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概述(教案)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溯源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
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 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专家们进行过实验,发现仍然能使用该骨笛演奏音乐(河北民歌《小白菜》),能发出七声音阶。
现存河南博物院一楼展厅,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
孔老夫子过去是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伟大,比如说“有教无类”、“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时习”等等言论,即使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不落伍;孔子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我们都按下不提,只看他的教育内容,便可知其对音乐的重视。
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乐”是居第二位的。
孔子本人经常是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走到哪里都得不到重用时,仍然是“弦歌不绝”,--不停地弹琴唱歌。
为什么会这样?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懂“诗”、通“礼”,还不算完,最后还要靠“乐” 来成就一个人。
战国时的荀子写过一篇《乐论》,他认为,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乐的教育作用很大,“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音乐的印入人心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心是非常神速的。
那么,古代的音乐是个什么样子的?我们从先秦讲起。
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地理条件、民俗风情等。
一、先秦音乐(远古至春秋战国)乐舞与鼓、磬等打击乐器的出现是与远古先民祭祀及狩猎、耕种等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随着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到来,以编钟为主的钟鼓乐队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的乐器还有笙、琴等。
本时期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性是"钟鼓"乐队。
它是礼乐思想的具体表现。
它的音乐审美特征,也成为本时期音乐审美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以钟鼓乐舞为特色,追求以中和为目的的庄严、肃穆、雍容、徐缓的金石音乐之美。
远古交响乐的钟声―― 曾侯乙墓震惊天下1978 年5 月的一天,在湖北省随县一个建筑工地上,解放军战士正在建设营房,在推土机、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人们感觉出了一种异样,挖出一片与地面颜色大相径庭的“褐土”。
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异常土层,可能地下有古墓,汇报省里、请示中央,就这样,发现了“曾侯乙墓” ,东室放置墓主人大棺一套。
棺分内外两层,均髹漆、彩绘花纹。
外棺为铜木结构,长3.2、宽2.1、高2.19 米;内棺为木结构,长2.5、头宽1.27、足宽1.25、高1.32 米。
陪棺八具,狗棺一具。
所有棺内尸体腐烂,骨架完整。
经鉴定: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四十五岁左右;陪棺内殉葬者均为女性青少年,年龄在十三至二十五岁之间。
另有金玉器、铜器、漆木器、兵器等。
中室放置编钟等礼乐器,成组成排,井然有序。
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
另有小玉器、漆木器等。
北室放置车马器、兵器、铜器等。
一个巨大的音乐宝库被打开了。
将包裹着棺木的全部盖板揭开后,约220 平方米大的“游泳池”呈现在人们面前。
待水逐渐抽尽,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一套连架子在内的共2.73 米高的编钟吸引住了。
1、这个钟架是铜木结构,悬挂着大小65 件、共2500 多公斤重的青铜钟(水退尽后发现,有几个钟已坠地),居然屹立了2400 多年,不腐朽,不垮塌,也可能是音乐的神奇力量使然吧。
2、这个墓主人是春秋战国之际、“曾国”名字叫做“乙”的君侯。
同时被埋葬的还有21位青年女性,不知是墓主人的姬妾,还是乐舞的表演者。
3、墓中出土的青铜器总重量达10 吨。
除了乐器,还有酒器、祭器、兵器。
从这些器物的精美造型到巧夺天工的技艺,我们不难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在各个方面发展水平之高。
4、乐器的总数是124 件,计有钟、磬、琴、瑟、鼓、笙、箫、篪等六种。
乐器之多,是历次出土音乐文物无与伦比的。
5、众多的乐器被整齐地摆放在大墓的中室和东室里,俨然就是一座“地下音乐厅” 。
沿南墙放有青铜温酒器和其它礼器,显然是为模仿墓主人生前宴乐场面而精心安排的,可以想见奏乐时的排场和盛况。
6、更令人称奇的是,这套编钟不但配件齐全,居然还能完好如初地演奏。
不仅青铜乐器是这样,墓中同时出土的竹木乐器,在两千多年后重见天日时,其保存的完好程度也令人咋舌。
我们就透过这些乐器,可以看到当时音乐艺术发展的情况。
曾侯乙编钟1、曾侯乙墓中的这六十多件钟被分为三层悬挂在架子上,每个钟上都刻有铭文,加在一起有两千八百多个字。
通过古文字学家的解读,我们震惊了,原来这是一部当时的音乐基础理论“书”。
说的是春秋战国之际,楚、齐、晋、周、申等地和曾国本地各种音律名、音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照情况。
这套编钟的入土时间是战国之初,因此,这部“书”真实地反映了此前的音乐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音乐交流的频繁。
因为各国的音律名称和术语系统不同,没有明确的比较、提示,就无法演奏别国的乐曲,钟上的铭文就是起这个作用的。
2、这套编钟另一处令我们惊诧的地方,是它本身的发音。
每一个钟敲击不同的位置,都能够得到高低不同的两个音,这是双音钟!在这套编钟出土之前,学术界一直对文献中有关中国古代曾有双音钟的记载,持怀疑态度。
认为那不过是古人的一种美好愿望或是努力目标,而从未实现过。
