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2期Vo.l 29,No .2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X i hua U nivers it y (Ph ilosophy&S ocialS ci en ces )2010年4月Apr .2010收稿日期:2010-02-26作者简介:杨光斌(1963)),男,法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和比较政治。
#政治学研究#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 北京 100872)摘 要:本文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提出了不同于英国-美国的商人阶层主导式现代化、法国-德国-日本的官僚体系主导式现代化,俄国-中国以及很多后发国家走了一条政党组织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政党中心主义。
在理论上,政党中心主义将是对长期主导国际社会科学的国家中心主义、尤其是社会中心主义的挑战。
在国家治理层面,本文提出发展道路的不可复制性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可或缺性。
关键词:制度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政党中心论中图分类号:D 521;D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10)02-0001-06Party -Centris m in the Instituti onal ChangesYANG Guang -b i n(P oliticalD e p ar t m ent ,Ren m i n University of China ,B 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 t :Co m pared w it h modern i zati on i nstituti ons adopted by B rita i n ,the U n ited States ,F rance ,G er m any and Japan ,thispaper propo ses t hat Russ i a ,Chi na and l ate r deve l oping countr i es adopt a different m odern i zati on mode w it h party do m i nance :Party -centr is m i nstitution .T he m odern i zati on i nstituti ons i n t he deve loped countries are c l assifi ed i nto t w o :m erchan t -c l ass dom i nant m odern ization syste m i n Brita i n and the U n i ted Sta tes ,and bureaucracy dom i nant modern i zati on sy stem i n F rance ,G er m any and Japan .In t heory,politi ca l P arty -cen tris m w ill be a cha llenge to t he lead i ng state -cen tris m theory i n soc ial science ,espec iall y to t he society -centr is m.In nati onal governance practice ,the deve l op m ent road is non -rep licab l e ,and balance o f var i ous po litica l forces isind i spensab l e for the long -ter m stab ility of sta te .K ey word s :i nstit u ti ona l changes ;state -society re lati onshi p ;P arty -centris m作为理论对经验的总结,社会科学中流行的和居主宰地位的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都是特定制度变迁经验的产物。
也就是说,依靠市场方式和社会力量主导而走向现代化的英国-美国经验,自然就产生了以/天赋人权0和/社会契约论0为核心的社会中心主义理论体系;依靠国家或官僚机器推动而走向现代化的德国-日本经验,产生了以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为核心的国家中心主义。
但是,对于很多后发国家而言,比如俄罗斯和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俄国国家的失败,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处于/丛林规则0状态,是政党把国家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了党-国体制下的制度变迁。
对此,不要说社会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难以解释俄国、中国以及其他类似路径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就是国家中心主义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里,依据俄国和中国经验,初步提出一个替代性的研究路径即/政党中心主义0。
一、俄国:国家自主性的丧失与政党-国家体制沙皇是俄国政治的核心。
早在彼得大帝之前,俄国贵族就是一个依附性阶级,专制主义国家已经形成。
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改革把俄国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沙皇专制国家。
彼得大帝更进一步控制贵族,他规定所有成年男性贵族都有终身军职或文职服役的义务。
由于贵族被迫永久性地服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役,根据中央命令晋升和降职、从一个地区调到另一个地区,因此就变成了一个完全依附于国家的群体。
