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推广与思考波利亚指出:“拿一个有意义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个题目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领域。
”题目:已知ABC ∆两个顶点()()0,6,0,6B A -,边BC AC ,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94-,求顶点C 的轨迹方程。
(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1第三章§1椭圆习题3-1A 组第8题) 一、动手实践,掌握方法解析:设()y x C ,,则直线BC AC ,的斜率分别是()6,66,621-≠≠-=+=x x x yk x y k , 根据题意,9421-=⋅k k ,所以 943622-=-x y ,化简,得()6,61163622-≠≠=+x x y x 所以顶点C 的轨迹是椭圆,去掉左右顶点。
评析:(1)典型的用直接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注意6,6-≠≠x x ,一方面它保证了直线BC AC ,的斜率的存在性,另一方面符合C 为ABC ∆的一个顶点,C B A ,,不能共线。
(2)题目的几何条件包括“两个定点、一个动点、一个定值,两条直线的斜率,一个等量关系”。
(3)轨迹是椭圆,去掉左右顶点。
二、引进参数,化静为动变式1、已知两个定点()()()00,,0, a a B a A -,动点C 满足直线BC AC ,的斜率之积等于()0≠m m ,试讨论动点C 的轨迹。
分析:首先确定动点C 的轨迹方程,然后依据方程判定它的轨迹。
解析:设()y x C ,,则直线BC AC ,的斜率分别是ax yk a x y k -=+=21,,()a x +-≠,根据题意,m kk =⋅21,所以m a x y =-222,化简,得动点C 的轨迹方程12222=-may a x ,所以 1、当0 m 时,动点C 的轨迹是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去掉它的两个顶点; 2、当0 m 时(1)若1-=m ,则动点C 的轨迹方程为222a y x =+,所以它的轨迹是圆心在原点,半径为a 的圆,去掉与x 轴的两个交点;(2)当01 m -时,22ma a - ,所以动点C 的轨迹是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去掉左右顶点;(3)当1- m 时,22ma a - ,所以动点C 的轨迹是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去掉左右顶点。
评析:引进参数,化静为动,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注意到变式1并没有改变题目中的几何关系,但是参数值及它的的符号决定了轨迹的不同形式——圆、椭圆、双曲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三种曲线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想象当参数m 由()+∞→≠→-→∞-001变化时,动点c 的轨迹由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变为圆,再变为焦点在x 轴上椭圆,然后蜕变为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这确实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三、变换条件,探究结果波利亚曾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在解题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学会采“蘑菇”,善于引导学生对一个好问题进行变式改造,如改变题目的条件、结论、图形、叙述方式等,进而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这样灵活的运用变式教学,既可以免于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做到深入浅出,以点带面,以少胜多,又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应变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1变式2、已知两个定点()()()00,,0, a a B a A -,动点C 满足直线BC AC ,的斜率之商等于常数()0≠m m ,试探求动点C 的轨迹。
解析:设()y x C ,,则直线BC AC ,的斜率分别是ax y k a x y k -=+=21,,()a x +-≠,根据题意,m kk=21所以m a x a x =+-,整理,得a mm x -+=11因为,0≠m 所以a x ≠,又111-=-+mm 无实数解,所以a x -≠,故动点C 的轨迹方程是a mm x -+=11()0≠m 。
1、当1=m 时,a mm -+11无意义,动点C 的轨迹不存在,即21k k =不可能成立;2、当0≠m 且1≠m 时,动点C 的轨迹是一条平行于y 轴的直线。
变式3已知两个定点()()()00,,0, a a B a A -,动点C 满足直线BC AC ,的斜率之差等于常数m ,试探求动点C 的轨迹。
解析:设()y x C ,,则直线BC AC ,的斜率分别是()a x a x ax yk a x y k -≠≠-=+=,,21 不妨假设m k k =-21,所以m ax ay=--222 1、若,0=m 则0=y ,所以动点C 的轨迹方程是x 轴上去掉两个点B A ,; 2、当0≠m 时,整理,得⎪⎭⎫⎝⎛--=222ma y m a x ,所以动点C 的轨迹是焦点在y 轴上的抛物线,去掉B A ,两个点。
