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装调》课程标准

《机械装调》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所属系部:机械维修系
课程名称:机械装调
课程性质:核心能力课
课程学时:805
适用专业: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代码:0116)版本: V1.1-20160621
《机械装调》课程标准
1、课程概述
1.1 课程定位
《机械装调》是机电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融钳工工艺理论与技能操作为一体,培养本专业钳加工方面的核心专业能力,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钳工划线、錾削、锯削、锉削、孔加工、螺纹加工等基本操作方法,熟悉机械装配与维修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固定连接、传动机构、轴承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装调技能,培养学生对设备故障的分析能力,并能完成相关机构的装拆与调整。

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1.2 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通过学习项目引领的“教学做一体化”学习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须的“综合加工、装配调整”工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机电类专业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

因此,必须熟悉机械装配与维修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机构的装调技能。

同时,也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专业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同时遵循技工院校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内容,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模块和课程内容。

为了充分体现项目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应使项目任务具体化。

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传统的学习内容表述是学科系统化的,而学习领域课程的工作与学习内容必须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用工作中的工作对象,使用的工具、方法、组织,和工作的要求来表达。

典型工作任务是生产主管或维修主管根据零部件特征、装配或维修要求以及现有工量具、辅助设备,综合考虑作业成本、稳定性、安全性等因素,确定对该套零部件采用恰当的装配或维修方法进行装配或维修作业。

该套零部件的特征主要包括各种组装方式,如固定连接、带
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液压传动等。

操作者从生产主管处接受任务并签字确认;根据图样和技术要求,制定装配或维修工艺规程文件;根据交接班记录,制定本岗位作业计划,准备材料、工量刃具及辅助设备;正确组装或拆解相关零部件,合理选择作业用清洗剂、润滑剂等;作业过程中按工艺规程和图样要求进行装配或维修,要适时检测记录确保质量并签字确认;作业过程中规范取放零部件、工量具等,按照现场管理规范清理场地、归置物品、保养设备并填写保养记录。

设备保养时要按照国家环保要求和企业要求处理废油液等;下班前填写交接班记录。

本领域主要采用培养工作责任心、交流能力等的小组分工协作方式。

课程框架结构
注:标注*的内容为高级工阶段学习内容,中级工阶段不作要求。

2、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正确使用工具、刀具、量具和辅助设备的能力;能按工作任务书和工艺规程文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零部件的装配或拆卸修理的能力,并能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学生能掌握机电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热爱本职工作,为其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一)素质目标
1.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质量第一、节约成本、注重效率与效益的工作意识;
2.遵守行业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操作的工作习惯;
3.严谨认真、细致周密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4. 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5. 注重爱岗敬业等职业精神的培养,在工作情境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增
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能力目标
1.掌握钳工基本技能。

2.掌握机械装调与维修基本技能
3.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与创新的能力;
5.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技手段,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
6. 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机械装调与维修相关岗位概况;
2.掌握机械装调与维修安全文明生产要求;
3.掌握机械装调与维修基本作业方法;
4. 了解卧式车床、数控机床和机电一体化生产线的功用、构造与工作原理,熟悉其总装配工艺和装配方法,了解试车和验收标准;
5. 了解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3、课程内容与要求
另见课程设计。

4、实施建议
4.1 教学建议
1.根据实训场所的现有设备和实训装置,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老师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灵活掌握教学分寸。

2.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模拟实训平台和仿真软件等教学资源,如相关视频、PPT、实物模型等,加强直观性、操作性教学。

3.加强示范教学法——在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训练过程中,指导老师首先将各项操作的要领一一传授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对各项工序的操作演练,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4.优化分数激励法——考核分数是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在课程教学法学中,对同学各项表现突出的表现给予适当加分,如在讨讨论中回答问题
正确可以适当加分,这样使学生更加努力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为保证理论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本课程利用钳工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数控实训室以及供学生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
6.本课程因为理实一体化的性质,建议每班由两位老师上课,以便于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个别指导。

4.2 师资队伍
本课程任课教师应具备钳工、机械装调与维修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

本课程任课教师须熟练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丰富的机械装调与维修经验。

教师应领会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质;明确项目目的,理清项目实施的思路;明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注重能力培养并且灵活运用其他教学方法。

4.3 考核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要注意改革考核手段、方法和内容,可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践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期末考试主要以理论内容为主。

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作业、单元测试、提问质疑等多项组合)相结合。

作业(教材习题和课外练习)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一定量的习题练习可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单元测试可根据时间和课程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自己掌握;课堂提问、答疑和质疑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的一个较好方法。

4.4 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机械装配工艺,
4.5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面向工厂实际,开发相关资源。

收集整理多媒体、仿真、图文资料作为课程教学资源。

按照课题编写学习评价题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