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盐田港集团SWOT分析

盐田港集团SWOT分析

第四部分SWOT分析一、发展优势(Strengths)盐田港集团具有相对优质的发展资源及其优势,在区位优势方面,从建港条件看,集团所在的本港-盐田港具有水域开阔,水深不淤,天然掩护良好,航道维护成本低的建港条件,在区位优势上,地处外向型经济十分发达和作为“世界工厂”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在公共关系方面,因具大型国企身份而拥有社会公信度,有利于取得一定的政策投放;在政策环境方面,因拥有国内最多的监管仓,辟建了保税物流园区,有利于开展富有竞争力的区港联动,在未来有可能升格成为保税港或自由港;在战略伙伴方面,有“和黄”、普洛斯等国际港航业和物流业巨头实质性的合作,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培养人才,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融资平台方面,有股份公司的上市公司平台,有利于实施并购战略进行产业扩张。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集团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特别是取得“大铲湾”股权后,发展资源得到了一种倍增效应。

这些资源可以匹配成为一种很大的发展优势和综合能力,并进而提炼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归并“大铲湾”,为集团跨越发展创造了新的平台2010年5月,深圳市国资局将持有的深圳市大铲湾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45%股份无偿划转给盐田港集团持有,本次股权划转后,集团共持有深圳市大铲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75%的股权,负责投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大铲湾的港口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商业贸易区和生活区等。

大铲湾具有非常突出的区位优势,它位于珠江口东岸、东接宝安区中心城,北临深圳机场。

连接香港和广州,广深沿江高速斜跨港区边界,约6公里内有广深高速公路、机荷高速以及连接深圳、东莞及宝安区的免费国家一级公路107国道等主干道,铁路、公路、航空、水路运输发达。

图16:大铲湾港区位图大铲湾港区毗邻前海中心区[1],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集聚地,随着深圳市城市中心的西移,位于前海商务区附近的大铲湾港口将凸显其后发优势。

图17:大铲湾港区与前海中心区的关系大铲湾港区规划陆域面积10.2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1.6公里,大中型集装箱深水泊位共24个,总吞吐能力达1200万TEU/年。

港区后方陆域分为辅建区、配套区以及后方堆场。

大铲湾港区开发共分四期,目前正有待于全面规划和审批建设,后方陆域3.7平方公里,盐田港集团如果能够对二期之后的港区加以统筹和确权,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到辅建区61万平方米土地开发运营的主体地位和建设开发权,将有利于集团利用湾区内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港口功能布局的合力。

图18:大铲湾“归并”,有利于统筹深圳东西两港的运作归并“大铲湾”更重要的战略意义还在于,盐田港集团将成为市属港口产业整合的平台,有利于解决深圳航港业长期存在的港口资源分散,功能定位不明确,港口间无序竞争,港口重复建设以及设施和产能配置结构性矛盾等问题,进一步优化配置市属港口资源,通过资产重组,统筹规划深圳市东西两港的运作,形成市属港口产业各有分工、优势互补的良性竞争、平衡发展的局面,加速深圳港口发展。

[1]、在《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前海中心区被定位为深圳未来的城市主中心之一,并将作为深港高端服务业合作区及推进国际合作的核心功能区。

(二)集团具备了大展宏图的财务实力截止2009年底,盐田港集团的流动资产累计为623843.0万元,其中货币资金为432251.3万元,比重为69.3%,这一资产结构表明集团资金充裕,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济实力,银行资信好,自有资金比较雄厚,投融资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有利于通过股权投资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三)物流业的运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集团的物流板块通过积极开辟新市场,争取介入更多的物流环节,已经逐步改变以仓租、堆场收入为主,兼顾拆拼箱操作业务的主要依托物流资产收益的局面。

集团与比亚迪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将汽车滚装运输作为长期合作项目,由物流公司作为其汽车物流全程服务的总承包商,开辟了深圳市汽车滚装物流行业的市场。

此外,TCL照明业务拓展已有成效,冷链物流市场也在积极寻求全球性的合作伙伴,物流在集群化的发展中进行深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差异性竞争,使业务空间逐步扩大。

(四)综合配套服务正在步入良性发展在商务服务方面,开发了写字楼、办公楼及住宅等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在拖轮业务方面,定位清晰,专业化经营较为稳健,加强了对港口的支持服务作用。

置业公司大力发展房地产租赁、房地产开发和园林绿化业务。

资讯中心搭建港区综合资讯平台,依托码头及港口,积极拓展业务,整合港口、物流、公共服务等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完整完善的数据库,为客户和会员提供更好的高附加值服务。

其他地政室、加油站等配套服务也逐步加强,使港口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五)信息资讯平台正在提升港口软实力在港口信息资讯平台建设方面,通过不断完善国检全申报,集装箱适载,放行条网上确认,海关申报系统,仓储、堆场子系统以及运输管理系统建设等服务功能,逐步优化国检、堆场、海关、码头、仓储、货代、工厂的部分数据集成,并依托码头持续开发腹地供应链电子商务,力争形成集贸易、物流与信息流为一体的资讯服务平台,此举将大大提升盐田港区的软实力。

