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卓越父母的十大亲子理念

卓越父母的十大亲子理念

卓越父母的十大亲子理念第一条:孩子是一粒种子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天生蕴育了巨大的能量。

养育孩子,其实我们并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所需要的营养,就像一棵小树一样,在适当的时候给它浇水,它自然就会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并支持他自然而独特的成长。

我们无需以任何方式将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因为父母的责任在于给孩子更加理性的爱和支持,以此激发孩子们内在的独特天赋和潜能。

孩子不需要我们“修理”,让他们变得更好,但他们的成长需要我们的支持。

我们要提供肥沃的土壤,让他们优秀的种子可以更好的生根发芽。

此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掌握他们生命的几个关键时期,这样才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所需的各种营养。

比如:0-6岁是孩子的印记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将接收到的信息全部存在脑子里。

在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陪伴才会有安全感,需要父母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他们才会建立自信,学会独立和承担责任。

7岁以后,孩子的性格基本确定,我们要了解孩子属于那种类型,然后给予针对性地培养。

比如:活跃型的孩子喜欢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往往半途而废,就像猪八戒;平稳型的孩子不爱说话,喜欢旁观,做什么都不积极,就像沙和尚;能力型的孩子最不听话,喜欢领导他人,做事快速行动,就像孙猴子;完善型的孩子比较敏感,说两句可能就会哭,做事追求完美,就像唐僧。

性格没有好坏,只是不同而已。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性格类型,我们才能认识到,孩子的有些行为只是性格表现,而不是问题行为。

当观念转变了,态度也会随之转变,亲子关系也就更加融洽了。

孩子还有三种不同的学习类型: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

视觉型喜欢看,听觉型喜欢听,感觉型喜欢做。

理想的情况是孩子对三种类型都比较擅长,小的时候感统训练做得好,各方面的潜能都得到了有效地开发。

但现实中有20%的孩子只是擅长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比如:感觉型的孩子,他们擅长边学边做,喜欢体育、实验、手工等操作性强的课程。

就目前学校普遍采用课堂教学的现状,感觉型的孩子无疑便成了现行教育模式下最大的失意者。

于是,我们有必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扬长避短,给予针对性地培养。

第二条:没有两个孩子是一样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一模一样的。

其实,人和树叶一样,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即使是双胞胎兄弟,即使是成长环境一样,结果也是性格各异、水平不一。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会是一样的,因此,也就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能够完全一样。

很多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比自己小的时候幸福多了。

但其实孩子还小,没有爸妈那么多的阅历,所以不会跟爸妈有一样的感觉。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他自然的心理需要,比如建立安全感,与人交往,追求独立等,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即使是天天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

由于没有两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是一样的,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一个人会做的事,另外一个人不一定会做。

现在的亲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误区,有些父母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的成功教子经验,但这些经验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他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孩子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因为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他们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成功的方法在A身上有效,对于B就不一定有效。

时间变、地点变了、人变了,那么别人成功的经验就有可能是你失败的教训。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自己独特的地方。

当你与别人产生冲突时,那是因为你们的大脑软件(信念、价值观)不兼容。

教育孩子不仅要男女平等,还要老少平等。

蹲下来,你才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世界,才会赢得孩子的尊重。

孩子7岁以前是天真无邪的,他们没成人的知识和阅历,所以成人世界的那些道理,他们是听不懂的。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只能影响,作为父母,如果你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剥夺他们的权利,孩子自然就会叛逆和反抗。

第三条:孩子永远没有问题当你复印东西,发现文件错了,请问你是修改原件还是复印件?所以,著名的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孩子没有问题,若有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行为是由周围的环境塑造而成的。

家庭就是个大染缸,洁白无暇的孩子出生后,家庭是什么,就给了他什么!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送到培训班,孩子不是没改变,是改变了,孩子学得很快、很好。

但是家里没有变化,还是那个染缸,回到家里,孩子依然会染回原型,同时带来更大困惑和混乱。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块“玉”,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但如果你没有好的教育方法,手里的工具是把斧头而不是精美的刻刀,结果会让你失望,“玉”越来越小,价值越来越少,石头还是石头。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别,更应看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别。

也许有些家长不愿意接受上面的观点,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到头来都是自己的错。

其实教育孩子光有“爱”还不够,还要懂得转变观念,跟得上社会发展。

上面我们讲过,每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只能影响。

所以,如果认你为是孩子有问题,那孩子不听话的话,你就很难改变,变得无助;但如果认为是自己的问题,就不同了,自己可以改变,可以主导。

父母改变一点点,孩子成长一大步。

第四条:一切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动机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一些需要,无论是思考后的决定,还是本能的反应,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于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

