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33教育综合考研主观性真题答案

333教育综合考研主观性真题答案

333教育综合考研主观性真题答案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二、辨析题。

46.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主X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杜威的代表作是《XX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代表作是《设计教学法》等。

实用教育学认为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

他们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

这与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师中心论”相反。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详见考研暑期强化班讲义P3和P73)47.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

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

(1)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X和礼仪。

(2)乐:类似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3)射:是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教育,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称。

(4)御:是驾车,驾车要沉稳、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5)书:指书写文字,西周的书写工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

(6)数:是指计算、算法。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因素。

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利益规X,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学的内容。

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把所收集的历史文化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学用书,后被奉为儒家经典。

“六经”代表了先秦时期的一切文化知识领域,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作为历史材料,其价值无可比拟。

而对中华民族性的影响,更为深刻。

《六经》完全成书,并被立于学官,是在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的演进,诠解的不同,《六经》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封建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教育学考研必胜习题库105和考研暑期强化班讲义P81)48.当学生学业失败时,教师只要引导他作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

成败归因理论以维纳为代表,他认为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不同因素,会有不同的动机效果。

如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以后还会进一步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以后就不会去尝试。

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消极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我作努力不够的归因。

在韦纳归因模式的四因素中,努力因素对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特别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

因为努力因素不但可以变化,而且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

在改变行为结果的诸多因素中,努力因素是个体最能把握的因素。

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的成败与他们的努力程度密切联系,并引导学生对学业的失败多作努力不够的归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当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为基础差、学习技能差时,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只要努力,以前的知识缺陷落差是可以补上来的,基本的学习技能也可以通过训练进行补救的。

”当学习遇到挫折时,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努力不够的归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而是更加努力直至成功。

教师在强化学生作努力归因的同时,还要强调努力带来的成功同时也是能力的体现。

但是只作努力归因是不够的,尤其当学生已经十分努力但无法成功时,努力归因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学生很可能把失败再次归因于能力缺乏而对自己产生更大的失望感。

另外,过分强调持续的刻苦努力对于完成一项任务的重要性,也会使学生认为他难以达到目标,从而导致放弃努力。

所以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努力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还有哪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业成就”,并尽量指出解决方法。

如引导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则更可能提高学习。

因为学习方法和努力一样是内部的、可控的非稳定性因素,能够有意识地加以改变。

把失败归因于它,既可以使学生保持对成功的信心,又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学习上,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总结经验,增加认知技能,掌握学习策略。

所以,教师只要引导他作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是不对的。

(考研暑期强化班讲义P259)三、简答题。

49.简述知识中心课程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要点】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可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为代表。

其主要特点:(1)主X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2)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这一课程流派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其主要特点:(1)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2)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而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

这种课程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由若干门学科组成的,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组织。

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

其主要特点: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认为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311教育学综合模拟试卷(二)54题)50.简述“尊重学生”的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要点】学生。

学生也称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

“尊重学生”一个方面表现在要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或者说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是XX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是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类型中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与学生中心论相反,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这是不平等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学生的价值与尊严得不到真正的尊重,个性发展也被严重的扭曲。

因此,“尊重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对教师来说,有以下策略: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三是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四是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五是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表现为尊重学生享有的权力。

学生具有的权利与其身份密切相关。

学生通常具有公民、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学生)和受教育者三重身份。

学生作为公民,通常享有的实体性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XX信仰自由;通信自由权和通信秘密权;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等等。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隐私权等还受到特殊保护。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享有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的保护。

主要有:一是使用学校教育资源权;二是获得物质帮助权;三是获得公正评价权;四是程序性权利。

(详见暑期强化班讲义P71—P73)51.梁启超关于教育作用和宗旨的观点。

【参考答案要点】梁启超与康有为一样,都持有“教育救国论”的观点,故非常重视教育作用,认为国家强弱以教育为转移。

他阐述了“民智”与“”的关系。

他说:“今日欲伸,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

”他的意思是说,只有首先提高了人民的文教素质,然后才能在中国实现政治。

梁启超就是从这一角度论述教育作用的,他的这种认识是卓越而深刻的,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仅靠教育去“救亡图存”显然是行不通的。

梁启超强调了教育应有明确的“宗旨”,即指出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梁启超认为,教育是人类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更不能没有宗旨,他曾说:“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

”他认为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他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缺点,是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

“可以为一个人的资格”,“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所以他提出教育要培养“特色的国民”(“新民”),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详见考研暑期强化班讲义P141)52.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要点】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

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

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

(老师特别强调并举例说明)53.简述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要点】(一)课题的价值;(二)相关文献综述(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内容框架的科学性);(四)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合理性);(五)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