评析:将原来题目中的斜率之积为常数,变换为斜率之商、斜率之差等于常数,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探究,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够深入问题的内部,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前后互易,探究必要性变式4、已知ABC ∆两个顶点()()0,6,0,6B A -,顶点C 的轨迹方程是()6,61163622-≠≠=+x x y x ,探究:边BC AC ,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是否为定值?解析:设()y x C ,,则直线BC AC ,的斜率分别是()6,66,621-≠≠-=+=x x x y k x y k ,那么()9436369436222221-=--=-=⋅x x x y k k ,所以边BC AC ,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为定值,等于94-。
评析:1、结合变式4可知,边BC AC ,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94-是顶点C 的轨迹是椭圆()6,61163622-≠≠=+x x y x 的充要条件。
2、联想:已知B A ,分别是椭圆()012222 b a by a x =+的左右顶点,点C 是椭圆上异于B A ,两点的任意一个点,直线BC AC ,的斜率分别是21,k k ,则2221ab k k -=⋅。
变式5、已知ABC ∆的顶点()0,6-A ,顶点C 的轨迹方程是()6,61163622-≠≠=+x x y x ,且边BC AC ,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94-,探究:顶点B 是定点吗?解析:设()n m B ,,()y x C ,,则直线BC AC ,的斜率()m x x mx ny k x y k ≠-≠--=+=,6,621, 根据题意946-=--⋅+m x n y x y ,整理,可得()m ny x m y x 249649422=--++又顶点C 的轨迹方程是1449422=+y x ,所以方程()14424964-=--m ny x m 对()[]4,4,6,6-∈-∈y x 恒成立,所以0,6==n m ,即顶点B 是定点()0,6。
评析:在解题教学活动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及联系。
很多数学问题,条件关系比较隐蔽,如果只看问题的表面,是无从下手的。
因此在解题教学活动中,要进行由表及里探索,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1 五、引入直线,追踪高考变式6、已知ABC ∆两个顶点()()0,6,0,6B A -,边BC AC ,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94-, (1)求顶点C 的轨迹E 的方程;(2)设直线l 与曲线E 仅有一个公共点D ,求原点()0,0与直线l 的距离的取值范围。
解析:(2)()I 若直线l 与曲线E 相切于点D ,设直线l 的方程为:m kx y +=,代入E 的方程:1449422=+y x ,消去y ,得()014491894222=-+++m mkx x k ,由0=∆,得163622+=k m ①又原点()0,0与直线l 的距离12036112222+-=+=+=k k m k m d 根据题意,,02≥k 所以36120162+≤k ,所以64 d ≤,即点()0,0与直线l 的距离的取值范围是[)6,4 ()II 若直线l 过点A 或点B ,根据对称性,仅考虑直线l 过点A ,设其方程为()6+=x k y ,根据题意0≠k且原点()0,0到直线l 的距离13636136162222+-=+=+=k k k k k d ,因为0≠k ,所以3613602 +k ,60 d , 即原点()0,0与直线l 的距离的取值范围是()6,0。
综上所述,点()0,0与直线l 的距离的取值范围是[)6,4或()6,0。
变式7、将椭圆1163622=+y x 进行均匀压缩,使得长轴变为原来的66倍,离心率变为原来的10103,得到椭圆E '。
直线l :y =-x +3与椭圆E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T . (I )求椭圆E '的标准方程及点T 的坐标;(II )设O 是坐标原点,直线l '平行于OT ,与椭圆E '交于不同的两点A 、B ,且与直线l 交于点P .证明:存在常数λ,使得PB PA PT ⋅=λ2,并求λ的值.解析:容易求得椭圆E '的方程为22163x y+=,点T 坐标为(2,1).()II 由已知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021≠+=m m x y由方程组⎪⎩⎪⎨⎧+-=+=321x y m x y ,可得321,322my m x +=-= 所以P 点坐标为2298,321,322m PT m m =⎪⎭⎫ ⎝⎛+-① 设点()()2211,,,y x B y x A由方程组⎪⎪⎩⎪⎪⎨⎧+==+m x y y x 2113622,可得()01244322=-++m mx x ② 方程②的判别式()22916m -=∆,由0 ∆,得-223223m 由②得212124412=,33m m x x x x -+-=.所以123mPA x ==--,同理223m PB x =--,结合①、②可得 12522(2)(2)433m m PB PB x x ⋅=----21212522(2)(2)()433m m x x x x =---++ 225224412(2)(2)()43333m m m m -=----+2109m =.故存在常数45λ=,使得2PT PA PB λ=⋅.评析:解析几何综合题,一般涉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对应的题型有定值(定点)问题,最值(参数范围)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数形结合、回归定义、等价转化、设而不求、巧设坐标、引入向量等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它可以降低思维量,减少运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