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宣贯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宣贯


第十五条 环境质量标准及环境基准
第十六条 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 第十七条 环境监测
二 章
第十八条 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第十九条 环境影响评价
监 第二十条 联防联控
督 管 理
第二十一条 环境保护产业 第二十二条 对减排企业鼓励和支持
第二十三条 环境污染整治企业的支持
第二十四条 现场检查
第二十五条 查封、扣押
6
(二)总体情况介绍
新修订《环保法》对环保的一些基本制度作出了 规定,如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 评价、环境经济政策、总量控制、生态补偿、排污收 费、排污许可,特别是根据公众意见,又规定了环境 公益诉讼,针对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又 设计了按日计罚。
修订后的《环保法》共分七大章节,包括:总则、 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法律责任、附则。
15
(二)总体情况介绍
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保护优先:是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从源头上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生态破坏。本法规定 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严格保护。 预防为主:是指在整个环境治理过程中,要事前预防与事中事 后治理相结合,并优先采用防患于未然的方式。外部制度管理 规定了环境监测、环境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环境影响评价、 总量控制、“三同时”制度;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规定了企 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 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技术。
第三十五条 城乡建设中环境保护
第三十六条 使用环保产品
第三十七条 生活废弃物的分类与回收
第三十八条 公民的环保义务
第三十九条 环境质量与公众健康
9
(二)总体情况介绍
第四十条 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
第四十一条 “三同时”制度
第 四
第四十二条 生产经营者的防治污染责任

第四十三条 排污费和环境保护税

第四十四条 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宣贯
一 新环保法概况
(一)修订历程 (二)总体情况介绍 (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二 新环保法变化内容解析
2
一、新环保法概况
3
(一)修订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至今已25年;
从2011年开始对《环保法》进行修订,到这次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之前已审议三次 ,但每次都因争议太大而没有通过;
7
(二)总体情况介绍
第一条 立法目的
第二条 环境定义
第三条 适用范围
第 第四条 基本国策 一 第五条 基本原则 章 第六条 保护环境的义务
第七条 环保发展方针
总 则
第八条 财政投入 第九条 宣传教育
第十条 管理体制
第十一条 奖励措施
第十二条 环境日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四条 政策制定考虑环境影响
第二十六条 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第二十七条 人大监督
8
(二)总体情况介绍
第二十八条 环境质量责任
第二十九条 生态保护红线
第 三
第三十条 保护生物多样性
章 第三十一条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保 护
第三十二条 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
和 第三十三条 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
改 善
第三十四条 海洋环境保护
环 境
治 污
第四十五条 排污许可管理制度

第四十六条 淘汰制度与禁止引进制度


第四十七条 突发环境事件
他 公
第四十八条 化学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物品的管理

第四十九条 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第五十条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资金支持
第五十一条 统筹城乡建设环境卫生设施和环境保护公共设施
第五十二条 环境责任险
10
(二)总体情况介绍
5
(二)总体情况介绍
新修订的《环保法》完善了生态保护红线、污染 物总量控制、环境与健康监测及影响评价、跨行政区 域联合防治等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强化了企业污染防 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还就政 府、企业公开环境信息与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作 出了系统规定,由原来的六章增加到七章,新增“信 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一章,增强了法律的可执行性和 可操作性。
19
(二)总体情况介绍
财政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 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宣传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 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 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 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 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 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27
(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新《环保法》的三个突破: 1、推动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绿色发展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环境容量等超载区域实行限 制性措施,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 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 责任终身追究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 化建设新格局。
20
(二)总体情况介绍
管理体制: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 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 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 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 监督管理。
21
(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18
(二)总体情况介绍
保护环境的义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 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环境发展方针: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 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 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12
(二)总体情况介绍
环境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 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 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 乡村等。
湿地为新环保法新增加环境要素,是指陆地和水域的过渡 地带,包括沼泽、滩涂、湿草地等,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 超过6米的水域。它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促淤保滩、 提供野生生物良好栖息地等功能。湿地也被称为“地球之 肾”。
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 人民创造人为本的理念,从保护

保障公众健康
归宿
公众健康权益出发,为人民群众 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观的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 基本认识 阵地,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
续发展
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23
(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特点二: 设置了专门条款规范流域水污染和区域大
气污染的防治问题,实现了由点源的控制向区 域的协调和联动防治转型,体现了解决环境问 题的针对性。
24
(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特点三: 授予了环境保护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
管理职责的部门对违法排污设备的查封、扣押 权,这对及时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违法 问题意义重大。
公众参与:第九条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以及新闻媒体的舆论监 督作出了规定。增设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明确规 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 环境保护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依法公 开信息、企业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全文 公开、对环境违法行为可以举报和环境公益诉讼等制度。
新《环保法》的六大亮点: 第一,立法理念有创新; 第二,基础手段有加强; 第三,监管模式开始转型; 第四,监管手段出了硬招; 第五,监督和参与体现民主的原则; 第六,法律责任严厉。
22
(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新《环保法》的五个特点: 特点一:
确立了一个新的基本原则,即损害者担责 原则。以前强调的仅仅是污染者担责而忽视了生 态破坏者的责任,此次修订则把环境污染和生态 损害的责任加以合并,用损害者担责原则予以概 括,更为准确、到位。
第五章信 息公开和 公众参与 (新增)
第五十三条 第五十四条 第五十五条 第五十六条 第五十七条 第五十八条
公众参与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举报 环境公益诉讼
第 六 章
法 律 责 任
第七章
第五十九条 第六十条 第六十一条 第六十二条 第六十三条 第六十四条 第六十五条 第六十六条 第六十七条 第六十八条 第六十九条
2014年4月2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环境 保护法(修订草案)》,经过三次审议和重大争议后,第四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 会审议。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八次会议,以151票赞成、3票反对、6票弃权, 高票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
4
(二)总体情况介绍
17
(二)总体情况介绍
损害担责:本法对损害者责任作出具体规定:企事业单位和其 他生产经营者“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排放污染物 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 纳排污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 制度;重点排污单位有主动公开信息的责任;因污染环境、破 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 责任;此外还规定了行政处罚、行政拘留和刑事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