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基本阅读书目问题
王建民: 我们现在硕士点的建设,基本上有 4 门必修课。这 4 门课,我们基本上是这么做的:学 生一进校的时候,先是学“人类学通论”或者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即通论这块;然后 是“人类学名著选读”,这是第一个学期给硕士生开的两门课。第二个学期,一门是“人类 学研究方法”,一门是“当代人类学研究理论”。可能“人类学名著选读”读的是一般意义上 的人类学经典,以国外为主,辅助一些国内的经典著作。一次课读那么一两本,每周一次, 这 4 门必修课都是每周 3 节、共 54 个课时的。这样第一学年读完以后,从第二学年开始, 就可以让学生上选修课了。因为有的学生的田野调查会安排得早一点。选修课的时候,基本 上是每个老师根据专业方向,开一到两门课。就是看每个老师自己的兴趣。比如,潘蛟可能 是“族群理论”,潘守永可能是“文化遗产”或者“博物馆”,而我可能是“艺术人类学”, 学校现在规定这种课是 36 课时。我们原来商量的是,这些课是作为方向的必修课,专业的 选修课,在你的这个研究方向上,你必须修你导师的一到两门课,同时这些课也是打开给你 同专业的其他方向的学生选修的。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加。现在实践的情况是, 每个老师,他主讲哪门课,都会有一个书单。我自己在做的时候,就有一个矛盾,这个书单 得要多大?有的时候,列上 40、50 本,学生根本读不了。比如你告诉学生说艺术人类学这 几十本书都很重要,其中还包括一些个案性的研究,但到最后你会发现,即便对那些很有兴 趣、读书很踏实的硕士生来说,他也根本读不了那么多。一门课顶多就能读 10 本书左右, 那就算很好的学生了。我们现在授课都是 seminar 的方式,提前指定哪个学生读哪个星期的 书,结果他就只读他那个星期需要看的那一本书,就是说列出 10 本书,其实他只看了 1 本, 其他两三本最多简单地翻一翻。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不知道其他的老师有没有一些经 验或者想法?
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今天大家一起来开一个讨论会,讨论主题是人类学的硕士、博士学科点应该让学生读什 么样的书目?我们邀请到各个高校的导师来合作进行研讨。各位导师平时对这个问题也都有 考虑,在不同的机构也都有实践,我们今天特别邀请大家来做研讨。今天清华大学的两位老 师,景军和张小军都在出差,郭于华下午有课,没办法过来。社科院民族所的翁乃群也早就 约好了有别的国际项目在谈。除了这两个单位的老师没办法过来,其余的在京的单位都来了 老师。我们通过网络收集了一些高校研究生教学时列的人类学阅读书目。这些推荐书目的程 度参差不齐,仅作为参考,供大家讨论。我们要探讨的问题的实质是人类学专业应该怎么样 去阅读。
潘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人类学专业有很多课程,各个课程的参考书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人类学导论”这门课 的参考书目,学生是应该看理论还是看中国研究?这样按照课程区分开来谈的话可能更好一 些。我倒觉得阅读的难处不在于书多,而是在于怎么样给出一个最少的阅读书单,不同的课 程给出不同的书单。书当然是读的越多越好,但是时间有限。我赞同庄老师说的,读书读到 最后,做专题的时候,人类学根本不够,得跳到其他学科去,得学新的知识。当然也并不是 说以前学的就没用,以前学的是基本素养,基本功。
Mary Scoggin(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副教授): 庄老师说的我非常赞同。人类学的教育可能要分一些做法,把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 区分开来。本科是给学生培养兴趣的阶段,培养一些出色的学生,使他们有更好的前途。本 科需要阅读课本,接触经典,训练动手能力。因为时间的关系,本科阶段的经典是读不了多 少的。研究生也要区分不同的层次,有硕士毕业就参加工作的,有继续读博士的。后者的阅 读就要偏向学术性了。就如刚才王铭铭教授说的,不同的国家的人类学著作要阅读,不同的 分支也要读,但我并不赞成各个分支分得太清楚,人类学就是人类学,人类学最大的特点是 它会“跳”。研究生在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中国基本功的传统就有效了,这是比较核心的。 在研究生的头几年,得教他们读经典。本科生学会跑,研究生得学会走路了,慢一点,一步 一步把握人类学的基本常识。这个阶段结束后,就不能细分分支学科,研究生成熟以后就得 做课题,比如我本来是做媒体的,后来在北加州做印地安人的符号学,做他们的公路研究, 我得把握所有的殖民地对的公路的概念,这好像是在改行,但因为有了基本功,学起来也很 快。所以研究生的后期,我们得学会跳。经典阅读,就集中在研究生的头三年。这样的阅读 分工,是比较有效的。
