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南东北部海岸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的目的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海南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得到相当的发展。
然而,对于环境的保护却不尽人意。
东北部沿海地区的环境问题日趋恶化,海岸线的侵蚀,红树林的减少,外流河的普遍污染等等都形成的一定规模。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制定可行的方案,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调查安排时间地点目的方式2013.1.20~201 3.1.21 文昌龙楼南海地区海岸线环境问题实地考察2013.1.24~201 3.1.25 文昌东郊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环境问题实地考察2013.1.27~201 3.1.29 琼海万泉河中下游地区外流河环境问题实地考察三.人员安排1.人员组成:符锐、苏浪2.任务安排:两人全程参与各地的实地考察,其中苏浪负责对各地考察结果的总结,符锐对各个问题结果的分析。
四.调查结果1.海岸线的侵蚀问题1.1 人为的破坏(1)海岸养殖业对海岸线的影响今年来,海南东北部沿海地区,养殖业发展迅猛。
随着产业的加大,人们不得不摧毁沿海的植被,以便与建立更多的厂房。
此外,由海产养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如:对珊瑚礁的需求,对海水的需求,对道路的需求等等。
同时,集约化的海水养殖方式需要人工投放大量化学物质, 无形中增加了海岸带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而海洋生物( 水产品) 不仅不能完全吸收和消化人工投入的物质和能量, 而且还可能排放一些排泄物, 破坏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平衡, 使海岸带出现局部营养物质( N、P) 或盐分( NaCl) 滞留带, 造成局部海域海水水质下降和海岸带局部土地盐化, 生态系统退化。
又由于高位池养殖的密度很大, 不仅需要投放大量的饲料, 而且需要使用化学药品清洁或消毒养虾池, 又加上大量水产养殖排放的废水都未经处理, 直接排到近岸海域, 造成海水污染。
从而造成了海岸线生态的破坏。
( 2) 流域内截流蓄水或向外调水, 造成河口潮流作用增强、河流入海迳流和输沙量减少。
( 3) 过量开采地下水, 引起松散沉积层密实, 地面下沉, 造成海岸侵蚀加剧。
( 4) 盲目开挖海滩砂土和大量围垦, 造成沿岸悬浮泥沙减少、湿地消失, 使水动力相对增强或侵蚀-堆积条件改变。
( 5) 海滩植被和珊瑚礁破坏。
分布于岸堤外的芦苇、大米草、红树林和珊瑚礁有消浪、滞流和促淤保滩功用, 是保护海岸的有效屏障。
以上因素与近代沿海地区人口增加、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有关。
它们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是间接的, 影响范围一般是局部的。
表2 中还列出了各海岸侵蚀因素加剧海岸侵蚀的三个可能原因: 沿岸海洋动力作用强、沿岸泥沙减少和海岸稳定性降低。
1.2 自然环境的破坏海南地处于热带季风区域,常年收到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
由于,台风的破坏力极大,又加之海岸生态的脆弱性,这样很容易使得海岸线的退化。
此外,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的上升又是使得海岸线侵蚀的重要原因。
此外,海平面上升, 使潮位抬高, 岸外波浪作用和河口、海湾处潮流作用增强, 侵蚀基面升高。
风暴潮加剧, 高潮位和强力风浪对海岸破环作用增大。
气候变暖使局部地区变干, 降水减少造成河流入海迳流和输沙量减少。
构造下降, 相对海平面上升, 海洋动力增强和岸堤稳定性下降, 促进海岸侵蚀发展。
河流入海口改道或改向, 原河口岸段因失去泥沙来源而侵蚀后退。
前3 项因素与全球变化有直接关系, 且影响范围普遍。
此外, 自然因素还有海冰和海水溶蚀作用。
前者发生在渤海和北黄海沿岸, 在冬季风暴的作用下, 冰块依靠风和波浪的推动而刨蚀岸滩, 加速海岸和海堤的侵蚀。
后者发生在古生界石灰岩海岸上, 如大连西岸和广东海岸。
海南岛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变化比较2.红树林的减少问题随着保护区外围社会经济的发展,红树林生存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0年至今,由于围垦海南东寨港红树林面积减少近50%,至今这类围垦活动仍时有发生;尽管自保护区建立以后,开展一系列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制止一定的伐木行为,并强制关闭一部分在原红树林生长带上建立的鱼塘、虾塘,然而为局部利益和短期效益的驱使,仍然难以完全制止各种毁林建塘或毁林搞工程事件的发生调查中发现:社区居民围网大肆捕捞,居民砍烧卤蕨、挖池养殖, 来来往往的船只,使波浪不断地冲刷岸边,使红树林出现大片的倒伏,海岸后退,致使红树林生境正遭受毁灭性威胁。
此外,农村建设的不合理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自建房日趋增多,加之其自身的盲目性,使其房区超过了红树林保护区的管理权限。
同时,养殖业的扩张,也破坏了大量的红树林。
河水的大量污染造成了,该地区生态平衡失调,使其自然恢复能力急剧下降。
生态的破坏,导致水体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红树林的生长。
3.万泉河的污染问题3.1 工业废水万泉河流经琼中、屯昌、万宁、琼海四个市县,流域内企业不少,相当部分企业是橡胶厂、糖厂、水泥厂、造纸厂、淀粉加工厂等小型、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
这些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每年要向万泉河排放大量的污水。
谭进川等10名人大代表曾在今年的人大会上提交了一份建议,指出万泉河上游工业企业超标排放问题突出,造成万泉河水质污染严重,大面积死鱼现象时有发生。
