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
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
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
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在经过五十年代的恢复休整后,于六十年代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
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七十年代以来,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失业率的持续上升,也引起了政府、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
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
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美国历来以它的高科技称霸世界,但美国中小学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包括教学质量的低劣,与之很不相称。
一些有识人士指出:“我们正在培养一代科学和技术文盲的美国人。
”他们提出:“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每日世界的基础。
”因而科学教育的改革一直是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重点。
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教育报告“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为此次改革拉开了序幕。
在大大小小的众多改革项目中,“2061计划”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长期改革方案,它的第一篇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首次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
在“2061计划”与其他项目的基础上,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于1995年底正式推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英国国家课程》是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教育改革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改变了英国长期以来在中小学中没有统一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状况,以法令的形式为英国公立中小学设立了必修课程及国家标准。
这是英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世界教育界的改革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在《国家课程》中,科学首次与英语和数学一起并列为中小学的三门核心课程,可以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改革。
《英国国家课程》自1988年开始发布后,曾先后做过多次修改,最近一次的重大修改开始于1999年。
新版本的《国家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从2000年8月起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的巴黎会议上指出:“从小就为和平学习科学知识是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培养自身的科学能力和造就富有进取心的和有知识的公民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日益重视科学的社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需要科学的最广泛普及,以使人们深入了解科学和恰当地调整公众对科学及其应用的见解及态度。
各国政府应极其高度重视改进各级的科学教育。
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促进科学的普及。
面对变化的形势,需要采取措施促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进修。
各国的教育系统应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搞好新的课程设置,采用新的教学法和教学资料。
”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什么?(2013-03-09 22:12:20)英国没有在《国家课程》中对每门课程给出各自的原则性目标,而是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提出了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即“促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体力各方面的发展,并为他们提供未来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及经验。
”这里,目标分为两部分。
“促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体力各方面的发展”指出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里需要指出的还有“在学校和社会中”这个范围。
学校不仅要对学生在校内的行为负责,也要对其校外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发展负责,也要对将来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与所起作用负责。
目标的另一部分是“为他们提供未来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及经验”,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一切工作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让学生在踏入成人社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具备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能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并有意愿和有能力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为他们提供与此有关的各种机会、责任和经验。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评价委员会主席理查德•科劳斯纳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尔伯茨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前言“行动的号角(CALL TO ACTION)”中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已经把所有的学生都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自己的一个既定目标。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为使国家能够达此目标而编撰的。
”“我们大家,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同科学素养都是厉害攸关的。
懂科学,你才有可能领略到你在领悟自然界的事理时油然而生的充实之感和兴奋之情。
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你才有可能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个人的各种决策,去参加讨论关乎全社会的各种科学问题。
有很扎实的科学基础可以强化人们日常所用的许多能力,诸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等。
我们社会的经济生产率与我们的劳动大军的科学本领和技术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也必须有机会使自己成为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以这样一种信念为前提的。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规定的学校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在进行个人决策之时运用适当的科学过程和原理;●智慧性地参与那些就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种问题举行的公众对话和辩论;●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通过运用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所应有的知识、理解及技能来提高自己的经济产出率。
澳大利亚小学科技课大纲中也提到:“科学技术是这个现代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中新奇和快速的变化对于所有学生都是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
为了个人、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种种理由,我们必须把年轻人培养成这个科学技术化社会的积极的参与者。
”其小学科学技术课程大纲中指出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应为:“科学是以一种系统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这些认识一旦被证实,便能被接受。
科学不仅是个知识体,也是个探索的过场。
科学追求客观,但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它必然受到人类价值观的影响。
科学活动(实验和解释的发展)不断生成知识,其速度之快,甚至专家们都很难跟上本领域的发展。
所以,科学教育必须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技能。
科学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自身和环境,并为他们提供机会发展独立的理性的思想和负责的行动。
它强调第一手经验,调查,设计,解决问题,以及明晰事理的能力。
”并指出:科学和技术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管理他们的日常活动;●提供机会发展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革新能力;●理解周围的世界及影响世界的事物;●发展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评价和使用技术产品;●有效地发现、判断和利用信息;●懂得科技对于男人和女人的一生都是同样重要的;●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然和人造环境的问题;●接受对改进环境质量的责任心的考验;●更有效地解决与科技问题有关的道德难题。
这些学习也帮助学生做好准备,为澳大利亚和全世界未来的社会、环境及经济的福利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具有一定知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将需要:●参与未来的建设;●对地方、国家、世界、社会、经济、环境和道德伦理问题能作出正确的处理;●能有主见地审视科技领域的发展;●能对科技的持续发展作贡献;●能作恰当的职业选择。
●懂得科技对于男人和女人的一生都是同样重要的;●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然和人造环境的问题;●接受对改进环境质量的责任心的考验;●更有效地解决与科技问题有关的道德难题。
俄罗斯自然科学教育的目标可概括为:●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养成可促进个人自我决策和自我实现、追求自我完善、接受继续教育、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巩固和完善法制国家的个性品质;●使学生掌握学校教育大纲中“自然科学”教育领域各学科的基础;●传授构成自然科学观的各组成部分;●传授自然科学的实用部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完成具有目的性和建设性的活动;●使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全人类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具有基本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日本在《日本小学理科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的目标为: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爱,通过系统观察和实验,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界的情感,达到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理解,形成科学观点和认识。
以上这些实际上就是对“科学素养”涵义的具体阐述。
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对国家的益处是无疑的。
在这个被人们称作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拥有知识的人才的竞争。
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作为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措施。
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对社会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它能使公众提高审美情趣,增强道德观念,选择理性的生活方式。
任何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民族是不可能在公共或个人问题上作出明智的决策的。
一个民族整体科学素养的有无与高低往往决定了由其所组成的社会的质量,不仅是科技方面的、经济方面的,也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
同时,科学素养也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素养的提高可以增加公民的就业机会;可以使他们面对飞速发展的技术所提出的新要求充满信心;可以使他们识破形形色色的迷信和伪科学现象,并给予有力抵制;可以使他们对某些影响个人生活或经济的问题作出更合理的决定,如饮食、医疗、安全、能源使用、环境保护等问题。
此外,科学素养的提高还能使他们对宇宙间科学概念的精美与力量取得智慧和审美方面的鉴赏能力。
因此,培养全体儿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应该是科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育原则有什么不同?科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各个国家最统一的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从六十年代起,科学家、科学课教师及工业家们就强烈要求改革科学教育。
他们认为,为了武装下一实际的公民,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
为此,在《英国国家课程》中,科学受到高度重视,地位大为提高,与英语和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
并以法令形式规定,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不论他们的性别、民族、社会背景或初始的天资与能力,都必须从5岁起就接受科学教育,直至16岁。
只有在第四阶段可有不同的选择模式,但绝大部分学生仍必须参加全部科学课程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