财富,指的是使用价值,即有用物品或物品的效用。
一个人拥有越多的财富,代表他拥有越多的有用物品来满足他的各种需要。
七、商品理论有何实践意义?(论述)答:商品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商品含义界定及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对条件、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等内容。
商品理论的实践意义有:(1)指导我们加深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分析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
劳动价值论表明,一方面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凝结而成;另一方面,商品体或使用价值作为物质财富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生产的。
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商品价值的创造和物质财富的生产相统一,就可以说明劳动价值论并不否定生产资料的作用及其获得收益。
(2)指导我们自觉地推进生产商品化。
这一理论表明商品生产就是生产商品化或商品化的生产。
因此,在社会实践中要在以下方面推进生产商品化:一要发展社会分工。
使各行业、各企业、各生产者成为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交换而生产商品。
二要使商品普遍化。
不仅生活消费品商品化,而且一切生产要素都要作为商品通过市场而进入生产过程。
三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一般消费品市场和各生产要素的市场即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都要齐全。
(3)指导我们加深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的根由,自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商品生产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决定商品生产的客观条件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存在的根由。
因为商品生产同商品交换和市场分不开,由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构成商品经济形式,社会经济在商品经济形式下通过市场来运行就形成市场经济。
以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成为现代市场经济。
对于以商品生产为根由的现代市场经济,要从两方面认识和操作: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存在,反映不同社会形式的市场经济,即反映并存共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反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八、货币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有哪些?答: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九、货币的本质是什么?答: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十、货币的职能?答: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2)流通手段的含义: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把货币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并不是随货币的产生而同时具备的,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5)世界货币的含义: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十一、“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解释这句话。
答:“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和银只不过是自然界之中的两种稀有金属,他们本身并不是货币,后来成为货币那是人为规定的,追究其根本当然不是货币。
“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是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人们用金银等贵重金属来作为货币的形式,代表了一定的价值。
因此说货币天然是金银。
十二、怎样理解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论: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从而商品生产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
但是,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看:1、一种商品一般不是独家生产独自经营的,同行生产者的队伍会不断增加,因而它在竞争中售卖并不容易;2、即使生产新品种的商品,投放到市场上也未必能立即引起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因而也难以出卖;3、即使生产的商品是社会需要的,也不能保证全部售完,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更新,可能被类似的性能更好的商品所代替;4、社会对于商品的需要量是有限度的,在竞争中,有些商品将成为多余的。
从商品的价值看:1、生产技术的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使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降低商品的价值量,那在这之前生产的该种商品就不能实现原来的价值量;2、即使单个商品是按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生产这一种商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必要总量,那在这种商品总量上所消费的过多的劳动时间也就不能形成价值。
"商品的惊险跳跃"的论述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表明:1、商品的生产经营,要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联想到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以及社会的需求,各行业都是一成不变的,不能排除他人加入自己正从事的这种生产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即使自己的生产经营占领了市场,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要从市场的动态上预测和操作2、商品的生产经营,要从商品的价值方面,联想到科技的进步与应用。
各行业各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都在争先恐后地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优势和劣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
十三、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原因: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十四、什么是资本?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简单概括就是资本是在其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
十五、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制的,如何理解?答:十六、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答:资本总公式:G—W—G 【G—W—G′(G'=G+m)】,公式中,G—W—G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
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
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
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值;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