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三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羞怯 的意愿,不过于限制、嘲笑 时,自主性便形成了。
意志 反之,则会形成羞怯、退
缩。
2、婴儿期(1.5~3岁):自主与害羞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 等。儿童开始了自主感,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的”、 “不”来反抗外界控制,是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他们学会了怎 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 做什么。
乳儿期
0~1.5 岁
怀疑 美好的。 当他们遭受粗暴对待、迟迟
希望 得不到舒适时,就会产生不信
任感。
1、乳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小婴儿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
若孩子的需要及时得到满足和安抚,孩子就会觉得安全,从而对 他人建立起信任感。具有信任感的儿童长大后敢于希望,富于理 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若孩子的需要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和安 抚,孩子就会产生怀疑,怀疑周围的人爱不爱他。对他人不信任, 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时时担忧自己,从而不敢抱有“希望”, 缺乏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阶段
阶段 时间
任务 危机
描述
儿童期
6~12岁
勤奋成就
与自卑
在学校里,儿童发展了学 习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家中或学校里的消极体验、
能力
由同伴带来的无能或自我贬 低的感受,会使自卑发展。
4、儿童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1)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能顺利地完成 课程的学习,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 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成年早期
亲密与孤独
有能力与他人建立亲密 的、需要承诺的关系
感到孤独、隔绝;否认需要亲密 感
成年中期 成年晚期
繁殖与停滞
更关注家庭、社会,富 有创造性
自我整合 与失望
完善感,满足感
过分自我关注,缺乏未来的定向 感到无用、沮丧1 ,甚至绝望
第一阶段
阶段 时间
任务 危机
描述
在精心呵护下,婴儿产生了
信任与 安全感和信任感,认为世界是
(1)如果这一阶段顺利度过,孩子 就会形成“意志”品质。成年后性格 倾向于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 自律、有决心、遵守法纪、不怕困难。 (2)若这一阶段发展受阻,则孩子 容易形成自我怀疑、退缩的人格特征。 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赖、 敷衍、半途而废、犹豫不决等。
此时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是过度保护、包办替代:孩子自觉性差,没有主见, 依赖性强,潜能抑制,能力弱化,特别粘人,对自己的 能力产生疑虑、羞怯。
二是鼓励大胆想象: “妈妈,我想到月亮上去!”
三是及时肯定与赞赏: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孩子的眼睛, 捕捉到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闪光点”,当孩子有了进步, 要及时肯定和赞赏,让孩子有成就感,形成大脑奖赏回路;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商讨解 决的办法,帮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鼓励孩子挑战自 我。经常告诉孩子 “你可以的”、 “再试一试”、“错 了没关系”等等。
成就与自卑 丰富的社会和认知技能
同一性与
自我认同形成,明白自 己的优缺点,接受并欣
角色混乱 赏自己
不充分解决
不安全感、焦虑、害怕
对能力产生怀疑、自卑
害怕犯错;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无助和内疚;回避风险,隐瞒错 误 缺乏自信心,有失败感,对自己 或别人吹毛求疵 感到自己角色混乱、变化不定、 没有人生目标、不清楚自己的期 望
家教指导:
父母(尤其是妈妈)要及时满足 孩子的各种生理需要(吃喝拉撒), 无条件接纳孩子——建立安全——发 展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形成希望 品质。
安全感建立对孩子的影响
忘年恋:李坤城、林靖恩
第二阶段
阶段 时间
任务 危机
描述
父母亲支持儿童运用新的
自主与 身心技巧,自主选择和决定
婴儿期
1.5~3 岁
二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按照社会要求,适当限制孩子 的行为,养成守规则的好习惯。
三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引导而不是替代孩子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动脑筋、想办法、不放弃,知难而 进,提高意志力。
第三阶段
阶段
时间
任务 危机
描述
在游戏和交流过程中,当父
主动与 母及教师对其予以支持时,他
幼儿期 3~6岁
(2)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 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 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 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 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成年后性格倾向于被动、保守、无 目标、无计划、害怕犯错、回避风 险、优柔寡断、循规蹈矩,时常感 到无助、内疚、消极。
家庭教育指导:
一是保护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孩 子的好奇心若得到很好地保护,孩子就会大胆地去探索; 若孩子的好奇心被破坏,孩子就会丧失或者降低探索的兴 趣。《感知成长的神奇》
二是放任自流,太过纵容: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 习惯,比如:不讲卫生、浪费等等;孩子不讲规则,不 利于社会化。
三是过分严厉,限制太多, 孩子稍有差错,就训斥、打 骂:孩子产生挫败感,容易形成双面人格,怀疑自己, 谨小慎微,胆怯害羞,或者暴力待人。
家庭教育指导:
一是满足孩子的自主要求:给与孩子一定的自由,允许、 鼓励孩子独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获得自主 感。
内疚
们就发展了主动性和责任感。 如果对儿童自控的要求过高,
目标 就会导致过分控制或退缩行为
的发生。
3、幼儿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1)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 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 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主动、自发、有计 划性、目标性、果断等积极的人格特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
埃里克森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 1902.06.15—1994.05.12),美 国精神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 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 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 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 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 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 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自我整合与失望 成年晚期
繁衍与停滞
成年中期
亲密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独
成年早期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青春期
成就与自卑
儿童期
主动与内疚
幼儿期
自主与羞怯
婴儿期
信任与怀疑
乳儿期
1
埃里克森成长八阶段
阶段 乳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儿童期 青春期
危机 信任与
怀疑
自主与 羞怯
充分解决 安全感 信任感 自主感 自我控制感
主动 与内疚
相信自己是创造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