3、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我们解除了怀疑,同时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古代的铸造工艺水平之高,是我们难以想像的。
这套编钟的总音域跨越了五个八度,比现在的钢琴少了一个八度。
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转调演奏,且音乐性能良好,音色优美悦耳。
根据磬体上的铭文和编号看,墓中的编磬共41 枚(实存32 枚,其余已毁损),分上下两层悬挂。
再加上其它27 件乐器,这个庞大的、具备高、中、低几个声部又能转调演奏的管弦乐队,说明当时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居世界前列的。
4、曾侯乙墓的出土,为我们了解先秦乐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和乐器音响学的发展水平,提供了生动的实例,世界音乐文化界也将由此而重新认识古代的中国音乐。
因为在这之前,一些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没有七声音阶,音乐作品中也不可能转调。
对于调高、音阶、调式结构、自然音、变化音、八度关系、音程等问题,更不可能有科学而精确的论述,而面对这个“地下音乐厅” ,人们不再怀疑了。
曲例:曾侯乙编钟演奏《楚风》4:24编钟是“国宝” ,“国宝”当然不能随便敲击。
自1979 年5 月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7 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厂研究组,经过4 年反复试验、试制,终于在1984 年7 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
当年研究及复制所耗资金达百万元之巨。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的音乐1976 年春节后的一天下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秦兵马俑展览馆馆长、当时尚任考古队长的袁仲一,到秦始皇陵区散步,当太阳快要落山时,袁仲一突然发现在距他一百多米远的断崖上有一个发光的亮点,职业的敏感使他立即意识到可能有文物出现,他急忙赶了过去,细细察看,果然不出所料,这小小的亮点果真是一件文物。
袁仲一小心翼翼地挖掘,当他将这个闪光的东西全部清理出土时发现这竟是一件保存极好的秦代错金青铜钟。
这钟通高13·3 厘米,花纹细密而清晰,工艺水平极为高超。
铜钟钮一侧用小篆字体刻有"乐府"两宇。
说明此物为乐府中的乐器。
图片欣赏:秦错金“乐府”钟考古工作者在秦乐府钟出土的地方做了进一步考证,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处乐府遗址。
当年这里曾建有乐府官署,官署中有专职的乐人和多种祭祖用的各种礼乐。
项羽进咸阳时,这里受到破坏,乐府遭到焚毁,有些乐器在劫难中被掩埋到地下,今日重现人世,成为珍贵的文物。
并有力地证实,我国乐府的出现从秦代就开始了。
由于这件秦乐府钟价值极高,所以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并被珍藏在陕西省博物馆内。
遗憾的是这一珍贵文物于1986年11月10 日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乐府是创始于秦、重建于汉初的音乐机构。
汉统一中国之后的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 年在位),西汉帝国进入了全盛时期。
“汉承秦制” ,于公元前112 年设立了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乐府” 。
《汉书·艺文志》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
乐府的领导人是李延年,并由司马相如等文学家相配合,还有低级工作人员约八百几十人,大多是各地的民间艺人。
作品内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注释:在武帝宠爱的众多后妃中,最生死难忘的,要数妙丽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则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初,(李)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
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
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
(《汉书·外戚传》)一阕短短的歌,居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见伊人的向往之情。
这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之例。
它何心具有如此动人的魅力呢?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
但恰恰是这样的特殊环境使得仕宦失意的文人寄情于音乐,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如嵇康(广陵散)、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等。
嵇康生活在封建社会秩序经过农民战争而遭到一度破坏之后的历史时期。
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
他司马氏和曹氏之间政治斗争的参与者。
后来嵇康被司马集团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斩,临刑前,他从容地演奏了一曲《广陵散》。
以此来抒发胸中的愤怒、悲壮之情。
刺客的高义,名士的绝响――《广陵散》《广陵散》,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
此曲是一首著名的武曲,传说内容由聂政刺韩王的故事而来。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
当时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
严遂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韩傀。
聂政原本为一市井" 屠狗辈" ,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遂的厚礼。
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遂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遂作为" 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