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业涉税问题【篇一:“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一、交通运输业经营现状由于车辆的安全管理等因素,交通运输部门对营运车辆的管理模式不统一。
部分个体运输户未取得运输许可证,需挂靠至具备运输许可证的企业方可取得营运资格,主要是考虑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的追偿问题。
而不论是运输企业还是其他企业只要拥有一辆以上营运车均可取得营运证,因此,目前实现运输的车辆主要有三种:一是运输企业自行购买的车辆;二是个人购买挂靠至运输或工业企业车辆;三是个体运输户为不需要或可不要运输发票的企业或项目提供运输的车辆。
(一)陆路运输公路客运情况1、xx县客运公司有3户,共有车辆161台,其中18台为安顺户头,143台均为个体运输户挂靠公司,小型面包车32台,中型客车111台,小型车按100元/月交纳税款(含所有税费);中型车按17元/座/月,每台车按17座计算(除驾驶员和服务员)交纳税款,营改增后按如下计算公式进行国、地税税款划分:2、xx县出租车客运公司2户,共有车辆169台,均为个体运输户挂靠公司,按1000元/台/年交纳税款,其中30台应急分队车辆900元/台/年,现两公司在国税均未交纳税款。
3、xx县公交车运输公司1户,现有车辆6台,公司自有车辆,按收入3%计算缴纳增值税。
(二)陆路运输公路货运情况xx县道路货物运输公司8户,个体户(含代开发票户)150户。
二、交通运输业营改增前后税收基本情况至2013年8月1日,交通运输业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在xx县正式运行。
现已试行运行一年的时间,一年来交通运输业征收增值税327.65万元,比2012年营改前减征610.92万元,下降65.09%,比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营改增前减收1205.75万元,下降78.63%。
其中客运征收增值税28.49万元,比2012年减少26.72万元,下降48.4%,比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减征40.84万元,下降58.91%;货运征收增值税299.16万元,比2012年减少584.2万元,下降66.13%,比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减征1164.91万元,下降79.57%。
三、征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税收制度角度来看,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增值税链条,有利于税务机关通过纳税人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制衡防控偷逃税。
但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特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功能等因素,容易形成利益驱动的洼地,导致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经营业务难以全面掌控管理。
交通运输业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和隐蔽性特点,挂靠经营普遍,实际车主和名义车主往往不一致。
车籍所在地、企业注册地和实际经营地往往不一致。
2.缴纳地点难确定。
交通运输业不同于其他的行业,业务发生地流动性很强,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企业注册地很可能与业务发生地不同。
根据财税【2013】第037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规定增值税纳税地点为:(1)固定业户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2)非固定业户应当向应税服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未申报纳税的,由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主管税务机关补征税款。
这就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固定业户还是非固定业户的确认问题,大量的挂靠车辆从法律手续上来讲应该属于固定业户,但其实际运作情况则应该算是非固定业户。
二是应税服务发生地的确认问题,货物运输往往有起运地和目的地,那么运输业务发生地到底应该是起运地还是目的地?这些实际问题带来了业务发生地税务机关和公司注册地税务机关之间税收缴纳地确定的争议。
由于交通运输业所交纳的增值税属地方财政收入(省、市、县预算比例为2:2:6),导致部分地区纷纷出台财政扶持政策鼓励运输企业落户本地,争抢税源。
3.纳税主体难确定。
“营改增”实施办法对挂靠经营中纳税人的确认作了规定:同时符合“以被挂靠人的名义对外经营、由被挂靠人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这两个条件的,以被挂靠方为纳税人;否则,以挂靠人为纳税人。
在实际运输业务中,个人拥有车辆虽然挂靠企业,以企业的名义经营,被挂靠的企业一般也承担一定的法律连带责任或有限责任。
但是,挂靠人的经营收入归挂靠车主自留,油费、修理费、过路费等成本费用都由挂靠车主负责,被挂靠企业仅收取一定的挂靠费或管理费,无其他任何关联。
“营改增”前,营业税征收都是以挂靠人为实际纳税人,普遍是以挂靠车辆的开票金额来征收税款的。
目前,如果严格按试点实施办法的规定,以被挂靠方为纳税人,会给增值税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4.配载业务难确定。
配载运输业务在运输行业中普遍存在,一些运输企业承接运输业务后,对自身运输能力不足的部分,会通过物流市场提供的信息,按照市场物流价格外包给符合条件的配载车辆。
理论上按现行政策规定,运输企业应按照运输全额计收入,配载车辆应根据自身承包的运输业务计收入并开具货运增值税专用发票给运输企业抵扣。
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这些配载车辆基本都是个人挂靠车辆,有些是过境车辆,有些即使是正规运输公司车辆基本也是驾驶员接私活的性质,因此,根本不可能按正常渠道开具货运增值税专用发票给运输公司抵扣。
5.财务核算难健全。
交通运输业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和隐蔽性特点,挂靠经营普遍,实际车主和名义车主往往不一致。
车籍所在地、企业注册地和实际经营地往往不一致。
按照增值税管理,需要纳税人按规定进行财务核算,但面对目前交通运输业的经营现状,运输企业对挂靠车辆的经营业务难以全面掌控管理,企业根本无法做到按实核算收入和成本。
