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宽阔的水面,不像城里。
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五六十寻,三面临水。
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胜概。
我喜爱,来回地走,于是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
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与影子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为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洒脱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人迹罕至,只与鱼、鸟同乐。
形体得到了休息,心灵得到了净化;看到的、听到的没有邪恶,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白了。
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
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
大概从来没有一刻时间是放下书的。
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
”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
大概只有这样才更能集中思想写作罢了。
”
蜀地有一个姓苏的君子,名洵,事明允,而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后还不知到读书。
到27岁时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
一年后,去考进士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
”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
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
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
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概地说:“可以了!”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
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
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
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
因为他们父于三人都很出名,所以称他“老苏”来区别他们。
曹州于令仪,本是市民,为人忠厚,不损人利已,晚年家境颇为富裕。
一天晚上有人到他家行盗。
于令仪的儿子们抓住了小偷,原来是邻居的儿子。
令仪对他说:“你平时从末做过坏事,何苦做小偷呢?”那人回答说:“都是贫穷逼的。
”问他需要什么,小偷回答说:“有一万钱就足以买食物及衣服了。
”令仪按照他要求的数目给了他。
小偷刚一走,令仪又叫他回来,盗贼很怕,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却背着一万钱,恐怕巡逻的人会盘问你。
”留到天亮才打发他走。
盗贼十分惭愧,终于成于良民。
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
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
儿子及侄
子于杰效,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附件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
附件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
学校名录参见:/wxt/list.aspx?ClassID=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