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方案目录一、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实现“老有所养”的现实选择养老服务的客观需求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二、开展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三、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五、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六、加强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对策和建议政府推动,初始动力行政化社会参与,服务内容广泛化家庭支持,提倡亲情关怀七、总结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福利事业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
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区为老服务的开展,由此产生的社会化居家养老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传统的中国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行,导致了社会转型下的人口的老龄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口超过1.77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3.26%。
到本世纪中叶,这个数字将会上升到4亿左右,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目前人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49.7%,而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家庭占家庭总数的17.95%。
在这种趋势下,家庭养老模式渐渐无法满足养老的需要,无法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
一、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背景首先,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情。
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
汹涌而来的白发浪潮对我国养老福利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尚未形成完善体系的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其次,实现“老有所养”的现实选择。
我国经济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政府财政拿不出更多的经费来全面发展以机构养老为主的老年人福利事业。
以上海为例,2006年每增加一张养老床位,必须投入5万到15万的资金成本。
上海2006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5%,如果未来三年要提高到3%的话,就要净增加3万张左右的床位,以每张床位平均投入10万元计,那就意味着三年内需投入资金约30亿元,这显然是当前国力所不能承受的。
在我国“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基本满足我国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新路子。
再次,养老服务的客观需求。
随着我国家庭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养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调查,2007年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
其中级以上的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达到56.1%,与发达国家70%至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研究表明,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的意愿,而选择住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5%至8%左右。
根据调查,我国城市中48.5%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其中需要家政服务的占25%,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需要聊天解闷儿的占13.79%。
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的满足率只有15.9%。
最后,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而且对养老服务的形式、项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更加具体化。
因此开展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前景广阔,根据测算,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07年潜在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700亿元。
2010年将增加到1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
二、开展社区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一)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
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
我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
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将来对老人的赡养、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如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
这些负担或压力非常之大,以至于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他们很难继续提供这种照顾。
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
同时,机构照顾比较高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即使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专家指出,容易造成社会疏离、习惯性无助等问题。
因此,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三)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的要求。
完善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
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
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养老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社区老人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安度晚年。
(四)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
我们国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
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强化社会居家养老功能,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2)社区居家养老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
其基本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是居家养老,它区别于机构养老,也就是说,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而不是在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
社区居家养老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
简而言之,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1、孤寡贫困和空巢老年人;2、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3、伤残老年人;4、烈军属老年人;5、高龄并生活不便的老年人;6、居住在本辖区内,自愿出资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和其他60岁以上需要照料的老年人。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1、生活服务: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助老年人买菜、做饭、洗澡、清理卫生等,为老年人购买生活用品或开展捐赠活动。
2、精神服务:对老年人进行心理保健教育,陪老年人聊天、读书、散步、浏览或参加娱乐、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是和基本的沟通技巧,能够观察老年人的情绪变化。
3、健康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对生病老年人及时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4、走访服务:在节日和老年人的生日期间,到家中探望,陪老年人过节、过生日,使老年人享受亲情。
5、日间照料:早晨接老人到日间照料室,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负责午餐、休息和安全,并在晚间送其回家。
6、法律服务:为老年人免费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7、代办服务:人领、代购的物品及处理的文书资料符合老年人的要求。
8、医疗保健服务(1)预防保健服务:根据老年人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案,预防方案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老年人掌握预防老年病的基本知识并进行基础性的防治;(2)医疗协助服务:应遵照医嘱及时提醒和监督老年人按时服药或陪同就医,协助开展医疗辅助性工作,应能正确量血压、体温等;(3)健康咨询服务:通过电话、网络及会议报告或老年学校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老年期营养、心理健康等知识教育。
9、其他服务: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组织开展各种人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五、社区居家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居家养老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其主要表现,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
有些部门领导对社区概念和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致使社会化居家养老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
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
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
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