四、加强“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税收管理的建议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加上政策规定不够明确,加大了征管操作难度。
一方面完全按现行增值税政策管理,会导致一些真实发生的运输业务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实现收入、开具发票。
另一方面税务机关若不加强控管,则会带来虚开货运增值税专用发票现象的滋生。
因此,加强交通运输业的增值税管理、减少税收流失、防控其税收风险势必成为今后税收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为此,提出以下管理建议:【篇二:交通运输业税收管理现状及对策】交通运输业税收现状及对策一、我市交通运输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运输车船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纳税人自己的去向也只能随车船而定,税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纳税人的实际情况,交通运输业税收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运输发票的管理比较混乱。
其主要表现(一)对货运业户的控管滞后、乏力。
一是纳入税务管理的货运业户数明显不足。
货运市场中绝大部分的运输车辆属个人所有,经营的流动性、分散性较大,现有的征管力量和手段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大量货运车辆游离于税收管理之外,形成了较大的税收漏洞。
二是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能不高。
经调查发现,由于主管税务机关对自开票纳税人日常辅导、检查少,对其发票的领购、开具,收入的确认、申报等缺乏监管,事前、事中控制不力,自开票纳税人存在着会计核算不及时、账务处理不规范、内部管理不严密等问题,超运能、超运价开票甚至为他人代开票现象时有发生,管理机制不顺畅、监控不到位;对代开发票的纳税人,也存在着定额核定不规范,定额税款征收不足等问题。
同时,由于应用软件和网络平台建设的相对滞后,人机结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存在许多不足,货运业户籍、发票、纳税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处理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不能为管理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监控、反应平台。
(二)部门配合不力。
委托代征不到位。
目前税务机关对车船的检查,只能与公安部门配合,到规定的停车场、码头等停靠点监督检查,但由于公安部门自身业务较忙,加之配合检查涉及经费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致使日常检查无法有效开展。
委托交通运管部门代征税款或联合进驻征收的效果不好,造成货运业定额税款的大量流失。
(三)政策法规不尽完善,纳税人税负不公平。
一是关于交通运输业营业税的纳税地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纳税人从事运输业务应向其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由于运输业纳税人一般无固定场所,流动性大,车主在一地办理工商及税务登记后,可持证到外地经营,登记地税务机关有其名无其实,造成主管税务机关管不到,经营地税务机关不能管的“两不管”现象,致使纳税人钻了税收政策的空子,逃避了纳税义务。
二是自开票纳税人的认定是货运业政策管理的重点,目前的政策既从纳税人经营资质、运营收入、财务核算等方面规定了标准,也从注册类型、经营方式等方面明确了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弊端,如个体工商户和货运企业即使其他条件和指标相同或类似,但因为注册类型的不同,个体工商户就不能被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人;相同或类似条件的两个货运企业,如果其中一个全部或部分以承包、承租、挂靠方式经营,也不能认定为自开票纳税人。
政策规定造成的壁垒和限制,使货运业户在有差异的税收待遇下不平衡的发展,这也是个体运辅者挂靠有开票权限纳税人造成税款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造成交通运输业税收流失,运输发票管理混乱,既有税务部门征管不力、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制度性原因一是我国纳税人的整体素质是比较低的,主动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意识不强。
纳税人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纳税人道德的缺失,社会舆论对其也缺乏应有的谴责。
有的人对流氓、贪污等犯罪行为深恶痛绝,而对偷逃税者则等闲视之,甚至同情。
二是税务部门税收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基层税务机关平时只注重“面上”的宣传,而忽视“线与点”的宣传,没有将交通运输企业和各车船主纳入重点宣传对象,对各种专项税收的宣传还不够重视。
三是代征单位代征税款义务履行不到位,协税护税机制尚未形成。
一些代征单位的管理人员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征收规费上,忽视和放松了税务机关委托履行的代征税款的职责。
按《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公务。
但没有对不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公务应如何处理的规定。
三、几点建议首先,要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澄清税源,加强源泉控管。
由于交通、公安、农机等部门是车船的主管机关,能详细掌握营运车船数量、实际吨位、营运状况等真实资料,所以税务部门应加强与公安、交通、农机等部门积极协调,实现信息共享,掌握正常运营车船的真实资料;税务部门要澄清车船税源底子,逐户登记建档,加强重点监控,从源头上防止税款流失。
其次,要加强税务监督,强化委托代征工作。
一方面由政府牵头,召开由公安、交通、税务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完善制度,制订奖惩措施,落实责任目标,切实做好“先税后费”的代征扣税办法,对未缴纳税款的车船一律不予年检;税务部门要派人到现场监督,实行底册、税款、减免政策三核对,对不按规定程序代收税款的除由政府督办部门追究责任外,并对其处以一定的经济制裁。
三是加强税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