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游戏全新理解

幼儿游戏全新理解

幼儿游戏的意义和对幼儿的发展目录一、古代幼儿游戏(一)产生和发展(二)游戏的意义(三)游戏的种类(四)游戏特点二、当代儿童游戏与儿童发展(一)儿童游戏的生理与心里基础(二)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三)幼儿园游戏的教育价值三、幼儿游戏心理(一)游戏的心理结构(二)游戏的心理特征四、儿童游戏的外部干预(一)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二)成人对儿童游戏的指导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儿童都喜爱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那么,游戏的实质是什么,儿童为什么喜欢游戏?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有何作用,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做一个简单阐述和初步研究。

其实儿童的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

儿童偏爱游戏,游戏伴随娱乐。

任何一个儿童都沉浸于游戏的娱乐之中,游戏好像已经变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发展。

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教师,儿童游戏是出自其自身成长需求的自发运动,是儿童内部动机所为。

然而游戏活动的表现形式却是儿童与其自身以外的环境的互动过程。

因此游戏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通过对外部干预的学习,了解到各种因素的造成,应如何去避免改善等。

成人在家庭中如何教导幼儿,让幼儿在离开幼儿园的同时在家也继续充实,提高自己。

游戏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一、古代幼儿游戏(一)产生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游戏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多种儿童游戏娱乐活动从生产劳动、宗教礼仪和军事训练中分化出来,逐渐独立和成形,包括了棋弹类、投射类、斗赛类和多种多样的风俗游戏。

这些都影响到了儿童游戏的发展。

西汉前期,由于国家的富强,体育、游戏和娱乐活动也十分盛行。

经过汉魏的发展,儿童游戏在追求享乐、崇尚技艺成风的唐代臻于繁盛。

由于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使得儿童游戏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给儿童身心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并留给后世以丰富的游戏材料。

宋代对中国的儿童游戏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理学思想的盛行对教育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也深刻地渗入了儿童游戏。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后,传统的儿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所占比重并不大,西方的儿童游戏占据了幼儿园教育的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游戏只是在民间还有一席之地。

(二)游戏的意义游戏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充分肯定儿童游戏的独特教育价值。

1、游戏与儿童的身心发展刺激人身体感官的休闲,娱乐,游戏活动实在不少,如果人们封闭自我,四肢感官毫不与外界接触,精气血脉难以畅行而使身体不能强健,感官心灵难以激活而使智慧不能开发。

显然,游戏对人身心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游戏活动可以宣泄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也可以促进其血脉畅通,骨骼强健。

2、游戏与儿童的知识学习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充分利用了游戏的形式来发挥其最佳的知识教育效果,从实践结果看,这种教育是很成功的。

讲究知识性,追求知识启蒙的效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的重要特征。

这一点,在不少儿童游戏中得到了体现。

3、游戏与儿童的品德修养儿童游戏具有德育的意义,古人有充分的认识,并对游戏的德育作用给予充分的运用,乃至于有意赋予大量儿童游戏以道德含义。

不少儿童游戏具有锻炼和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的作用。

比如说儿童一开始在学习唱歌,难免缺乏连贯性,这时就需要儿童的意志力量去克服困难,这样儿童的意志也因此得到了锻炼。

4、游戏与儿童的审美情趣对儿童而言,游戏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

孩子们厕身于游戏过程中,不仅感受了事物的色彩美、质料美、造型美、节奏美、音律美,而且还参与了美的创造,审美感与艺术活动的技能技巧也得到锻炼。

中华民族向以善于游戏、文明高雅著称于世,这是一种从儿童幼小时期就开始受到陶冶、逐步形成的优良品质。

(三)游戏的种类1、运动游戏指那些以运动体力为主、有一定活动强度的游戏形式。

角抵类:通过运用自己的力量和借助外力来压倒,战胜对方,体现了优胜劣败的法则。

最大特点就是有一定运动强度,有较强的娱乐性。

例如:摔交,拔河,斗牛等。

球类:以球体为主,拍,踢,滚等。

儿童手球游戏主要是抛球和拍球。

训练他们的灵活度。

投射类:投掷和射击游戏。

包括近距离的投和稍远距离的射。

讲究的是动作的准确性。

冰水类:即水中游戏和冰雪游戏。

主要有打水仗、赛舟、滑雪、堆雪人、打雪仗等。

杂戏类:运动游戏中还有不少难以归类的品种,如放风筝、捉迷藏、踩高跷等。

2、智力游戏指以运动智力为主的游戏形式,这类是中国游戏的精华,是中国游戏的代表。

棋牌类:有围棋、象棋等。

这类游戏的特点就是玩时用脑、斗智。

游戏品种多,趣味盎然。

拼摆类:各种拼图游戏。

七巧板、九连环等。

这类游戏可以说是儿童智力游戏的代表,以其充分的科学原理,具有很高的锻炼儿童智力的价值。

3、语言文字游戏指借助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而编制的儿童游戏,是口头,书面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训练儿童的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

主要有绕口令,猜灯谜等。

这类游戏不需借助场地,器具,有趣易行,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语言文字游戏对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十分有效。

4、生活游戏指儿童自发地模仿成人的社会生活内容而进行的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实现社会化过程的有效方式。

儿童生活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十分广泛。

儿戏类:都是儿童模仿成人活动,是一种角色游戏,通过对成人的模仿,对儿童走向成人社会奠定基础。

豢养类:儿童饲养和训练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的活动,小动物是儿童最好的伙伴之一。