中国人类学基本阅读书目问题
[按语]
2007 年 4 月 27 日下午,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召集的“中 国人类学阅读书目”圆桌会议在中协宾馆举行。会议由中心副主任王建民教授主持,参与讨 论的学者有王铭铭(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罗红光(中国社 会科学院)、Mary Scoggin(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朱晓阳(北京大学)、潘蛟(中央民族 大学)、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学)、梁永佳(中国政法大学)。
再有一个读书的情况是,要重视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和学科模糊性。比如最近这几年很多 人都研究农民工进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都在研究,如果从学科的角度看问题,会发 现有的文章根本不能分辨是什么学科的。
人类学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说“整体性”,在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经常作为名词解释, 但是谁也没有细琢磨,就成为考试的原则了。比如在做公共卫生项目的时候,这个项目本来 大家也不熟悉,那么人类学的基本原则怎么结合进去新的课题呢?公共卫生涉及到人的身 体,人性,文化以至跟生物人类学这个分支的相关性,这些人类学的基本原则显然要用上。 考虑到这些,读书的时候要从整体性的原则出发。在马林诺夫斯基的时代,整体性是鸟瞰式 的,对一个海岛全息的,从功能主义的思想,一点不剩地每一个角度都研究,这实际上是不 可能做到的。还有另一个角度的整体性,人的生物性跟后天的文化个性的组合,是一个重要 的整体性。人类解决自己的难题,从方法论上不只是科学主义的,应该还有人类学整体性的 理念。在公共卫生的主题里面好多都可以使用这个理念。学生读书的时候就沿着这两个方面 去读。
王铭铭(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我先介绍一下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对一系列会议的想法,这是我们的第二 次圆桌会议。上次会议的议题是“关于人类学的公众形象”,我们觉得仅讨论这个还不够, 因此决定再召集一次会议,讨论一些更具体的问题。 人类学这个学科跟国内其他学科不同,还没有建立一个共享的、有共识的“经典认识”。 成为人类学家,要不要读过一批共同的书籍?对这个问题要不要有一个共同共识?这本身值 得讨论,是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但是,我们不主张提出具体的结论,不主张提出一个具体 的必读书单。我们仅仅是想讨论该读什么书。 我觉得,我们的学生有三批必须要读的书,首先应该阅读西方人类学的原著,第二批该 读的书是针对学生所研究的地区的中外著作,第三类是别的学科的有一般影响的作品,还有 方志类的著作,人类学的田野志、民族志离不开地方性的描述,而中外的每个地方都有“志” 的传统,因此有大量的地方性描述的文献需要阅读。 我们安排曾穷石等收集了一些简单的书目,主要是一些大学的原著选读的书目,这仅供 参考,不要具体讨论书单。我们的本来目的只在于把问题谈开,不一定要制定出什么书单, 即使有,也只不过来提供给大家参考。 在这次会议之后,我们中心接下来还会召集一次会议,主题是人类学该不该有一套共享 的基本的概念。请大家参加。
庄孔韶: 我们人民大学人类学专业现在的人比较少,开的课不大实用。你们民大的老师比较多, 有本科生又有硕士生,选取你们学校这块为蓝本讨论比较合适。别的学校也许只有几个人, 它将来最大的发展可能,就是你们这种状态;有一个比较全的状态的学校,在这个基础上来 讨论这个事情。多年前我们一直在说课程设置的事情,但是什么叫合理,什么叫不合理,这 还是需要继续讨论。
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996 年我主编的《人类学通论》按照章节,在脚注中给出了不同专题的参考书目,当 时参照的体系是两本百科全书的分类体系,大体上按照人物、概念来区分,每一章节后边都
有围绕这个主题的推荐书目。10 年后,我重新编《人类学概论》,相比较 10 年前的《人类 学通论》,学科已经有了发展,出现了新的阅读书目,我们也加入了这些新的书目。
