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及启示Brief analysis on ancient city of Dujiangyan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摘要:都江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其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了都江堰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启示。
这些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值得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都江堰;古城;水环境;经验Abstract:Dujiangyan is a famous landscape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and where is home to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on th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iscus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ujiangyan on the ancient city site selection and planning,spatial pattern,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llows the idea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hich combines the flood control system, flood control technology with the water control culture to build sustainabl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the function of ecology,aesthetics and cultural function.The experience of ancient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worthy for moder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ference.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Dujiangyan, Ancient city, Water environment,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李 姝 LI Shu 姜 涛 JIANG Tao 舒 茜 SHU Xi 陈其兵* CHEN Qibing水文环境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要素,其对城市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景观营造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水文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关乎到城市的安全构筑与人地和谐关系的建设[1]。
自古以来,城市文明的出现就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文环境的综合整治情况。
良好的水文环境离不开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不仅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在关乎城市兴衰存亡的城市防洪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角度探索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正确处理人与水文环境关系的例子,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
这一古老的水利基础设施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开凿于公元前256年前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有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而且提供了防洪、灌溉、水产、旅游、教育等多种复合功能,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中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的就是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一座具备完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水城”,深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处理水文环境过程中所体现的生态智慧,是古人生存艺术的体现[2]。
有学者对都江堰古城的城市形态、景观营造、风景名胜、建筑设计等进行了研究[3-6],也从遗产、旅游、文化等视角对都江堰城市建设进行了探析[7-8]。
本文试图探索古城建设中的水文环境适应性,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分析水文环境与古城的密切关系,总结古城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为现代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启示。
1研究区域与方法1.1研究区域都江堰市古称灌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与岷山山脉交界处。
城市北部为高山,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冲击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作者简介:李姝/女/1993年/四川都江堰人/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姜涛舒茜陈其兵参考文献:[1]杨会会,闫水玉,任天漫.丽江古城适应水文环境的生态智慧研究[J].风景园林,2014(6):54-59.[2]俞孔坚,张蕾.黄泛平原区适应性“水城”景观及其保护和建设途径[J].水利学报,2008,39(6):688-697.[3]周雅雪.都江堰城市形态演变与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4]赵力元.灌县古城风景营造的历史经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5]赵长庚.论都江堰市山水、堰城、寺庙与园林[J].规划师,1994(3):4-16.[6]刘燕,许晋.古城中现代建筑风貌塑造思路初探—以都江堰伏龙、文庙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3,39(2):287-291.[7]曹玲玲.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D].南京大学,2013.[8]郑大俊,王炎灿,周婷.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的都江堰水文化内涵与启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5):79-83.[9]四川省灌县志编纂委员会.灌县志[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0]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11]冯广宏.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M].成都:巴蜀书社,2007.明朝都江堰在西北沿山筑城墙,南面紧邻内江,东北高墙起于平原,西门与玉垒关相对。
城市形制与自然风光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基本奠定了古城格局,山—水—城的城市框架成为城市最大的特色。
2.5 护水爱水的水文化传承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其护水爱水的水文化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以“岁修”制度和李冰的治水理念为代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是历代水利人管理维护的结果,并且在维护的过程中坚持“道法自然”的原则,重视“人水和谐”的目标,根据特殊地理环境和水流态势,调整堰的位置。
从古至今无数治水人的实验证明了李冰留下的治水理念的正确性。
在《都江堰记》中便有相关记载:“如西门豹引漳水,郑当时引渭水,足利于国。
中原变迁,闾殚为河,法多湮灭。
惟李公之堰幸存于蜀,乃二三公修之,俾古人之遗意千载如斯,尙永赖哉![11]” 而《复浚离堆碑记》中也提及了李冰的治水理念在历代岁修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今仍循古迹,事半功倍。
仲春之初,水泽盈畦,决裂无闻,民得耕稼以有秋,官吏相与庆于庭,士农相于歌于野,咸曰:‘一劳永逸,吾人其无阻饥之患也。
’[11]”3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启示3.1 道法自然,实现人水和谐的目标都江堰的创建是人类的治水理念空前的创新,治水能力也得到巨大发展,一个前所未有的“兴利除害”的理想状态经由都江堰而成为现实。
经过两千多年来的传承与积淀,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契合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治水理念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即道法自然。
都江堰工程顺应水的自然特性,既从生态角度保留河流自身特色,也对岷江整个流域的原始生态没造成任何破坏,充分利用了周边地势与岷江河道弯道旋流的水流规律,对部分河段加以整理拓展。
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古老智慧。
这对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尊重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循环的状况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3.2 融合历史、文化、美学功能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附属工程不仅是都江堰古城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立让古城因水而兴,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内涵。
而都江堰古城也成为了古堰、古桥、古城、园林、庙宇等历史文化要素的综合体。
古城与山、水、林等造景要素有机结合,北以玉垒山、盘龙山等为背景,南临开阔水系为前景,构成了半城山色半城水的山水园林城市,充分发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复合功能。
这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分注重功能性,而忽略其美学和文化价值等具有重要的启示。
3.3 制度、思想与技术相结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不仅有赖于科学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技术,更离不开其优越的管理制度和大众爱水、护水思想意识的普遍性。
都江堰每年的“岁修”制度保证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每年都得到有效的管理维护,保证了水利工程生态功能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自宋代就受到官方认定的“放水节”更是体现了广大民众爱水、护水思想意识的自觉性,使诸多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法规政策可以落到实处。
这对于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技术,轻视宣传等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
解读不同历史阶段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与经验。
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古城在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方法,总结都江堰城市建设与水文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智慧。
2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2.1科学的渠首选址和建设方案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建设奠定了都江堰古城建设的生态基础,而这首先应该归功于科学的渠首选址和建设方案。
蜀郡太守李冰在对川西地区地形和水情进行详细考查之后,科学的选择了岷江出山口作为渠首工程建设地。
这里群山环抱,大江中行,形成了环状的地势和环流的水势,又由于都江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为修建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