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三语文变形记教案【同步信息】一.教学内容:1. 单元概述2. 变形记第四单元一、单元说明本单元首次学习外国现代派文学,集中选入四篇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初步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在与现实主义作品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和欣赏变形、夸张、象征、怪诞、人物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等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研读课本所选作品的同时,认真阅读《语文读本》中编排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和课外其他尽可能接触到的类似作品,以增强感性认识,开拓视野。
还要大体了解每部作品的写作背景,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对情节和主题可以适当介绍和把握。
二、重难点对艺术特点的把握则应该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变形记》的难点在于理解“卡夫卡式”的特色,即化奇异为平凡,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法解释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让荒谬悖理与合情合理、虚幻与现实这两类对立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展现出一幅神秘、魔幻、梦魇般的非现实的、好像又是现实中处处可以见到的图画,理解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墙上的斑点》的难点在于,意识流小说通过象征暗示、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方式,表现的一种“内心真实”究竟什么;意识流小说作家为什么否认客观的真实;如何理解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等等。
《等待戈多》作为一部荒诞剧的代表作品,其荒诞性表现在哪里,该如何理解;怎样理解剧本强烈的象征意义;它与传统戏剧区别何在等等。
《百年孤独》作为一部最具代表性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可感,充满生动的细节描写,可读性非常强,这些方面与现实主义小说无异;但它又是魔幻的,这魔幻究竟表现在哪里?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根本区别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一种艺术形式,才能充分地表现它描写的生活?总之,四篇作品,各是四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其难点便是:各自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如何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
三、方法指导1、学习这些课文前,可先阅读本单元的附文《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戏剧简介》,使自己在阅读前有个知识准备。
2、尽可能课下阅读整部作品或同类作品,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如《等待戈多》《百年孤独》都可以引导进行全文阅读。
3、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讨论,尤其对于自己不太熟悉、不太理解的流派,更要有学习的耐心和探究的精神。
总之,学习教学本单元,要始终用比较的方法,先是理论上需要了解一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派别文学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再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看现代派文学理论是如何在这些课文中体现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篇课文中,因为大多是节选,所以有些不见得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文学派别的理论观点。
不需要记住一些现代派文学的概念、理论、术语,而是引导尽量多接触一些这类的作品,了解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养成尊重多样文化的态度。
决不能认为自己看不懂的就一定不是好作品,更不能因为作品中有一些消极悲观的思想,而全盘否定、上纲上线。
10.变形记学习重点一.了解并体会表现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
二.学习本文情节荒诞离奇,而细节生动细腻的写法。
学习内容一.表现主义小说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
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
它起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据1980年11月13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分析,表现主义打响了二十世纪反主流文化的第一炮。
它是那些中产阶级的浪子的不满和沮丧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的反叛形式。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的画展上,原是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标题。
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火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借用了这个词来称呼析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这一术语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
ﻫ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表现主义是一个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
1905年末1906年初,在德累斯顿成立了第一个表现主义的集团"桥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表现主义的集团“蓝骑士”(或译“青铜士”)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锋,表现主义风行德国。
ﻫ从文艺理论上考察,德国的沃林格尔和康定斯基是表现主义的理论家。
沃林格尔的著作《抽象与移情》(1908)、《哥特艺术的形式形式问题》(1912)和康定斯基的著作《精神谐和的艺术》(1910),被公认为表现主义的理论文献。
ﻫ19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文学界,到了二十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
到三十年代初,表现主义逐渐退潮,但始终没有在欧美文坛销声匿迹。
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小说家弗朗兹·卡夫卡,美国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捷克作家卡莱尔·恰佩克等。
作为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者是瑞典的剧作家斯特林堡,他的剧本《去大马士革》三部曲和《鬼魂奏鸣曲》,开创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先河;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占据了二十到三十年代的美国剧坛,被称为美国表现主义的领袖。
ﻫ表现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观感受而著称的。
他们的口号是"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
竭力反对现实主义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来描写现实的原则,主张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光。
奥尼尔说:“旧的自然主义,或者也可以说,现实主义已经不再适用了。
”德国的表现主义者声称:“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思了。
”因此,他们信张向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即着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精神,如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恐惧感、灾难感、孤独感、无能为力感和无所归属感等等。
在表现主观感受时,表现主义者既反对印象主义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又反对自然主义的照搬照抄生活现象的倾向,主张突破表现现象,直取内在的实质,跨越个别现象,而展示抽象的品质和永恒的真理。
这就是说,表现主义所表现的不是生活中的个别现象,而是在较大时空范围内,对现实作整体的思考,它所探索的是大主题,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异,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等等。
表现主义小说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属于人的原型。
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经常没有姓名,身世来历不清,也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城堡》和《在法的门前》,是表现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作家作品卡夫卡,F.:(Franz Kafka 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美国》、《审判》、《城堡》)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奥匈帝国近代史正将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时期。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面临着种种无法克服的危机,在一股股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东摇西晃,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尽处彻底解体。
在这种新的制度刚刚建立,旧的矛盾又未解决的社会环境里,他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急欲表达急需表达的他在当时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启发下,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这个异化的世界,用独特的方式批判着这个充满罪恶和丑陋的世界,这种认识和批判以及体现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构成了他的创作基调,以至他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情绪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通过小职员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毙的长篇小说《城堡》;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本质的长篇小说《审判》等。
卡夫卡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西方评论界称他是“本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的时代的关系”。
各国作家批评家经常开会研究讨论它的作品,已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卡夫卡学”。
三. 主题思想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失去了工作能力,不仅无法供养父母、还清债务,而且成了全家的一个累赘,因而受到全家人的冷遇和折磨,最后在孤独与痛苦中悄悄死去。
全家人却因获得“解放”而“感谢上帝”。
这就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短篇代表作《变形记》所描绘的一幅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图画。
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问题,人与人之间日趋冷漠乃至走向冷酷的问题。
四.结构线索小说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
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初变甲虫,引起惊骇,遭到驱逐。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虫性人心,忍受痛苦,牵挂家人。
第三部分,写格里高尔为家人所不容,深感绝望,绝食而死。
全家人获得“解放”,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
作者描写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五.人物性格塑造格里高尔格里高尔是一个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有着丰富情感、强烈的责任感的被资本主义社会压扁和吞噬了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他本来有理想和追求,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作者通过塑造格里高尔这样一个完全悲剧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六.人物塑造的方法1.虚实结合卡夫卡用荒诞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把主人公变成甲虫,但在具体描绘甲虫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时,却是现实主义的。
如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最细小的生活细节,甚至包括吃饭、睡觉、看风景、休息、爬行等,以类似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使之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来调动读者的感性认识,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