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移民文化培训的思考摘要:移民工作的质量,除直接影响移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外,还将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移民政策作为国家政策的配套措施实施,其涉及人口之多、范围之大、影响之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及各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但这些关注主要停留在政府补助和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移民就业的层面,对文化培训的重要性缺乏思考。
本文就移民文化培训的意义、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原则等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促进移民安置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同时也希望引起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以保证移民文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移民文化培训移民的概念界定,学界至今仍然没有统一,本文采用施国庆的定义:“移民是人口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移动,换句话说,就是从原居地到其他地点。
它必须包括日常生活和长期生计的空间转换。
”关于移民的分类,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角度,本文引用林志斌对移民的分类:1.政府组织和资助下的自愿移民,2.非自愿移民:政府通过一定的强制力,为了国家或者优势集团的利益,让人们搬迁到其他地方。
3.自发移民:一些个体、家庭或者小群体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从某地自发迁移到其他地方。
4.难民移民。
本文涉及的主要是指第一、第二类移民。
回顾我国的移民模式,经历了由传统的一次性补偿安置模式到开发性移民模式的转变。
即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移民工作改消极补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助生产,主要是对移民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移民的再就业。
然而,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包括移民的热切愿望。
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还是从学界到民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文化建设已提升到了国家的高度。
作为移民同样应该把握当今文化发展的机遇,享受文化建设发展的成果。
一、移民文化培训的意义1.移民文化培训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任务。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可见,移民文化培训承载着提高移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历史重任,将有力推动移民安置区的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移民文化培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条件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考。
从我校开展移民培训得到的调查数据来看,随着政府对移民补助和扶持力度的增大,大多数移民的物质生活已有了基本保障,对移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也已相当重视,但对移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关注还远远不够,通过网络调查得知,全国至今还没有一家针对移民文化培训的机构,这跟全国大文化建设的步伐很不协调,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移民区社会的稳定,影响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构建。
3.移民文化培训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求。
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党代会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说明执政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
当今中国,移民已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移民的文化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因此,对移民开展文化培训,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刻不容缓!二、移民文化培训的内容1.优秀的传统文化。
“和”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最高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们在开展文化培训的时候,一定要甄别提炼出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笼统地将经史典籍、文物遗产、民间技艺、节日民俗等都归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对传统的固有文化去粗留精、去伪存真,才能对传统“优秀”文化去除糟粕,留住精华,弘扬创新,古为今用。
2.独特的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本土文化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
移民培训,地方本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各地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地方本土文化一般都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如北京的“京城文化”,上海的“外滩文化”,成都的“茶馆文化”等等。
象山,一个具有6、7千年文明史的县城,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谱写了灿烂的地方本土文化。
其中以“渔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
对移民的本土文化培训内容可以包括:(1)生产习俗;(2)生活习俗;(3)四时习俗;(4)婚嫁习俗;(5)生育习俗;(6)丧葬习俗;(7)日常禁忌。
尤其是对来自文化差异较大地区的移民,通过上述内容的培训,可以进一步加强移民与安置地居民的联络和沟通,让这类移民尽快熟悉安置地的民风民俗,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为移民安置地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3.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就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三、移民文化培训的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
移民安置区政府应以国家相关移民政策和文化建设精神为依据,统筹规划移民文化培训,尤其要加强对来自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外地迁入移民的培训。
政府相关部门,如水库移民办,应加强对移民文化培训工作的指导、规划和部署,根据安置区政府经济实力,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推进,确保移民文化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2.坚持“面向全民、示范辐射”的原则。
移民文化培训要坚持面向全体移民,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的移民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切实做到不歧视、不遗漏。
要对不同安置地的移民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召集安排有条件、有基础、有影响力的移民先进行培训,让他们在移民群体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3.坚持“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原则。
针对有些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存在不同的差异,无论是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的组织形式,都不能搞“一刀切”,并要求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4.坚持理论培训与亲身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培训应充分考虑移民的年龄、性别等特点和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
譬如本土文化的培训,就应组织移民参加相关活动,让参加培训的移民亲身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欲望,让培训也成为帮助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
四、移民培训的方式根据不同安置地移民的特点,在开展各类培训时必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理论培训与实践参与相结合。
充分发挥县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机构的作用,先集中培训一批有一定代表性的移民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主动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移民政策的支持,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各类文化培训机制。
2.灵活性与多样化相结合。
如课堂(授课)教学与现场(观摩)教学相结合。
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专家报告、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现场观摩等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
尤其是对本土文化培训,应充分发挥参训移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倡导参与式、互动式培训,促进培训者与参训者、参训者与参训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3.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集中培训相结合。
充分利用现代远程(网上教学)教育手段,共享优质网络资源,指导有能力的移民进行网络自主学习。
结合安置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在政府部门和培训机构的帮助下,开发基于移民文化培训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开放式培训网络体系。
对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移民,组织起来进行课堂集中培训。
五、移民培训的保障措施1.切实加强对移民文化培训工作的领导。
开展移民文化培训应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理顺体制,有效协调和调动教育院校、培训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资源,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移民文化培训工作的全面实施。
2.明确培训工作责任,各地移民办为移民文化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培训工作的实施和管理。
认真研究制订移民培训的工作计划,紧密联系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培训活动,使移民文化培训成为移民后期扶持的重要内容,促进移民安置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移民文化培训考核制度。
移民安置区政府应加强对文化培训工作的检查和考核,监督培训过程,确保实施效果。
本着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对培训机构和参加培训的学员要进行必要的考试和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4.切实保障培训经费。
合理安排移民扶助基金用于文化培训外,有关区(镇)、乡(街道)和移民安置村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优先安排、重点保证文化培训工作经费及时到位,要为移民文化培训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