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从表面上看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佳状态,但认真的品味也折射出另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
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主旨就是关注教学活动中教的行为和学的方式的有效性,强化效率观念,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效应,取得应有的效果,产生应有的效益。
因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由于高中数学固有的容量大、概括性强、内容抽象等原因,常给人以枯燥之感,同时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不少学生越学越困难,信心越学越差,有的干脆放弃。
因而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困扰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难题,结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在这个方面做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创新型的数学活动不是过多地强调教师应怎么教,而是应更关注学生如何学,以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为中心来引领我们的教学实践。
这样,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具有魅力,必须充满活力,必须把这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
与其它事业不同,教育属于未来事业,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数学教学的四个层次中,我们追求的不能只是低层次,而应是所有层次。
因此,教师、学生及数学课堂都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数学课堂必须成为数学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观念。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
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
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时,教师有些知识点的讲解,觉得很难联系生活,就望文生义创设情境,但有时情境的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但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他总是对新问题进行反复的观察、感知、分析、综合、比较和判断,无论哪个认知环节,都是其智力积极参与的结果。
因此,要使教学卓有成效,就必须引导各层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性品质都能在积极参与中得到发展。
具体做法如下:1.创设问题情境。
g.波利亚认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最能激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兴趣。
同时,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必要前提。
为此,教师可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按深度和广度分解成若干个由低到高、梯度较小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以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
2、巧设问题悬念。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
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新奇的材料,创设具有悬念的情境,使学生带着悬念,产生揭开知识奥秘的浓厚兴趣。
3、组织合作学习。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把全班学生编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的人员组合通常考虑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互助合作来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互动,拓宽思路,深化认识,提高学习质量。
四、注意把握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数学是需要一定习题积累的,高中数学也是如此。
但为什么有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做了那么多题,却不见长进,而在那里原地踏步甚至是一点一点的退步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学生认为不管什么样的题目,只要它在那个单元里出现了,即使只有一道题没做,心里也觉得不踏实;二是学生认为只要能解出难题,实力就会自然的提高。
很多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
我们认为那些应该做到融会贯通的题目才是真正重要的题目,这样的题目也不太多,应该先把重要的题目研究明白之后,再去学习不重要的题目。
而且应该以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和题目为中心进行学习,能解答出来的题目越多越好。
因为唯有如此,学习才会有兴趣,只有保持兴趣,面对难题时才能无所畏惧的鼓起勇气钻研下去。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布置的练习要遵循指导性原则,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而对基本题目,多采取学生板演,既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同时由于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又起到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机。
此时教师胸中有数,也就点拨及时,效果远远超过课外批改。
五、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学习习惯是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学习行为。
它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动力系统,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策略:1、耐心指导、反复训练主体的学习习惯常常将一些单个的行为协同起来,自动地作出一系列的学习行为。
一种行为要变成自动化的动作,必须经过不断的练习,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也是这样。
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反复的指导,学生反复地训练,从而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一种自动的意志行为,即所”习惯成自然”。
2、严格要求、积极鼓励严格要求包括对学习中的一切行为的严格要求,比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上专心听讲,课下独立认真完成作用等的要求。
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也是符合人的记忆规律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作业的严格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良好习惯,教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儿童的最好方法是鼓励他的好行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外部奖励的适当运用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习惯的养成,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因为那时候他们的学习动机大多是来自于外部动机。
六、关注数学学困生群体,有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
学生的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
课堂应该是群言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分享观点、合作交流等方式,促进学困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帮助他们不断克服自身认识局限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他们的思维往辩证、深刻、合理的方向发展。
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效率,缩小个体差异是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平衡点,而缩小个体差异除了要分析学困生知识与情感两方面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他们思维品质结构与大多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关注学困生的数学思考及影响数学思考的各种因素,要有效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给学困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并教给他们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切实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对学困生进行评价时,要突出其数学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采用评价标准个别化,尽量挖掘每个学困生的”闪光点”,让学困生都能看到自己成功或可取的一面。
七、实施延时评价,活跃学生思维。
所谓延时评价是指学生在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之后,不急于对他的言行进行评价,做出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让他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
延时评价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及多向思维能力。
(一)学生有疑问时,延时评价可提供一个敢于寻疑的环境。
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有意识地思考问题,比较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课本、课外参考书上内容的区别,或比较与某一问题有必然联系的一系列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
学生问题的提出,正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萌发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用问题当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注入新的活力,而不必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评价。
(二)学生有怪问时,延时评价可提供一个敢于释疑的环境。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某些古怪、幼稚,甚至是荒诞的”怪论”时,常引来教师迫不及待地否定,无形中扑灭了学生创造的火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妄下断言,而应通过延时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发现和挑战,然后及时转换角色、转换角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来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
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教学策略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
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策略的实践,证明了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智慧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减轻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顾虑,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