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农民加入了进城打工大军,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
当前,“留守儿童”人数已达5800多万,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教育、心理、品行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发展问题,亟待引起关注并着力解决。
目前,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影响巨大。
1、是关系到农民工是否能在城里安心工作;2、是关系到留守儿童的自身安危、家庭幸福和农村社会的治安;3、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留守儿童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他们不仅关系到现实社会的安宁与和谐,还关系到祖国下一代的整体素质。
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正是以上原因,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与实践。
2、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已逐渐成为社会基层群体的大趋势下,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如何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体系,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了解和分析,认识到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使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有利于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加快农村家庭的脱贫致富;有利于维护和谐社会建设大局;三、是就如何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预计突破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不突出,
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近几年才有。
省教科院、市县教育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开始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成果。
我们搜索到的有:(1)、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2)、2005年6月尹前军发表于中央教科所《新教育》杂志“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心理上有问题,自理能力差。
提出“要改善学生寄居环境、学校要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3)、加强对留守孩子教育,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安庆市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市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并出台了六项主要措施。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二是建设100所寄宿制学校;三是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四是设置“亲情电话”;五是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六是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4)、重庆、江西已经推出了“留守孩子关爱工程”,通过各乡镇、各学校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的新机制。
“三知”:即知留守孩子的基本情况,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知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三多”,即多与留守孩子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孩子家里家访;“三沟通”,即教师定期与留守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孩子的代管人沟通,定期与校外义务辅导员沟通。
(5)、2006年1月,英国救助儿童会、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保障学会调查认为:留守儿童群体最令人担忧的现象是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方面的欠缺。
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实践研究是不够的。
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现状的分析,但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案出台。
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针对性矫治留守儿童问题,但从系统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还鲜有涉及。
该课题研究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实践调查为事实依据,立足于整体研究、科学论证、实践拓展,在下列三方面将有所突破:一是注重实践,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力图客观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二是方法上的突破,定量与定性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印证,,方法灵活多样;三是成果上的突破,以课题研究推动本校留守儿童服务体系建设,继而对
本地区留守儿童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形成良性互动。
三、该课题的研究内容
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三项调查分析、四项改革建议。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三项调查包括:
1、通过对周边市县特别是本地区农村的走访、问卷调查,对留守儿童的现状
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对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2、对当地政府、乡村、学校等机构进行调查,了解国家、社会、集体、教育
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及遇到的困难。
3、采访留守儿童、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教师、政府官员等,寻求解决农
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
四项改革建议包括:
1、政府部门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应扮演的角色;
2、教育部门特别是一线农村学校如何应对留守儿童问题;
3、儿童监护人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负的责任;
4、社会方面以及儿童所在乡村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做出的贡献。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该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是本研究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
用于了解政府、教师、家长、社会对留守儿童培养的看法以及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进行前测。
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界在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2、个案研究法,对一些关爱和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做的比较好的地区和学校进行研究和学习,总结其先进的经验,反思其不足之处。
3、行动研究法,学校中心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我校留守儿童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的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力求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中做出实效。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研究的时间安排:2012年6月——10月,进行课题论证、申报、立项:2012年11月——2013年2月,再论证、开题,布置第一阶段的工作。
2013年3月——8月,布置第二阶段工作:主要是四个子课题的具体实施。
2013年9月——12月进行研究总结、结题、推广研究成果。
2、研究阶段的工作安排及预期效果
第一阶段:1、成立学校研究组。
2、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制定研究方案。
4、教师申报子课题。
5、进行现状调查研究,完成三个调查报告,分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分析,目前各方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各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第二阶段1、深入落实研究方案,进行四个子课题的具体实施,完成关于政府、教育部门、家长、乡村在完善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中应负的四个子课题报告。
2、每期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抓重点突破,一点带面,调整充实研究计划。
实践、总结、提升、由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而广之。
结题,撰写出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为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将在人员、资料、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人员结构方面,以学校两名科研骨干为负责人,学校全体班主任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为本课题的研究献计献策。
资料准备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报刊、杂志,上级下发的文件广泛收集互联网资源,并进行分类整理,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形成第一手资料,做到资料的准确、完整、丰富。
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学习,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究实验的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等研究手段,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发展模式。
经费保障方面:学校将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专项课题研究经费,用于资料添置、差旅、会议、文印等方面的支出,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负责人施长学:徐圩初中文科组长,中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的论证、开题报告的撰写、总课题研究思路和框架的设计、子课题的确定、总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课题组第二负责人韩振华:徐圩初中校长,中学一级教师,负责各类数据的整理分析等。
课题组主要成员:宋家友,中学高级教师徐圩初中教导主任;张进:班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尚继伦:徐圩初中总务主任,中学一级教师,班主任。
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第一手资料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学生个案调查,学生社会家庭情况的调查,实验并进一步探索完善的措施,并参与子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撰写。
执笔人施长学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的研究》开课报告
怀远县徐圩初中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