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下焦病

下焦病

第六章三焦辨证
第一节概述
一、三焦辨证的源流
(一)三焦的概念(少阳病辨证中已论及)
1、功能三焦:
1).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2).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素问·灵兰秘典论》明确指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本输篇》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古人认为:三焦既是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个,又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囊括了人体各脏腑。

故把三焦做为一个具体脏器和以它来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这两个概念又是一致的。

因为上焦、中焦、下焦所属各脏腑,无不包容在三焦“孤之腑”内。

2、部位三焦:
1).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上焦是指胃上口以上,胸中的部位。

中焦是指胃腑所在的部位。

下焦是指大肠,膀胱所在的部位,上中下三者合起来统称三焦。

一般说来,上焦包括心(心包)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大小肠、膀胱。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即:上焦象雾露一样,将水谷精微敷布于周身,以营养人体。

中焦腐熟水谷精微象发酵一样,泡沫浮游。

下焦象水沟一样,使水谷浊气不断排出体外。

总之,三焦主持人体的气化功能,是水谷精微敷布运化和糟粕排泄的通道。

2).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腑,属六腑之一。

《素问·五脏别论》概括部位和每个部位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邪气侵袭人体,就会导致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而发生相应的病变。

(二)三焦辨证的衍生
1、张仲景:《金匮要略》有:“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等记载,这是明确以三焦来划分温热病的三种不同病变部位。

2、刘完素:将三焦病变作为外感热病的分期,即上焦为初期,中焦为中期,下焦为后期。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称斑疹“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

首曰上焦者,指疾病初期病位在上焦,尾曰下焦者,指疾病后期病位在下焦。

如:“上焦热而烦渴者,宜牛黄散;上焦热无
它证者,宜桔梗散。

中焦实热,宜厚朴、白术、陈皮之类;中焦实热,宜栀子黄芩汤、三黄丸;中焦大便秘结,宜大黄牵牛散。

病在下焦肝肾,宜养血养阴”。

此说概括了上、中、下三焦病变的主要临床特点和遣方用药的基本原则,所以叶天士有“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之名言。

3、喻嘉言:强调温疫的三焦病变定位。

《尚论篇》中说:“然从鼻从口所入之邪,必先注中焦,以次分布上下”,“此三焦定位之邪也”。

并提出三焦分治原则“上焦如雾,升而逐之;中焦如沤,疏而逐之;下焦如瀆,决而逐之。


4、叶天士,在创立卫气营血理论阐明温病病机的同时,论述了三焦所属脏腑病机变化及其治疗方法。

如《临证指南医案》:“邪气分布,营卫皆受,上中下三焦交病”。

5、薛生白:倡“湿热三焦辨证”,《湿热病篇》专论湿热病,创立对湿热病邪在气分时,按邪在三焦不同部位而分别立法用药的辨证方法,它体现了湿热病的一般演变规律。

6、吴鞠通:代表著作是《温病条辨》,形成温病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主要在于阐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变部位、病机变化、证候类型及其性质等,与脏腑辨证多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又有区别,三焦辨证还能反映温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预测温病的发展趋向,判断温病的预后,能基本反映温病全过程的病机演变规律。

三焦辨证理论除了可用于温热性温病外,尤其适合于湿热性温病的辨证施治,同时在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三焦辨证具有病位明确,病机具体,证候典型等特点。

二、三焦病程划分与传变规律
三焦作为整个温病的病变过程,可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个不同的阶段,也就是病变的初期、中期、末期这三个不同的病变时期。

(一)三焦病程阶段
上焦手太阴肺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初期阶段,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二条》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中焦足阳明胃的病变一般多为温热病的中期或极期阶段;下焦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的病变一般多为温热病的末期阶段。

“始于上焦”,仅是指一般病发于表的温病而言。

由于病邪性质不同,患者的体质类型有别,温病的发生,不一定皆始于手太阴肺。

如春温发于少阳,湿温初起,病变重心在足太阴脾,而兼邪郁肌表;夏暑发自阳明;暑风、暑厥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二)三焦传变规律
吴鞠通:“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指病发于表的温病,是传变的一般规律,而且这一传变规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温邪入侵人体,多先犯于上焦手太阴肺经,渐发展至中焦,中焦病如果太重,就会发展到下焦。

中医认为,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

邪之所感,随处可传,在传变过程中,有上焦证未罢而又见中焦证的,如上中焦同病之痰热阻肺,腑有热结的宣白承气汤证;亦有中焦证未除而出现下焦证的,如中下焦同病之阳明热盛,引动肝风的羚羊钩藤合白虎汤证;也有上下焦同病之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证。

温邪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继则传至中焦足阳明胃的病变过程,称为顺传。

顺传的特点是: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温邪自上焦手太阴肺,传至上焦手厥阴心包的病变过程,称为逆传。

逆传的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重笃凶险,预后较差。

三、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
(一)确定病位,阐明病机
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中焦主要包括阳明胃、肠及足太阴脾、胆等;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

“三焦”辨证的内涵,就是温病过程中人体上中下三部所属脏腑病机及其表现的综合概括。

三焦辨证病位明确,病机症状具体,病性准确。

(二)区分证候,揭示传变
三焦证候可以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和下焦病证。

(三)制法立方,指导治疗
温病三焦病治疗大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1、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上焦位置最高,感邪首当其冲,温邪初犯上焦肺卫,邪轻病浅。

故治宜质轻性浮之品以透邪外达。

①药味上行,多取辛凉轻清之品。

辛走气,有向上行之意。

如薄

②药味量轻;
③不可久煎。

如银翘散,香气大出即可,勿过煮,味厚则入中焦。

2、冶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生理上,中焦脾胃阴阳相济,刚柔相配,一升一降,有相反相承作用。

故其生理功能以平衡为贵。

病理上,邪入中焦必然表现为这种平衡的失调。

故应使用药物使脾胃功能达到平衡。

所以用药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即折其所胜,以复其安。

3、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下焦部位最低,多为温病后期,病位深,病情重,属真阴亏损而阳不潜藏。

故选重浊味厚之品,如滋填的,潜镇的药物,如龟板等如秤锤样的沉重之品。

使药物更好地作用于病所,即直达病所,不致于太过或不及。

提示用药上要紧病机,注意病势。

如非特异性结肠炎,病位在下,病势向下走,故可加用少许升提之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