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2021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

部编版2021年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讲义

建筑艺术——建筑类说明文阅读一、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写说明文时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事物准确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事物有确切的了解。

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写作,也就是抓住了说明的中心。

当然,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想在一篇说明文里面面俱到地加以介绍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

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这是写好说明文的一个基本要求。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做到真正熟悉被说明的事物,并且掌握这一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说明事物。

二、针对具体情况,选好说明角度写文章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比如说写给什么样的人看;写文章也是有目的性的,比如通过文章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三、讲究结构安排,做到条理分明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

说明文解说事物、阐述事理就要按这些关系来安排说明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四、注意语言艺术,提高说明效果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朴素平实,且常使用专门术语,容易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

为了提高说明的效果,必须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

说明文的语言不在于堆砌华丽的词藻,而在于用语确切、精当、通俗、风趣。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在仔细观察事物,透彻了解事物特征的基础上选用最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加以说明,尤其要注意恰当选用限制范围大小、表明条件关系之类的词语。

如《中国石拱桥》中说到卢沟桥:“桥宽约八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一个“约”字说明桥面并不恰好是八米,这里只取约数;一个“几乎”说明路面平坦的程度基本上与河面平行,但还不是完全平行。

《看云识天气》中“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这里形容云的形态特征的词语和表明时间性的词语配合用,十分确切,十分精当。

其次,要注意掌握和运用好必要的专门术语,防止说“外行话”,例如“航天”和“航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称为航空;卫星、飞船在大气层外飞行称为航天。

它们是采用不同的飞行器在不同的空间来完成飞行任务的。

写文章时必须注意诸如此类的区别。

再次,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拱形,像天上虹。

用“虹”来比喻石拱桥,很形象生动,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

再如《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说明“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劳动人民根据这些现象掌握季节规律,安排农事。

这段文字由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有趣,饶有兴味。

实战演练三峡博物馆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 157.3 米,宽 98.085 米,高 32 米,总建筑面积为 4 万多平方米。

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外形。

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宏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

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 23225 平方米,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

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

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

迎面是一幅长 9 米、高 6 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宏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

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

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

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

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

“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 1160 多平方米,展品逾 1000 件。

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 80%以上都是 1997 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

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

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2、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外形,象征着宏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涵。

3、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

“壮丽三峡”:“远古巴渝”:4、请从选文第①、第⑤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说明方法:表达效果:5、有关部门预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

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 字以内。

初中课外说明文阅读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题目。

世界上的木材有软有硬,人们把坚硬无比的木材喻为“神木”。

“神木”生长在俄罗斯西部沃罗涅日市郊外。

说起它的神奇之处,还得从 300 多年前发生的一场著名海战说起。

公元 1696 年,俄国舰队和土耳其舰队在亚速海面上激烈交战。

当时的战舰都是木制的。

土耳其舰队集中了所有的大炮,向俄国舰队猛烈轰击。

不料炮弹刚碰到俄国战舰的船体,就反弹出去,扑通扑通地掉到水里。

土耳其士兵大惊失色,没等他们清醒,就被反攻的俄国战舰打得落花流水。

这场海战使俄国海军威震欧洲。

俄国战舰为什么不怕炮弹?原来战舰是用沃罗涅日的神木做成的。

神木为什么这么坚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其中奥秘,只知道这是一种带刺的橡树,看上去平平常常的,没什么奇异之处。

300 多年过去了,关于神木的故事一直流传着,可谁也解不开这个谜。

到了上世纪 70 年代,神木的传说引起了前苏联著名林学家谢尔盖博士的重视,他决心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开神木之谜。

他在野外圈起一个靶场,竖起 2000 多个刺橡木做的靶子。

他对着神木靶子发射了几万发子弹,结果绝大多数子弹都被坚硬的神木靶子弹了回来。

神木果然名不虚传!博士非常惊讶。

他取下靶子的木纤维,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在木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遇到空气就会变硬,好像一层硬甲。

用仪器分析胶质成分,结果表明,胶质中含有铜、铬、钴离子以及一些氯化物。

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存在,才使得这种神木坚硬如铁,不怕子弹。

博士又用刺像木做了一个大水池,灌满海水,丢入各种形状的刺橡木小木块,然后将池子封闭好。

过了三年,他打开水池,取出小木块,惊奇地发现,池子和小木块一点儿也没变形和腐烂。

经分析得知,又是这层胶质的功劳。

博士还把一个用刺橡木做的房屋模型投入300℃高温的炉膛。

一个小时后打开炉门,模型竟秋毫无损!原来,刺橡木分泌的胶质在高温下能生成一层防火层,并分解成一种不会燃烧的气体,它能抑制氧气的助燃作用,使火焰慢慢熄灭。

至此,神木的奥秘总算被全部揭开了。

1、为了揭开神木奥秘,谢尔盖博士做了哪几项科学实验?概括回答。

(6 分)2、概括文意,用自己话归纳神木的特点。

请分点作答。

(3 分)3、神木具有神奇的功能,主要取决于哪个因素?(2 分)4、文章写了俄国和土尔其海战的传说,其作用是什么?(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 分)(2005 年河北中考)①生物学家预言,21 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 1910 年。

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

1984 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

到了 80 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

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

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 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

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

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 1000 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 10 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 200 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

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

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

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 10% 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

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选文有改动)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2 分)2、文章第②段介绍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了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2 分)3、文章第②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的是什么?(2 分)4、文章第④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 分)5、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