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

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

第七章情感障碍患者的护理情感障碍也称心境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情绪异常,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基本特征的一组疾病。

狭义的情感障碍主要指原发性情感障碍(不包括神经症或躯体因素、心理因素和其他精神疾病所继发的情感障碍);广义的情感障碍包括原发性情感障碍和因躯体因素、心理因素和其他精神疾病所继发的情感障碍。

本章着重叙述原发性情感障碍。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躁狂)或情感低落(抑郁),并伴有相应的认知及行为异常,如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等。

多数表现为抑郁(单相型),少数表现为躁狂,部分表现为躁狂抑郁交替出现(双相型)。

病程有周期性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预后一般较好。

第一节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一、概述(一)流行病学特点国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重度情感障碍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2%。

国内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情感障碍的总患病率在0.03%~0.17%,1993年我国进行第二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情感障碍终生患病病率为0.83%;国内外较多的研究资料显示,情感障碍患病率女性比男性高2~3倍,但男性抑郁症的自杀死亡率却高于女性。

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约占80%。

城市居民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因迄今未明,大量的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等,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关联。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通过家系调查发现本病有明显的家族集聚现象。

情感障碍亲属中本病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10~30倍,一般而言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而且单相型和双相型在遗传上也有紧密联系。

双生子的调查发现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65%,而双卵双生子仅为14%。

2.心理社会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情感障碍,尤其是与抑郁症的关系很密切。

因而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中的致病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如亲属亡故、重大经济损失、意外灾害等常为抑郁症的可能致病因素;长期的不良处境如人际纠纷、家庭破裂、失业、慢性躯体疾病等也可能诱发抑郁症。

老年人对精神刺激的承受力下降,更易患抑郁症。

有研究提示,经济状况差及女性更易患抑郁症。

3.神经生物化学改变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探索,对情感障碍的发病提出许多假说,主要有:儿茶酚胺假说、5-羟色胺(5-HT)假说、多巴胺(DA)假说、神经内泌紊乱假说、受体超敏学说等。

总之,本病病因错综复杂,迄今尚未能发现单一的病因,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因素为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为诱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情感障碍按其发作形式不同,一般可分为双相情感障碍(即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者)。

但都以情感(心境)显著改变——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特征。

呈阶段性病程,以持久的心境改变为核心症状。

(一)躁狂症躁狂症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精神运动性兴奋)为特征,习称躁狂“三高”症状,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

多为急性起病,发病年龄16~30岁多见,好发于春末夏初,多数患者初次发病前有躯体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存在。

1、情感高涨情感高涨(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兴奋与喜悦)是躁狂发作的基本症状。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整日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眉飞色舞、精力充沛、谈笑风生、不知疲倦、盲目乐观、做事不顾后果,不拘小节、易激惹、甚至出现攻击行为,但为时短暂,很快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其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机富感染力,可引起人们的共鸣。

易激惹以慢性躁狂多见。

2、思维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奔逸、夸大观念或妄想。

注意力容易转移,记忆力增强,声调高亢、语量大、语速快、口惹悬河、滔滔不绝、甚至不被旁人所打断,常配以手势和丰富的表情。

思维联想快、内容肤浅,新概念不断涌现,有的患者出现音联(音韵联想)、意联(词意联想),思维活动常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转移话题(随境转移),以致远离最初主题。

3、言语动作增多自感精力旺盛,对所有活动都感兴趣。

活动明显增多,盲目忙碌,做事轻率任性,有始无终。

举止轻浮,兴趣广泛,社交活动频繁等。

多数病人饮食不规则,睡眠时间明显减少,但少有倦意,可引起体重下降。

4、其他表现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病人感到“实在太忙,没有时间睡觉”;食欲亢进,往往不顾礼仪地大吃大喝。

性欲亢进,自知力缺损等。

(二)抑郁症与躁狂症相反,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言语动作减少,习称抑郁“三低”症状,多伴有消极观念自杀行为。

临床上以情感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缺乏为主要特征。

除因心理应激所诱发而起病较急以外,大部分病人发病一般较缓,起病时常有失眠、疲乏、食欲下降等症状、继而情绪低落、抑郁悲观逐渐加重,并导致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

近些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和发病年龄下移倾向。

1、情感低落。

情绪低落、兴趣或愉快感丧失是抑郁症最突出、最典型的症状。

少数患者以躯体疼痛不适为突出主诉(旧称隐匿性抑郁症)。

病人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双眉紧锁、愁容满面。

自我评价过低,觉得自己样样都比别人差,甚至自责自罪,不值得吃好的、穿好的,活在世上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

对学习、工作丧失信心,对即往感兴趣的事情也不愿去做,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使自己高兴起来。