服役成为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框架,官阶等级成为贵族身份唯一的组织形式。
当贵族越来越依赖国家的时候,专制政府却越来越不依赖土地贵族了。
彼得大帝为在官僚机关工作的有文化的平民开创了一条晋升到贵族行列的道路。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同时,建立了地方自治机构,但是它的职能仅限于地方的社会和文化事务。
这样,俄国贵族没有以独立阶级为基础的政治权力,专制政府完全凌驾于社会之上。
正因为如此,土地贵族就没有能力阻止解放农奴,更不可能去推翻专制政府。
[1]103-111这样,沙皇专制制度不同于西欧的绝对主义政治,而更接近于东方的专制主义政治。
/沙皇的臣民既没有西欧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也没有任何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
沙皇不但控制着全国农民,还通过封地和服役控制着贵族。
0[2]18社会等级和社会声望取决于官职的高低和与沙皇宫廷中的特殊关系,而官职则是由沙皇授予的,沙皇居于一种少见的权力地位之上。
沙皇这种地位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贵族与沙皇个人之间的休戚与共的利益关系,一方面则由于官职而非财产关系决定社会等级的制度使贵族之间形成了竞争而非合作关系。
[3]390-394国家的组织体系也处于不稳定的基础之上。
这样,存在如下潜在的因果性危机关系:由于依靠军队力量,军队受挫必然动摇统治者的统治基础;由于统治者与官吏的个人化关系,军事危机所导致的统治者的危机又必然导致整个国家组织体系的危机,专制政府难于把国家有效地组织起来,长期形成的国家自主性受到严峻挑战。
俄国的历史经典地演绎着这种因果性危机关系。
成长于战争的国家当遭遇军事失败后,一个立竿见影的后果是政治统治的危机和国家自主性的丧失。
1812年打败拿破仑和作为/欧洲宪兵0镇压1848年欧洲革命,使俄国俨然成为欧亚霸主。
但是,几年之后,被俄国斯拉夫派所颂扬的保持民族伟大的专制制度却在克里米亚战争一败涂地。
战争的失败促使沙皇进行废除农奴制的土地改革并推动国家的工业化。
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后果是农民政治觉悟的提高和不断增加的骚动,工业化发展引发了城市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无产阶级的骚动,传统的俄国社会出现分裂和冲突。
在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和工业化中,虽然有一些政治制度上的改革,如地方自治局的出现,但是地方自治主要限于文化和社会事务,沙皇专制政府未能寻求一种将新生社会力量纳入体制内的改革,新生政治力量只能在体制外秘密活动,社会分裂和冲突加剧。
在这种条件下,诚如列宁所说,统治者往往以对外战争而转移国内矛盾。
但是, 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不仅没有转移国内矛盾,反而进一步激化了国内冲突。
虽然存在长期的国内矛盾,1905年革命的发生还是很突然的,/所有的阶级和势力都起来反对独裁政府,,世界目睹了整个民族举行罢工的非凡景象。
0[4]398沙皇别无选择,被迫实行立宪政体。
但是,杜马是软弱的,沙皇依然是专制君主,完全控制着行政部门、军队和外交事务。
如果说1905年革命动摇了沙皇专制政府下的国家组织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则使国家的组织系统陷入彻底的瘫痪之中。
很快的战争失败使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为革命的导火索。
1917年3月,沙皇既不能调动军队去维持秩序,也不能解散杜马。
这意味着,沙皇已经没有拥有维护其权力的手段,政府瘫痪了。
因此,沙皇政府倒塌于一场没有策划的革命中,没有人预料到这场革命的发生。
革命一发生,原帝国的许多行政机构,包括警察部门,纷纷土崩瓦解,革命中成立的临时政府依然不能提供有效的行政管理,俄国开始处于无政府状态。
从1917年夏天开始,俄国的问题已经不是/应该由谁来统治0,而是/是否有人能统治,全国秩序是否能重新建立起来0。
由于旧的社会基础的组织基础已经瓦解,重建秩序的唯一希望就落在了正在争夺民众支持的各政党身上。
[1]300此时,不拘泥于形式的布尔什维克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工人管理0以及/一切权力归苏维埃0,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
苏维埃不仅出现于城市,而且很快地出现于乡村和军队。
在临时政府不能有效统治而苏维埃政府已经初具雏形的形势下,列宁说服了党中央委员会投票赞成11月革命。
结果这几乎是一次没有战斗的革命,临时政府几乎没有虔诚的支持者。
临时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弱无助、屈辱地突然崩溃了。
0[4]597用列宁的话说,统治阶级再也无法统治下去了。
因此,/俄国-十月.革命只不过是这样一个时刻:临时政府)))其权力和权威已经完全被民众造反破坏)))最终因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而被正式废除。
0[1]302-303在无政府状态中夺取政权的布尔什维克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卫政权并重建国家秩序。
在保卫政权的斗争中,布尔什维克建立的党领导军队对于后来的国家建设很重要,即在红军中建立政治委2第2期杨光斌: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员,形成一支纪律严明、中央集权的正规军队。
当时红军的主要成分是农民,还有一些旧军队的官兵,政治委员制度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而使红军有效地消除了白军的军事威胁,并使红军成为新政权的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重建国家秩序的过程,有两项制度对于组织新型的国家至关重要:干部委任制和对口管理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