二、发展劣势(Weaknesses)(一)码头运营尚未打开局面集团在港口开发、建设,企业整体发展质量和国有资产运营效率具有相对高的水平,尽管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对于控股和经营方面有了战略部署,但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至今没有打开局面,没有形成与港口企业相适应的运作架构。

(二)物流业整体上尚处于较低层次运作水平盐田港港区现有仓储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大部分层次还较低,同质化严重,竞争却越来越激烈,仓储面积增长过快而业务量不足,使得仓储企业竞相压价,争抢客户,效益下降。

目前物流利润主要来源于仓库租赁,操作业务多采取合资经营方式,从事处于物流链中的低端环节,增值空间小,2009年盐田港物流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6.18%[1]。

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整体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益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在港口物流供应链中,未能提供多样化的物流增值服务,如提供货物的快速运输、实时跟踪查询、物流加工以及仓储、分拨、配送、信息处理分析以及包括供应链解决方案、企业物流模式设计等物流增值服务,仓储、包装、配送、加工、信息服务等各种物流功能尚未集成化,货源腹地到港区的物流供应链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使港口成为层次更高的物流网络节点。

(三)港口商贸功能拓展不够港口商务、港口地产等业务是港口企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完善适合功能转化的港区商贸功能,实现其更大的经济效益,将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港口功能。

盐田港集团港口商贸功能拓展不够,国际中转、离岸金融、信息服务、船货代理、商展展示、驳船运输、流通性加工等高附加值港口服务延伸不足,节点资源短缺,配置效率不高,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覆盖上下游的产业链条,临港产业链有待开拓。

(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集团已经形成了科学的组织管理架构,但是与国际性的优秀港口企业相比,内部管理水平仍显不足。

在决策机制方面,由于国资局未能充分授权,决策的流程不够高效,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时机。

在企业的规章制度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执行力度,以促进企业的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

在经营管理方面,离精细化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

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要尽快与国际接轨,推动港口要成为国际物流链中的重要节点。

三、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一)2012年中国港口业或将迎来下一轮景气和繁荣我国港口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后,2008年因金融危机转为下降,但随着经济衰退困难期的逐步消退,宏观经济形势有好转的趋势。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出口形势开始企稳回升,港口形势逐步向好,外围经济复苏对中国港口集装箱回暖的推动力也正逐步积聚,所以盐田港和上港集团等集装箱港口开始出现正增长。

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中国港口业下一轮景气或将出现在2012年,其总的特征是,波峰短,波谷长,但过去那种长时段的高速增长不会再有,所以必须抓住机遇,伺机发展。

(二)内贸集装箱的需求呈增长趋势近年内贸发展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内贸集装箱货量所占比重日益加大,尤其是在目前外贸集装箱货量增速减缓的情况下,国际集装箱运力过剩为内贸集装箱运输发展提供机遇,内贸集装箱成为各港口发展新的动力。

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角度看,拉动内需、启动消费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内贸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是必然趋势,为集团争取在大铲湾介入码头经营内贸集装箱业务提供发展空间,与盐田的外贸集装箱经营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三)干散货市场增长态势良好在世界贸易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货物是通过海洋运输而实现空间位移的,散货运运输是国际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铁矿石、煤炭和谷物是干散货运输的主要货种,占干散货海运量的60%以上。

根据统计,铁矿石从2000年的4.48亿吨,增长到2007年的7.55亿吨,平均增长率为6.5%;煤炭和粮食的平均增长幅度为5.8%和2.6%,增长显著。

在我国,干散货运输整体呈增长态势。

以铁矿石为例,从2001 年到2007 年这7 年时间内,中国进口铁矿石增量为全球增量的90%以上,增速维持在20%以上。

世界及国内散杂货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散杂货运输市场呈现出旺盛需求。

图19 :全球干散货海运构成及发展预测从美欧经济表现,弃船、拆船比例、单壳退出等信号看,干散货运输会在2010年出现大发展局面,这应是中国港口业重大机遇,有利于盐田港开展多货种运营。

图20 :全球铁矿石海运预测(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对航运带来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通过对外开放培育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

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

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广州为主体,形成了电器机械产业集群。

在这两大集群之中,同时星罗棋布地汇集了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包括纺织服装、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玩具等。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珠三角的产业布局进一步协调发展,不同的产业集群形成广大的腹地市场,为港口提供强大的运输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盐田港的持续发展也为腹地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强力拉动。

图21:《珠三角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各地市主要产业规划作为盐田港直接腹地的深圳,其经济不但基础雄厚,而且外向型特征明显,2009年全市外贸依存度仍高达225%。

根据2009年深圳市政府发布的《深圳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2009-2015年)》,将实施“整合链接提升”的产业发展策略,提出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兴高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