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工艺学复习
5.起模斜度:为了方便起出模样或取出砂芯,在模样、芯盒的出模留有一定斜度,以免损坏砂型或砂芯。这个斜度,称为起模斜度。
6.分型负数
7.反变形量:在制作模样时预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来的变形量称为反变形量。
8. 砂芯的功用是形成铸件的内腔、孔及铸件外形不能出砂的部位。分为Ⅰ~Ⅴ级砂芯。
9.芯头:伸出铸件以外不与金属接触的砂芯部分。
1横浇道必须呈充满状态;
2液流的流动速度低于渣粒的悬浮速度(渣粒能在横浇道中浮起);
3液流的紊流搅拌作用要尽量小;
4应使夹杂物有足够的时间上浮至顶面,横浇道的顶面应该高出内浇道区一定距离,末端应加长;
5内浇道和横浇道应有正确的相对位置。
7.内浇道的作用:
1内浇道的作用是引导金属液进入型腔。
2内浇道比较短,本身不能挡渣,但是合理的结构尺寸与与横浇道的连接方式将有利于横浇道的挡渣。
3内浇道可以调节铸型与铸件各部分的温差和凝固顺序;分配金属液;控制金属液流的充型速度与方向,使之平稳充型。
8.浇道对凝固顺序的影响
1同时凝固能使铸件中内应力最小,因而铸件变形量也小,但不能防止缩孔、缩松,故主要适用于液态和凝固收缩不大的合金(灰铸铁)及壁厚均匀的其他合金的薄壁铸件。
2顺序凝固时内应力大,变形也大,易造成裂纹缺陷。但收缩大的合金如铸钢、可锻铸铁及大多数有色金属铸件,防止产生缩孔和缩松常是工艺上首要考虑的问题,故需采用顺序凝固的原则,将缩松、缩孔集中并移入冒口。
第六章铸造工艺参数及砂芯设计
1.尺寸公差:铸件各部分尺寸所允许的极限偏差。CT1~CT16
2.重量公差:以占铸件公称重量的百分率为单位的铸件重量变动的允许值。MT1~MT16
3.机械加工余量:为了保证零件加工尺寸和精度,在铸造工艺设计时,将加工表面上留出的、准备切去的金属层厚度,称为机械加工余量。
4.铸造收缩率:
7.选择分型面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应尽量使铸件全部或大部置于同一半型内
2应尽量减少分型面的数目
3分型面应尽量选择平面
4便于下芯、合箱及检查型腔尺寸
5选定分型面时不要使某一砂箱过高
6对受力件,分型面的选择不应削弱铸件结构强度
7应注意减轻落砂、清理和机械加工的工作量
分型面的选择原则原则有的相互有矛盾。一个铸件的分型面毕竟以满足哪几项原则为最重要,这需要进行多方案的分析对比,最后选出最优方案。
1多孔管中流动:型壁的多孔性、透气性和合金液的不相润湿性,给合金液的运动以特殊边界条件;
2黏性流动:在充型过程中,合金液和铸型之间有着激烈的热作用、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
3不稳定流动:浇注过程是不稳定流动过程;
4紊流流动:合金液在浇注系统中一般呈紊流状态;
5多相流动
4.浇口杯作用:用来承受来自浇包的金属液,防止金属液飞溅和溢出,便于浇注,减轻液流对型腔的冲击,分离渣滓和气泡,阻止其进入型腔,增加充型压力头等。
5.浇注位置的选择原则
1铸件的重要加工面应朝下或呈侧立面。
2尽可能使铸件的大平面朝下,以避免形成夹砂和夹杂缺陷。
3应保证铸件能充满。
4应有利于铸件的补缩。
5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吊砂、吊芯或悬臂砂芯,便于下芯,合箱及检验。
6应使合箱位置、浇注位置和铸件的冷却位置相一致。
6.分型面:两半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
5.横浇道:
1横浇道用以连接直浇道与内浇道,并将金属平稳而均匀的分配给各个内浇道;
2主要作用是捕集、保留由浇道流入的夹杂物,所以又称“捕渣器”,是浇注系统最后一道挡渣关口。
3要求横浇道平稳、缓慢地输送金属液,而低速流动又可减少充填时对型腔时的冲击,利于渣粒在横浇道中上浮并滞留在其顶部而不进入型腔。
6.横浇道具有撇渣作用的条件:
2.原砂中颗粒直径小于20um部分所占的质量分数统称为原砂的含泥量。
3.铸造用砂的粒形大致分为三类:即圆形、多角形、尖角形。○、□、△
4.角形系数(E)是铸造用硅砂的实际比表面积与理论比表面积的比值。
5.ZGS 92-50/100(54A):铸造用硅砂、硅砂中二氧化硅质量分数最低为90%、主要力度组成为三筛,其首筛筛号为50,尾筛筛号为100,粒度的平均细度值为54,平均细度偏差为±2。
5让液态合金以最短的距离,最合适的时间充满型腔,有足够的压力头,并保证金属液面在型腔内有必要的上升速度等,以确保铸件的质量;
6充型流股不要正对冷铁和芯撑;
7合理的浇注系统应能节约金属,有利于减少冒口的体积。
8结构简单紧凑,利于提高铸型面积的利用率,便于造型和从铸件上清除。
3.合金液在砂型中流动的水力学特点:
铸造工艺学
名词:4个,每个2分;填空:20个,每个1分;简答+计算:72分。
铸造:是将液态合金注入铸型中使之冷却、凝固,制备铸件的工艺方法。
与其它工艺相比,铸造具有的优点:
1适用范围广
2不受金属或合金种类限制
3铸件尺寸精度高
4成本低廉
第一章粘土砂及涂料
1.铸造工艺设计:根据铸造零件的特点,技术要求,生产批量和生产条件等确定铸造方案和工艺参数,绘制工艺卡等技术文件的过程。
3.
第三章有机化学粘结剂砂
第四章铸造工艺及工装设计概念
第五章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1.型砂和芯砂的组成:原砂+粘结剂+附加物。
2.砂型铸造的铸型:湿型、干型、表面干型、自硬型
3.浇注位置-浇注时,铸件在铸型中所处的位置/铸件的某个表面位于铸型的上、下还是侧面。
4.浇口位置-内浇口与铸型型腔连接处的位置/液态金属流入铸型型腔的位置。
10.砂芯的定位、支撑、排气。
第七章浇注系统设计
1.浇注系统是铸型中液态金属液流入型腔的通道,通常由浇口杯、直浇道、直浇道窝、横浇道、内浇道等单元组成。
2.浇注系统的主要功能
1使液态合金平稳充满砂型;
2阻挡夹杂物进入型腔,以免形成渣孔;
3调节铸型与铸件各部分的温度分布以控制铸件的凝固顺序;
4起一定的补缩作用,在内浇道凝固前补给部分液态收缩;
6.粘土砂铸型常见的缺陷:夹砂、粘砂、裂纹、侵入性气孔。
7.
8.
第二章无机化学粘结剂型(芯)砂
1.常用的无机化学粘结剂有水玻璃、水泥、磷酸盐聚合物等。
2.钠水玻璃CO2硬化法优缺点:
优点:①混砂、紧实、硬化、起模均很简易。②CO2便宜、安全。
缺点:①浇注后溃散性差。②旧砂难用摩擦法再生。③硬化的型、芯保存性差(尤其在寒冷潮湿条件下)。④强度稍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