我认为,讨论阅读书目是很有意义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阅读要求应 该区别对待。本科生给予一个概论性的课程,类似于美国人类学的教科书,在书的后边,有 个很详细的按英文字母排列的书目,引导阅读走向更细部,在引入细部的过程就到了研究生 阶段。研究生阅读的书目可能跟本科生的有些重复,但会更深入。研究生的阅读跟他的老师 的研究的侧面有关系。比如我的研究有三个部分:汉人社会研究,人类学电影,公共卫生研 究,我在给学生选汉人研究的书目的时候,除了选择人类学的,还要选择交叉学科的,比如 历史学家和汉人社区相关的。到了研究生阶段,因材施教是个很重要的方法。
中国的人类学本科生应该读的书,不只是国外的著作,中国自己的人类学著作还得挑一 点。到了研究生这一阶段,很多学生有不同的兴趣,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最多能占三个学科, 比如有历史的,考古的,等等相关的学科背景出身的学生,这种学生的状态是相当好的,不 要把他们原有的知识浪费了,他原有的知识又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因此老师要考虑不同的 学生的知识背景,给他们提供一个指导。
梁永佳(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我们政法大学的人类学研究生刚刚才招生,进来的学生我们打算只按照一个方向培养, 只走一条路,因为时间有限,老师的能力也有限,这样才能比较专一。 我经常在想,人类学的学生,不同的学校,甚至是不同的国家的学生见了面,凭什么说 我们是人类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共同的知识?我觉得有三块是从人类学研究生阶段就得培 养的东西。 第一块是社会理论。社会人类学是真正的社会学,而不是现在的社会学。它还是有社会 理论基础的,经典的东西。作为一个人类学的硕士毕业生必须应该知道的,马克思,韦伯, 涂尔干是社会学理论的三个脉络,这三个脉络缺一不可,都多多少少要了解一些。另外是中 国自己的社会理论。民国时期有一批人对中国的未来和走向进行过思考,这批人的书是必读 的。 第二块是中国人类学史上的经典文献。这也要分两部分,一是刚刚去世的老先生,如费 孝通先生、林耀华先生等的著作。另外就是在座的老师的著作。这样做能够给学生一些学科 史的感觉。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人类学的根本所在。 第三块是民族志,这就是王建民教授刚才说的人类学的“手艺”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经 典的民族志,但是同学不知道这些民族志干什么用。他们也许会说,那么远的部落和我有什 么关系?我觉得不仅是看那些民族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怎么将自己调查出来的东西 写成文本,或者拍成电影。我自己培养学生很重视这一块。我和赵丙祥商量好了,要开一门 民族志的课,就是要把经典民族志一本一本地读下去,这些民族志虽然跟中国没有任何直接 关系,但是我们就是要教学生看它们是怎么写成的,怎么样制作出来的;它们可能是一些人 类学的模版。我觉得以上这三块,可能是最需要的,而且是一个研究生培养出来后他应该具 备的知识,否则的话即使一些题目再吸引人,自己的手艺都还没有,这样就会使你弄不清楚 自己跟别的学科到底有什么区别。 还有两个问题,我也想顺便提一下,就是教材和区域作品。因为我们的研究生大多是学 别的专业出来,改学人类学的,那么他应该读一些教材,但是这些教材不应是老师指导用的, 而应该是自己去读的,属于自学的部分,能给他一个总体的感觉。现在的问题是每个点都有 自己的教材,如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之类的,最近这些年是越出越多了,可能是跟中国 这个学科的建设方针有关系,要求每个博士点要自己写一个教材。但是我觉得这没有太多的 意义。教材有几本好的就够了。比方说庄孔绍老师的《人类学通论》,王铭铭老师的《人类 学是什么?》,我觉得大家读这些就够了,不要每个人都写一本教材,那有点浪费时间。最 经典的教材我们把它突显出来就可以了;大家就看这样一些书,就可以掌握一些比较基本的 全面的知识。 第二个问题,就是区域作品,包括分支学科。比如说,我是做民间宗教的,或者将来要 做公共卫生。不管你做什么问题,这是老师指导下的问题,未必是必读的东西。还有区域作 品,你可能是研究西南的,他可能是研究西北的,那其他人可能是研究海外的,每个人的研 究题目不一样,你自己要读的区域作品是不一样的。这些东西,我想是他在学习研究中要完 成的任务,而不是在学习最基本的知识、打基础的时候要读的东西。因此,我觉三块是人类学研究生应 该具备的三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