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屈光学》样题2
一、名词解释:(10分)
1.屈光参差
2.逆规散光
3.AC/A
4.绝对性远视
5.调节滞后
二、选择题(38分)
1.眼屈光系统的三对基点为一对焦点、()和一对结点
A一对顶点
B一对主点
C一对远点
D一对近点
2. 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时的屈光力之差称作
A调节范围
B调节幅度
C调节远点
D调节近点
3.()指当调节完全静止,其屈折力与视网膜之相对位置关系所呈现的屈光。
A静态屈光
B动态屈光
C正视眼屈光
D非正视眼屈光
4.远视程度超过睫状肌生理张力所能代偿的范围,未被代偿的剩余部分远视度称为()A隐性远视
B显性远视
C能动性远视
D绝对性远视
5.规则散光依各经线屈光状态分为单纯散光、复性散光和()
A角膜散光
B残余散光
C顺例散光
D混合性散光
6.调节力等于()的倒数
A调节远点的距离
B调节近点的距离
C调节距离
D调节范围
7.近反射三联征指看近目标时同时发生的()三种现象
A调节、集合、瞳孔缩小
B调节、集合及瞳孔散大
C调节、集合及眼球内转
D调节、集合及眼球下移
8.在规则散光依各经线屈光状态进行的分类中不包括()
A单纯远视散光
B单纯近视散光
C混合性散光
D顺例散光
9.当一眼正视或轻度远视,另一眼近视,视远、近物体时互相交替而视,很少用调节,因而不出现视疲劳症状,此为A单眼视症
B双眼视症
C交替视症状
D屈光参差
10.远视眼长期形成的调节张力()
A稍休息后可松弛
B可主观消失
C可逐渐加强
D短时间内不能松弛
11.近视眼在看远时由于物象落在(),而不能出现调节
A视网膜上
B视网膜后
C晶状体上
D视网膜前
12.()是指把眼球的各屈光单位以一个曲率半径为5.73毫米的单一折射球面来代替的模型眼。
A模拟眼
B模仿眼
C模式眼
D简化眼
13.()指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
A调节远点
B调节近点
C生理性调节
D物理性调节
14.集合是指注视近物时,除调节作用外,双眼还必须同时(),使视轴能正对物体A向内转动
B向上转动
C向下转动
D向外转动
15.远视眼在看远时,由于物象落在(),可诱使调节
A视网膜上
B视网膜前
C视网膜后
D晶状体上
16.矫正后的近视眼在看近时付出的调节与正视眼()
A大致相当
B不同
C相差20%
D相差50%
17.假性近视是
A晶体变大所致
B晶体变小所致
C睫状肌调节障碍
D瞳孔调节障碍
18.当眼调节静止时,近视眼可使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屈折后聚焦于()
A视网膜上
B视网膜后
C晶状体上
D视网膜前
19.近视眼依屈光成分分为轴性近视、曲率性近视和()
A单纯性近视
B继发性近视
C指数性近视
D变性近视
20.()折射率的正常值为1.376
A角膜
B房水
D玻璃体
21.()为视网膜成像的大小的计算公式
A像的大小=物体大小*17.05/物到结点的距离
B像的大小=物体大小*17.05/物到主点的距离
C像的大小=物体大小*17.05/物到前焦点点的距离
D像的大小=物体大小*17.05/物到后焦点的距离
22.与物体距离远近成反比的是()
A视轴
B视角
C光轴
D固定轴
23.()为矫正到最佳视力的最高与最低正镜度差
A全远视
B隐性远视
C能动性远视
D绝对性远视
24.视力减退、视疲劳、内斜视和假性视神经炎是()的临床表现。
A近视眼
B远视眼
C单纯近视散光
D复性近视散光
25.远视眼(+2D)注视眼前33cm处的物体时,使用的调节力和集合力分别为( )
A.4D,4ma
B.3D,3ma
C.5D,3ma
D.1D,1ma
26.80岁的人的调节幅度按公式计算为()
A-2D
B-3D
C-5D
D0D
27.老视验光的基础状态为
A散瞳后
B在远屈光不正矫正后
C休息后
28.近视眼(-3D)注视眼前33cm处的物体时,使用的调节力和集合力分别为( )
E.0D,2ma
F.3D,3ma
G.2D,2ma
