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众心理论文社会心理学

从众心理论文社会心理学

从众心理的解析班级:2011级报关2班小组成员:唐邦杰、黄泽宇、权、玉婷、楚珊、相成、瑜“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

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一、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情境特征情境特征作为影响个人遵从群体压力程度的一个因素,为心理学家所确认。

当然,情境本身包含着许多变量。

1、刺激的性质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必须判断的刺激容是十分重要的。

刺激是模棱两可的,还是十分确定的。

提供的信息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还是完全陌生的。

一种模棱两可的刺激能增加个体从众的可能性。

道理非常清楚,人们发生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从他人处得到帮助,或得到有用的信息,他虽然得到了某些信息,但非常含糊不清,无法确定。

因此,他总觉得别人比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也就很容易发生了从众行为。

相反的情景、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他面前的刺激本身就十分确定,虽然他有可能在众人的反对下,最终改变自己的看法。

但这种经过心激烈争斗后发生的行为显然比那种不假思索发生的行为可能性要小得多。

虽然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明熟悉的刺激不易导致从众,而陌生的刺激较易导致从众。

但我们不难想象,人们面对他们熟悉的刺激要他判断,他会信心十足,自然就不易听从众人的看法。

相反,面对一个自己完全不在行的刺激,他就会显得缺乏自信心,而容易发生从众。

另外,越是难以理解的信息,个体越是不敢确定,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他的从众倾向也就越大。

2、对权威的崇拜。

对于权威的崇拜,人们就有可能更易发生从众行为。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批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或者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要人,他们提供的某些信息,更容易使人相信,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赞同。

因此,当人们的观点遭到他们的反对时,人们会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3、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将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

我们在这里提出这样的假设:个体对某一信息越是感兴趣,他就越有可能从众。

例如,如果你非常想要买一件某家商号出售的羊毛衫。

那天你去了,结果未能如愿,你十分遗憾。

当你刚刚从这家商号走出来,连续碰上好几个人向你保证,正是你刚去过的那家商号有你喜欢的羊毛衫。

这时,你心就十分矛盾。

经过一番』合冲突,你极有可能会相信那儿个人的话,再一次走进那家商店。

但另外一种情形,情况就不同。

走在街上,你感到肚子饿了。

本来你想买几块打饼干充饥,不巧,营业员回答你说没货。

你就买了半斤的万年青饼干。

但当你走出这家食品店的时候,碰上几个人在吃打饼干,并一致向你保证,就是你刚走出来的那家店里买到的,但由于此时你肚子已不饿了,对于是否有打饼干,已不那么关心。

因此,你也就不太容易听信他们的话了。

(1)群体参数。

群体参数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许多变量。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群体的规模。

正如阿希所指出的:群体规模的大小是迫使个人从众的一个重要因素。

阿希的实验表明,遵从性的强弱随多数人一致性规模的增长而增长。

他发现,两个人比一个人生的压力大,三个人又比两个人大,四个人与三个人差不多。

他发现,群体规模的增加超过四个人以后,就不再增加遵从量了。

应该说,在一般情况下,群体规模的增长,对个人的遵从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从众的强度会不断增大。

但同时要指出,群体规模的增加导致从众强度的增长又不是无限制的,从众强度可能会达到某一极限而趋向稳定。

但不是阿希所说的那样,群体规模超过一定量后,从众的强度反而减弱。

二是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意见的一致性,是产生从众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当一个人面临着自己所不赞同的群体一j女性决定I付,他就要遵从的巨大庄力之下。

然而,如果一个群休不是致的,那么,遵从量就会明显下降。

三是群体的奴聚力。

个人和群体的关系水平,也是影响从众率的一个重要变量,人们感到与群体关系很密切吗?他们想作为这个群体成员的要求程度如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群体的凝聚力。

凝聚力包括使人们感到被群体所强烈吸引,并想要长期作为群体成员的各种力量的总和。

群体成负彼此越爱接近,越期望从群体中得到点什么,越感到应对群体忠实,等等,就说明群体的凝聚力越大。

一般认为,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导致的从众性也就越大。

这是因为:一、由于群体的凝聚力大,成员们对群体寄予的希望也就越大,因此,把群体所要实现的目标和他们自身联系在一起,也就不大可能违背群体的意愿,二、群体的凝聚力越大,成员对群体偏离的恐惧感也越大,产生意见不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

四是群体的专长。

群体成员们的专长,是影响从众的又一个特征。

对于个人来说,一个群体越有专长,他对群体就越信任,也就越把群体的意见当作有价值的信息。

同样,当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赞同群体的意见时,遵从就会增长。

五是群体的年龄结构。

群体的年龄结构作为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还未被人们重视。

根据社会对比的理论,人们愿意和自己相同的人做比较。

他们越相同,社会对比的驱动力就越强。

这里,年龄相仿就是重要的一点,事实也正是如此。

人们在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组成的群体里,产生的压力感远比和自己年龄不同的同伴组成的群体里来得大。