因此,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积极的动机,无论这个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比如:学生上课调皮捣蛋,背后的动机可能是想获得大家的关注;孩子打架,可能他的动机并不是要伤害谁,而是想夺得尊严,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孩子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但这背后的动机却可能是寻求独立,想要展示自己的力量。

为了钱,有人乞讨,有人抢劫,有人工作,其实大家动机都一样,为了钱,为了生活。

也许他家有生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婴儿,为了他们,他不惜铤而走险,选择最快的赚钱方式——抢银行。

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满足背后动机的效果)。

了解和接受一个人的动机,这个人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了他,这才容易引导他改变自己的行为。

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层面,不容易被说出来。

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容易的方法是问:“你这么做希望得到什么好处?”或“这么做的目的什么?”在家里,不管你在做什么,孩子一般都会跑过来围着你转。

看到你和面,他也上来抓一把,最后弄一身面粉;看到你洗衣服,他要吹泡泡,最后把洗衣服撒了一地;看到你拖地,他也拿了个水桶,最后把水撒了一地。

我们眼睛通常看到的只是表面行为,第一反应是:孩子故意捣乱,孩子不懂事。

奇妙的是,当我们用智慧去解读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时,我们就会知道到孩子其实是想帮助大人,或者是对看到的东西好奇,想学习东西。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生气、无奈,甚至与孩子发生争吵。

有些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去批评指责孩子,不仅辜负了孩子的一番好意,还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可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成功地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中国古老的智慧早就有论述,与人交往要“听其言,观其行,解其意。

”所谓“解其意”,说的正是用我们的智慧解读对方行为背后的动机。

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我们要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然后帮助孩子选择有效果的行为来满足这个正面的动机。

任何行为在特定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

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第五条:焦点放在那里,那里就会成长一个人的焦点放在那里,话题就会放在那里,时间和精力就会放在那里,哪里就会得以进步和成长。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越关注,孩子的学习反而越来越差,网瘾越来越严重,性格越来越孤僻。

如果父母把焦点放在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质问、批评和惩罚孩子的问题行为,而忽视好行为,孩子一直得到的不是父母的肯定,而是责备,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差,就会对解决问题越来越没有自信;当父母发现批评教育无效时,情绪便随之不断地膨胀,在情绪影响下,问题自然显得越发严重。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忽略问题行为,转移我们的焦点,把它放在孩子的正确行为或优点上,并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

就像我们被蚊子叮咬了一下,不去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是去挠,越挠便会越痒,越痒心情就会越烦躁。

原因就是人体本来就有自愈功能,若增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孩子天生具有自我纠正能力,孩子不是因为惩罚而改正错误,而是因为要模仿大人的行为或跟父母合作,才去改正错误。

(详见第五章)孩子的问题行为就像田地里的杂草,要想让问题行为消失,最好的办法是在地里种上庄稼。

如果用锄,斩草不除根,会后祸无穷;如果用火,结果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如果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问题上,问题不但不能得到解决,而且会更严重;只有把焦点放在好的行为上,好的行为才会增加。

好的行为多了,问题行为自然就少了,一个人的习惯往往不是被改变,而是被替代。

一天只有24小时,如果孩子处处都是好行为,问题行为自然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什么叫好人,好人就是没有时间干坏事的人。

第六条: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只强调做法正确,或者只强调有道理,而不管是否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

在三赢的原则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

所谓的三赢,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是从系统的角度上兼顾各方利益,追求整体平衡。

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有效果,就看他行为的结果是否符合三赢的原则。

比如:有些家长觉得“枪杆子里出政权”,“孩子不打不成器”,这些话很有道理,于是当遇到孩子不听话时,就采用打骂的方式。

打骂有没有效?有效,短期的效果,从长期来看有没有效?无效,孩子会更加叛逆。

家长的做法错在不符合“三赢”的原则,打骂可能符合“我好、大家好!”但绝对不符合“孩子好”。

打骂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都会造成不小的伤害。

“讲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注重效果则是把注意力放在未来。

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一样的,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坚持己见”,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和价值观。

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再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效果才会出现。

当孩子抱怨时,我们要先认同他的感受,然后再引导合作;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要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然后再给出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