H.0D,3ma
29.一般,人们在40岁左右出现()
A近视
B远视
C老视
D散光
30.远视患者的眼镜()
A一定是近视镜
B一定是远视镜
C一定是平光镜
D有可能是近视镜
31.老视的矫正方法有
A近视镜
B远视镜
C平光镜
D手术、老视镜
32.角膜的屈光力为(),占眼球屈光力的()
A. +43.05D,近似为眼的总屈光力的2/3
B. +43.05D,近似为眼的总屈光力的1/3
C. +19.11D,近似为眼的总屈光力的2/3
D. +19.11D,近似为眼的总屈光力的1/3
33.晶状体的屈光力为(),近似占眼球屈光力的()
A. +43.05D,近似为眼的总屈光力的2/3
B. +43.05D,近似为眼的总屈光力的1/3
C. +19.11D,近似为眼的总屈光力的2/3
D. +19.11D,近似为眼的总屈光力的1/3
34.轴性远视眼,眼轴长每缩短1mm,矫正镜的顶焦度约需()
A.加+3.00D
B.减+3.00D
C.加+6.00D
D.减+6.00D
35.轴性近视眼,眼轴长每增加1mm,矫正镜的顶焦度约需()
A.加-3.00D
B.减-3.00D
C.加-6.00D
D.减-6.00D
36.正视眼使用2.50D的调节力,其调节近点到眼的距离为( )
A.25cm
B.30cm
C.40cm
D.50cm
37.正视眼注视眼前25cm处的物体时,使用的调节力和集合力分别为( )
A.4D,4ma
B.3D,3ma
C.2D,2ma
D.1D,1ma
38.近视眼(-2D)注视眼前50cm处的物体时,使用的调节力和集合力分别为( )
A.0D,2ma
B.3D,3ma
C.2D,2ma
D.1D,1ma
三、判断题(17分)
()1.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时的距离之差称作调节幅度
()2.一般轻度散光如无症状可不戴散光眼镜
()3.近视眼依是否有调节因素参与而分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和继发性近视。
()4.当眼的睫状肌静止时,悬韧带松弛,晶状体扁平,屈折力减弱,此为眼的静止状态
()5.当眼的调节静止时,与视网膜黄斑部相共轭的视轴上一点为调节远点
()6.正视眼的远点为有限远距离
()7.远离5米外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平行光线经眼屈折系统屈折后在视网膜上成一焦点,为正视眼()8.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眼屈折系统屈折后在视网膜前一焦点,为远视眼
()9.平行光线进入散光眼后,不能形成一个焦点。
()10规则散光可依强主子午线分为顺例散光、反例散光、斜向散光
()11.调节需求的大小与年龄呈负相关。
()12.假性近视患者不应戴近视镜
()13.成年人一般两眼屈光度相差在3.00D以下者通常能全部矫正。
()
()14.视角是由物体大小决定的。
()
()15.老视的治疗可以戴眼镜()
()16.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生理性的结构改变,眼睫状肌肌力增强,调节功能衰退而出现老视。
()
()17.视角的大小与物体距离的远近成正比。
三、绘图题(6分)
请绘制正视眼、近视眼(-3D)、远视眼(+3D),散光眼(-2.00DS-1.00DC*90)的屈光状态图
四、计算题:(29)
1.对于40岁的患者,其调节近点分别为10cm、22cm和40cm,求其屈光不正度分别为多少?(Donder’s表)
2.请计算20岁的正视眼、近视(-4.0D)、远视(+
3.0D)的明视范围是多少?在注视40cm处的物体时所动用的调节和集合为多少?
2.患者,主客观验光得R:-2.00DS;L:-2.00DS/-1.00DC*180,测得调节广度为1D,习惯近工作距离为40cm,请问他
是否需要配戴花镜,说明理由,如果需要,请给出处方,并说明配两副镜的明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