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项目名称: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山大学
口腔颌面部包括涎腺、颌骨、牙齿、及颞下颌关节等软硬组织,其形态异常和功能缺陷临床上极为常见,严重影响颜面外形、口颌功能及身心健康等,目前修复方法多采用自体组织移植,赝复体修复,存在创伤大,组织来源有限,功能重建不良等问题。

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主要研发内容及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1.2001年国内率先引进及发展涎腺内镜微创技术,建立诊疗标准及程序,诊治阻塞性涎腺疾病516例,发现了新病因,发明了治疗性的导管支架,获两项国家专利,2004年构建了涎腺三维仿真成像模拟内镜技术,为慢性阻塞性涎腺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微创诊疗技术,保存了腺体的形态和功能。

针对头颈部放疗致涎腺功能丧失的临床棘手问题,研究了小型猪涎腺基因转导技术,2004年首获重要基因转导技术参数并建立小型猪放射损伤动物模型,2005年发现转导水通道基因能明显恢复放射损伤的腮腺唾液分泌功能,2007年获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实验,为此类难治性病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2.研究牵张成骨(DO)关键技术生物学原理,2001年首次报道牵张速率对下齿槽神经的影响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下颌牵张骨再生的调控,丰富了该技术的生物学技术理论并用于指导临床;自行研发了并应用输送盘骨牵张再生术再造颏部和下颌髁突,获得国家专利,为严重颌面畸形患者提供了新治疗技术。

应用上述技术结合正颌技术治疗860例各类颌骨畸形,良好地改善严重颌面畸形的外形及功能。

3.模拟临床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和髁突牵引再生,建立相关动物模型,研究并发现了修复关节盘和重建髁突的机理,提出TMJ下腔治疗的新理念。

改良了TMJ盘修复术式,解决了治疗中的技术难题。

4.为了改进牙齿及支持组织缺失的修复技术,2004年率先提出生物牙根再生理念,在小型猪上2006年再生出具有咀嚼功能的生物牙根及2007年利用牙周膜干细胞成功修复牙周炎引起的牙周组织缺损;2006利用牙胚解离与细胞重组技术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可转化为牙上皮样细胞,有望成为牙再生种子细胞;2006年利用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大型动物成功进行颜面改形;为牙齿及支持组织缺失的生物性再生修复和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治疗技术。

5.为了更有效精确的修复重建颌面创伤的形态和功能,通过引进并改良颌骨骨折及继发骨畸形的解剖复位与功能性稳定固定的关键技术和治疗程序,研发了计算机辅助三维CT 测量系统,发明了三维可调式人工颞下颌关节髁突,良好矫治各类骨折及继发畸形的外形修复和功能重建1500例。

发展了颌面创伤的诊疗技术。

综上所述,坚强内固定、计算机辅助模拟、牵张成骨及涎腺内镜等技术已在国内85家地市级以上医院广泛推广应用,涎腺内镜技术在国外推广应用。

基础研究成果及所建的动物模型已被国内外引用。

共发表英文论著77篇,英文综述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157,引用589次,其中他引508次。

获国家专利7项,国内外专题报告302次,项目内培养博士生52人,其中获全国百篇优博及北京市优博各1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