典型病人的抑郁情绪常有昼重夜轻的特点,以晨起最严重。

有的病人强颜欢笑,但不时流露愁情哀意,较难以察觉。

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缓慢、思维闭塞、记忆力下降、计算力和理解判断能力下降。

反应迟钝、很少有自发动作,遇事犹豫不决,常自认“变蠢”了,不仅言语少,语速慢,而且常有书写困难。

严重抑郁患者常有妄想,如被迫害妄想,虚无妄想,疑病妄想等以及幻听,通常与抑郁情绪一致。

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言语动作明显减少,兴趣下降或丧失,动作缓慢(但有自杀企图、自罪妄想的患者自杀过程中动作敏捷,常令人防范不及),言语少语速慢,生活被动,回避社交活动,独坐一隅,纹丝不动,食欲性欲明显下降。

严重抑郁患者可出现不语不动,不吃不喝(抑郁性木僵)。

伴有焦虑者可有坐立不安,搓手顿足,来回踱步等表现。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抑郁性痴呆。

4、消极观念和自杀行为患者自我评价过低、自卑、兴趣减少。

典型的抑郁症患者常有无助、无用和无望感,称为抑郁症患者的认知障碍“三联症”。

患者的情绪低落常呈现出晨重夜轻的波动性变化。

厌世感、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也是最危险的症状,并与抑郁症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约15%以上的重症抑郁症自杀死亡,据临床观察自杀死亡率高峰往往出现在抑郁症发病后第一年(疾病初期或恢复期),自杀时间多在凌晨,由于病人思维、情感和行为协调一致,病人自杀有周密计划,行动隐蔽,家属及医护人员应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对少数不肯暴露自杀企图,或强颜欢笑(微笑抑郁)来隐蔽其自杀计划及行为的患者。

5、其他症状(1)多数人感到全身乏力,精力减退,无法胜任原先的工作、学习,且效率下降。

(2)先兆症状,不少患者在出现“三低”症状前,常表现精神萎靡,工作及学习效率下降,躯体不适等症状,并常伴有心境恶劣,焦虑不安,难以自制。

(3)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表现为早醒和入睡困难,尤甚是前者更有诊断意义。

多数病人表现为早醒,比平时早醒2小时以上,醒后难以入睡。

(4)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是常见症状,胃纳差、腹泻、腹胀或便秘等,体重明显下降。

(5)性欲减退,闭经等。

(6)自知力部分受损等。

典型的抑郁症状呈现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伴有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及体重减轻,通常作为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又名躁狂抑郁症、躁郁症。

即躁狂症、抑郁症交替出现,反复发作(至少2次)。

若过去为躁狂发作,本次为抑郁发作或躁狂与抑郁混合发作称为双相I型,患病率为0.4%~1.6%;而将重度抑郁发作伴轻度躁狂发作称为双相Ⅱ型,患病率为0.5%;需注意,有些交替发作的患者由于抑郁症状较轻,不易被察觉,易误诊为单纯躁狂发作。

三、诊断要点情感障碍的主要诊断依据是症状学特点和疗程特点。

症状学特点是前述,疗程特点是多为发作性病程,躁狂症每次平均持续3个月左右,抑郁症6个月左右,可自行缓解,但可反复发作,通常缓解期精神活动正常。

(一)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症状持续至少1周,在情绪高涨期间至少有下述3项症状:①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②联想加快,或观念飘忽,或自感言语跟不上思想活动的速度;③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不持久,或随境转移;④自我评价过高,可达妄想程度;⑤自我感觉过好,如感头脑特别灵活,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等;⑥睡眠的需要减少,且无疲乏感;⑦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⑧行为轻率或突然过于追求享乐,而且不顾后果,或具有冒险性;⑨性欲明显亢进。

2、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

①工作、学习或做家务能力受损;②社交能力受损;③给别人造成困难或麻烦;④给本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3、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②可存在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二)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1、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2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4项:①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②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的疲乏感;③精神运动性迟滞;④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⑥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⑦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明显减退。

2、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有下述情况之一。

①社会功能受损;②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排除标准:与躁狂发作相同。

四、治疗要点(一)躁狂症对于急性躁狂,兴奋冲动症状明显时常首选抗精神症药物治疗,如氯丙素、氟派啶醇或氯氮平治疗,待兴奋症状控制,再缓撒抗精神病药物,以锂盐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工娱疗法、社会心理康复等。

1、药物治疗:①首选碳酸锂,一般治疗日剂量600~2000mg,3~5天加至治疗剂量,每日2~3次口服。

由于碳酸锂的治疗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应加强观察,对血锂浓度进行监测(一般维持在0.6~1.2mmol/L)。

②氯丙嗪或氟哌啶醇,控制急性躁狂发作,效果较好。

③卡马西平,主要用于碳酸锂无效的患者,日剂量400~1200mg。

2、电休克(ECT)治疗:对严重躁狂有一定效果。

3、胰岛素休克治疗:对控制躁狂兴奋有一定效果,由于操作十分复杂,目前已少用。

4、心理治疗:一般心理支持疗法。

(二)抑郁症1、抗抑郁药:常用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和氯丙咪嗪等三环类抗抑郁剂,抗抑郁效果较好。

一般而言,丙咪嗪适用于治疗运动性抑制较明显的患者;阿米替林适用于治疗焦虑状态明显的抑郁症患者;氯丙味嗪适用于治疗伴有强迫症状的抑郁症患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