儿童豢养小动物培养了关心爱护动物的意识和持久不懈的恒心。

5、科学游戏指利用科学原理设计的游戏,各种小实验,以及运动科学原理设计的儿童玩具。

科学游戏中的道理可能并不能让儿童所理解,但他们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研究的本能。

6、文艺游戏指各种文艺形式的儿童游戏,包括歌舞、演剧、讲故事等。

文艺游戏中所受到的熏陶和训练主要是艺术方面的,成为儿童的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游戏特点游戏特点表现出古人对儿童成长的要求和期待,并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1、崇尚智慧道德和自然具有高度的智慧内涵是中国传统儿童游戏的重要特点之一。

但是中国传统儿童游戏比较忽视儿童身体的锻炼,他们认为剧烈运动的游戏不合温文尔雅的道德准则,甚至还认为剧烈的运动游戏有伤儿童的身体。

这一崇尚智慧的特点具有两面性。

崇尚道德也是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的重要特点。

古人推崇智慧类游戏,其内涵之一就是这些游戏具有道德性,政治性。

具备道德价值。

古人以道德标准作为选择儿童游戏的依据,并认为地赋予儿童游戏以强烈的道德意义。

认识到儿童游戏的道德教育作用并不错,但将其推向极端道德主义则并不可取。

要求儿童教育中需要游戏的手段,体现了遵循自然的原则。

纵观中国古代儿童游戏,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简单易行甚至不需要任何器具的游戏,随时随地,都可以信手玩来。

总之,充分利用自然物,不受时间、场地、器具的限制,简单易行却又可玩性极强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儿童游戏所未曾有的。

2、男女有别中国传统的观念也影响了儿童游戏,重男轻女。

女孩子在游戏中没有地位。

这确实存在这性别歧视问题,应该改正。

二、当代儿童游戏与儿童发展(一)儿童游戏的生理与心里基础1、游戏是幼年生命活力的体现游戏是生命运动的一种形式。

运动是生命的本质,运动停止则生命终止。

没有游戏便没有发展。

游戏的特性与生命本质的特性一致。

之所以将游戏堪称是生命运动的一种形式,是因为游戏活动与生命的自身运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总之,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以为生存和发展,人类的生产性活动满足认为生存的需要,儿童的游戏活动满足幼年发展的需要。

游戏的特征与生命特征的一致性表明,游戏的确是体验生命本质的好方法,从而也是体验人生价值的好方法。

看来幼儿如此热衷于游戏,也许正式渊源于这种生命的本质。

2、游戏是幼稚心理的表现游戏是儿童的心理世界。

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的基本活动只能是游戏。

心理机能越不成熟,行为的游戏性越鲜明,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比例也越大,也许正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游戏属于儿童。

幼稚的心理特征与游戏的稚拙表现。

很多行为是幼稚心理的表现。

幼儿的幼稚心理特点使幼儿的行为稚拙可笑。

然而这些幼稚的心理特点在游戏中的表现,却是理所当然的。

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幼儿,其游戏行为总是正好符合这一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我们往往要求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却往往又很难把握,高于或低于儿童的发展水平,都不能激发起他们游戏般兴趣的行为。

(二)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1、游戏实现了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游戏是成熟引导下的自发动作练习。

生理成熟是儿童动作发展的重要前提。

游戏活动是由儿童发展水平决定的,这里包括了动作水平的发展,也正是这个意义上说,游戏的种类、性质、水平因年龄而异。

游戏提供了多种运动形式的练习。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出现多种动作的协同作用,游戏的运动形式就表现为一系列组合动作的机能性练习。

可见,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2、游戏实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游戏促进了感知觉能力的提高。

感知觉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

游戏对感知能力提高的意义,在于有着更多的机会给孩子综合运用各种感官,从而提高感官的感受性,进一步促进观察、记忆力的发展。

游戏还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维发展过程可以说始于所面临的特定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才会发展。

儿童的思维很早就会表现出来,只要他面对某种问题就会表现出思维活动。

游戏是一种运用心智的方法,也是对待运用心智的一种态度。

游戏促进了语言能力的提高。

游戏对儿童掌握语言的奥妙有着重要的作用。

游戏促进了想象力的提高。

儿童的想象力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在游戏中展开的。

3、游戏实现了社会性的发展游戏促成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

对幼儿来说,交往活动是在游戏中开始的,可是说游戏是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

在游戏中,儿童结成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无论哪种关系都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实践的机会。

通过角色扮演等使他们大大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

游戏帮助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这其中的发展机制就是自我意识。

在游戏中,儿童常常体验到成功的交往经验和失败的交往教训,学会用规则来裁判行为,用规则来协调关系,自我中心的自我意识向社会性的自我意识发展,社会性不断成熟。

4、游戏实现了儿童情感的发展游戏使儿童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

游戏是快乐原则支配的,所有游戏往往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可见,游戏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保证。

游戏能帮助儿童控制情感的冲动性。

在游戏的条件下,幼儿更能够抗拒诱惑,延迟满足,因为儿童对游戏的需要胜于一切。

高级情感产生于游戏之中。

友爱、同情、荣誉等许多道德情感的体验是产生于游戏之中的。

儿童的发展决定了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而游戏又实现了儿童的发展,游戏促进发展的奥秘就在于游戏确实是侧重于儿童发展的心理机能的一种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