仅琼中而言,该县工业企业48家,其中小型造纸厂7家,淀粉厂1家,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7.72万吨,大量工业废水最终汇入万泉河。
除此之外,万泉河上游还有18家国有农场橡胶厂,规模大小不一。
据琼中乘坡农场橡胶厂厂长介绍,生产1吨干胶,需要排放废水10吨至12吨。
2004年,乘坡农场橡胶加工厂干胶产量2560吨。
橡胶加工厂排放的废水除了COD、氨氮之外,还有很多悬浮物质,尤其是橡胶加工厂排放的臭不可闻的废气,遇上雨天,易溶解于雨水形成污水,最后随雨水流向万泉河。
这些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对万泉河带来的污染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干旱季节,万泉河径流量大量减少,两岸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河水自净能力大大降低。
3.2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万泉河另一个更大的隐忧来自流域人口生活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的污染,这通常很容易被人忽略,尤其是流域内农业人口造成的生活污染。
农业人口造成的污染源有两种,一是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二是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这些经过雨水的冲刷,最终会流向万泉河。
省政协委员蒙晓灵也认为,万泉河流域各市县都没有污水处理厂,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氨氮含量非常高,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向万泉河,将使万泉河的水质承受巨大的污染压力。
琼中县提供了一组数据:地处万泉河上游的琼中有20.26万人,其中生活在万泉河两大支流———大边河和乘坡河的流域总人口为8万多人,而琼中县城营根镇的生活污水也是全部排入万泉河。
五.解决方案1. 立法为本在严格执行现有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同时, 按海岸带管理的具体要求, 完善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 加强海岸带保护相关制度建设,制定《海南省海岸带综合管理条例》, 明确国土、环保、海洋、旅游、渔业、交通、海事、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各有关部门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当前应重点建立健全海岸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偿使用的法规规章, 首先在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地矿资源、水资源、湿地资源、海洋资源等方面研究推行绿色GDP 核算体系,促进海岸带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同时得到合理开发, 促进社会经济和海岸带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2. 执法为要有了完善的海岸带管理法规体系, 还要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来执行, 才能真正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
因此除了加强立法工作外, 还要健全各级政府的海岸带保护管理机构, 充实执法人员,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提高执法效率。
同时, 要强化执法检查, 实行定期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 推行执法情况复查复核制、奖惩制、部门执法责任制, 逐步杜绝“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另外, 还要加强执法监督,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执行生态、环境、资源的法律、规章情况的监察监督; 推行生态安全重大事件责任追究制度。
3. 宣传为先加强海岸带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工作, 加强生态保护知识的教育, 强化生态环境管理科学技术培训, 提高公众分析海岸带生态问题和解决生态退化问题的能力。
同时, 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要求政府部门在海岸带资源开发项目决策过程中进行公示和举办听证会, 形成公众参与的制度。
鼓励广大群众检举揭发海岸带各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的违法行为, 为海岸带生态保护创造氛围。
4. 科学支撑提高海岸带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科技含量。
建立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技术支持需求相适应的技术支持体系。
一方面, 要加大海岸带环境科研、环境监测、生态及环境事故应急响应等环境保护技术支持体系的能力建设; 另一方面, 要加强生态保护科技人才和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 鼓励省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入海岸带生态保护队伍中来, 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5. 工程保障要加强海岸带保护, 切实保护红树林、珊瑚礁和海防林为骨干的海洋防护带。
要分期分批建设以海岸防风林建设、红树林恢复、珊瑚礁培育为骨干的海岸防护带工程, 提高其防风固沙、海岸稳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同时, 要加强海岸带生态安全的管理,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对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