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1)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教案(1)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

2、解释见的意思。

“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ppt介绍诗人叶绍翁。

(二)解题
1、解释“书”意思
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

(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2、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题目的意思。

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

(时间地点人物)
(三)读题
1.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

2.指导朗读。

1.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2.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学习生字(促、深)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学生反馈。

本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季)
2、复习以往学过的秋季的古诗。

3、体会诗人看到的景象。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而诗人看到了些什么呢?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
4、在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见。

(梧桐树叶等等)
品读古诗第一二句
1、.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相机解释“萧萧”
2、想象.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如果此时你在,心情会怎样呢?
3、师范读(带着这种感情)
4.、齐读.
5、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

看到此情此景,心情如何呢?
6、揣摩“客情”
a.请燕宇欣来说说.
b.请班上同学由己及人说说远在异乡打工的父母的心情。

7、总结“客情”动的是思乡之情。

8、自由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品读古诗三四句
1、除了看到梧桐树叶,还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3、理解“挑”“挑”是“捉”的一种动作,用树枝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

相机解释“促织”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5、.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

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

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

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

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6、师范读师:哈哈,这有趣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提一个条件,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7、.生叙述诗意,交流。

8、诗人小时候会不会也玩过这些呢,如今他又看到这幅画面,诗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念些什么呢?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

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9、朗读指导
10、齐读
四、在读古诗,读中悟情
1、齐读
2、师范读
3、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3、配乐读
4、背古诗
五、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六、拓展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