而且,年龄相仿的同伴的观点、见解,对自己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因此,产生从众的可能性就大。

例如,你穿了一件实际上很得体的衣服,结果遭到了三个老年人的反对,你问隋琶对此置之不理,但遗憾的是,你的几个同学也一致说,这件农服不怎么样,那么,你就极有可能相信他们的评价,而变得不那么喜欢这件衣服了。

(2)群体生活更容易引发从众。

去个性化面对众人不一致的看法或者群体的决议,要你在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分别作出反应,你产生的从众的可能性会一致吗?你是否在集体面前公开作出反应时,从众的可能性会更大些,而在私下作出反应时是否会减轻了对群体报复的恐惧而更为独立呢?为了回答这个有趣的问题,心理学家做了许多研究。

研究者们做了一个阿希式的知觉测验,在面对面和匿名这两种情境中,对被试进行了测验。

结果表明处于匿名情境中的被试计公开作出回答的被试从众串为百分之二十五,而面对面情境中的从众率则为百分之三十。

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说,去个性化确实是影响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

(二)社会角色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就好比一个广阔的舞台,每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舞台上,就必须担任一定的角色,而由于社会生活和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就决定了角色的多样性。

不同社会地位的人,角色不同,社会对他的要求和期望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的处世原则和行为模式的不同,他们从众的可能性也就不同。

事实告诉我们:社会地位低的人和社会地位高的人相比,在受到同样的群体压力时,会表现出更大的从众性。

地位低的人,由于人轻言微,不足以影响别人,他们的观点很少为人重视而被采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听从别人的习惯。

另外,地位低的人一般说来自信心不足,很容易改变自己的主意,特别重要的是:地位低的人一般都处于被领导和服从的地位,在多数情况下,社会对他们的要服从,他们容易从众正是由于他们的角色地位决定的。

经济地位的高低,同样影响着从众可能性的强弱。

经济地位高的人,从众的可能性小。

人们平时所说的财大气粗,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财大,在待人处事中,他们会十分自信,常常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相反,经济地位低的人,由于有求于别人,而常常仰人鼻息。

因此,他们一旦遇到各种压力,就很容易放弃自己的主。

(三)性别差异很久以.来,心理学家注意到了性别差异可能也是影响从众的一个因素,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多年来的研究都发现女性比男性的从众性强。

朱利安发现在各种不同的、广泛的实验条件下,女性的从众率为百分之三十五,而男性的从众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二。

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是由于男女两性的生理结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分工不同、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男女两性迥然相异的性别角色造成的。

性别角色是人类行为塑造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一生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正是在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的基础上,,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同,进一步形成了两性在心理和社会上的诸多差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男女之间的这种差异,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期望所致,从而导致了男女有着不同的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比如,人们总是希望男性坚毅、刚强、自立,即所谓男子汉的气概,却希望女性柔弱、温顺、多情,即所谓具有女性风。

这种角色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男女两性的角色行为。

它可以通过群体压力、社会风尚和社会规公认的价值标准对两性的行为起作用。

(四)丈化背景对于考察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来说,文化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人类学家米德曾对新几亚的三种文化进行过比较研究,发现平原文化、山地文化和砌泊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活动方式不一样。

而露丝·本尼迪克对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地安人和温哥华岛上的夸库特耳人的研究后获为,受日神文化影响的人和觉酒神文化熏的人具有不同的心态。

因此,我们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面对同样的群体压力,会表现出不同的遵从性。

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从众性较之西方民族是强的。

中国心理学家对大学生曾做过所罗门阿希同样的经典性实验,结果发现从众率为百分之四十四,而那个经典性实验数据只是百分之三十五。

这是由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长期不变的社会导致了人们长期不变的办事章法,凡做一件事,都要看看有无先例,祖宗有否讲过,书本上有没有根据。

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又强调崇奉理性原则以克制本能欲望。

这些都是形成怯懦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那种理性原则和中庸哲学,又成为导致苟且忍让、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过分向的性格的重要因素。

封建的礼教,要求人们在名分尊卑、品级高下的社会中安分守己、知足常乐,所有这些,都是对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主体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压抑和摧残。

(五)个性特征不同的个性特征,会表现出不同的遵从性,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谁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长得完全一样的人。

人与人之间也没有相同的心理面貌。

人们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

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总之,人的个性表现是极端个别化的。

这样,这种个体的心理特征在反映外界事物上的中介作用,以及在个人行为上的调节作用就不同。

因而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

拿气质来说,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典型外倾型的人和典型倾型的人,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就有显著的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