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一、《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性质《课程指南》是政府对上海市21世纪初的学前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基本文件。

《课程指南》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的“质量标准”,同时,为课程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明确的实施途径。

因此,《课程指南》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动纲领,是幼儿园和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依据。

二、《课程指南》的框架结构《课程指南》内容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的结构、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以及几个附件等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对课程的几个基本认识1、确立大课程观——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

2、课程改革既要改革课程理念,又要改革教育技术。

3、课程改革要引导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改革的主体。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发展性现代学习的目的: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副标题。

现代学习方式的宗旨:宏扬人的主体性。

“为本”主要体现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依据: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课程应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要遵循幼儿发展的逻辑,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程序、个性特点等。

二期课改的落脚点: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

对教师的挑战: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2、注重早期幼儿潜能的开发——注重个别性。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人的潜能的多面性和开发的可能性。

脑科学的发展证明学前期儿童存在许多关键期、最佳期,此时进行智能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是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3、以素质的启蒙为核心——注重奠基性。

正确理解“启蒙”二字。

幼儿园目标指向的全面性,要关注对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加以培养,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素:兴趣、情感、正确的态度、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内容。

(三)《课程指南》中五条课程理念的内涵:1、确立以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目标是灵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期课改着眼于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要从生活习惯、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考虑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幼儿将来适应未来社会奠定最初的基础。

(见P1)如《课程指南》在目标的表述上较多地运用“体验、感受、接触、发现、尝试、兴趣”等词汇,突出了情感、态度、习惯、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

2、建构以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淡化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的编写)根据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直接的体验,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和表现三大领域。

并与幼儿参与的多种活动(包括生活、运动、学习和游戏活动),设计和组织课程的具体内容。

(P1)共同生活——主要指个人的健康生活及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

探索世界——主要指对自然现象、物质以及人造物等进行态势,从中获得亲自然亲社会的情感,培养探索的兴趣、正确的看法等。

表达和表现——主要指让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和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如语言、动作、符号等。

倡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反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体现乐趣。

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建构课程。

课程要面向全体幼儿,使他们共同发展,又有个性特点的发展。

课程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促使每一个孩子得到和谐发展。

3、优化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强调活动的教育价值;强调活动的过程体验;强调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课程实施强调活动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提倡集体、小组、个别学习的方式相结合,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抓住最佳教育时机,以适应幼儿的个体差异。

(P2)4、以民主为原则的课程管理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赋予了幼儿园和教师选择和创编课程的自主权,强调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倡导弹性的课程管理,为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提供了空间。

5、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评价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多渠道地收集有关幼儿的发展状况、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信息和意见,逐步形成通过评价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发展和幼儿园发展的有效机制。

四、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

总目标突出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具体的培养目标:共有六条。

(同“市纲”的教育目标,略)。

理解上述目标时要注意:A、理解和掌握每一条具体目标的多重指向。

B、目标是过程性的不是即时就可完成的。

C、每一条目标的完成需要大量的内容和方法、途径协同作用。

(三)目标的价值取向(P36)1、和谐发展的取向总目标突出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和谐性。

总目标体现包含二个要点:一是概括性;二是方向性。

全面含盖了个体发展所要达到的高度,又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2、情感态度取向情感态度是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

对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影响幼儿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基础启蒙性课程目标“也要为幼儿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P1)因此《课程指南》的目标定位让幼儿“初步了解……、初步形成……、初步接触……”等词汇,要求我们着眼于为幼儿的后继发展打基础的过程性目标,要避免急功近利,刻意训练,单科拔高等不良倾向。

如何处理“初步”与“挑战”的关系?即“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师工作的难点。

这是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教师要考虑二个问题:一是幼儿原有的基础,二是考虑在原有基础上的适宜性发展。

(P9)考虑幼儿接受的可能性。

五、课程内容: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构成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

“课程内容主要从活动的经验指向角度进行表述。

生活活动、运动、学习均以活动的基本经验为核心内容,并辅之相关的内容示例……”(《课程指南》P5)1、《课程指南》中基本经验的内涵和价值《课程指南》中基本经验是站在幼儿角度所描述的教育目标。

既是站在幼儿角度上对课程总目标进行分解,又明示了课程内容所指向的要求,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和依据。

基本经验强调幼儿与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注重幼儿直接体验的过程,基本经验的提法,本身就是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引导教师客观地评价幼儿,不会用统一的标准去规范每一个孩子,注重原有基础上的主动发展。

2、基本经验所折射的课改理念反映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观。

20条基本经验概括了三大板块的内容(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体现了交叉性和渗透性和整合性。

同时也体现了开放性和体验性。

3、基本经验的提示的作用《课程指南》中基本经验可以帮助我们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克服“课程就是教材”的片面的认识,避免选择课程内容时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系统性。

可以引导教师从关注文本走向关注幼儿,把课程内容视为幼儿的学习经验,而这种经验是幼儿真正理解和体验的,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六、课程结构(一)课程结构的三个层面:课程类型——共同性课程、选择性课程(从不同的幼儿园与幼儿需要划分)。

课程项目——生活、运动、学习、游戏(从课程内容与活动的角度划分为四类项目)。

课程生成方式——预设课程、生成课程(从课程生成方式划分)。

1、构建体现双重功能的课程类型共同性课程——保底的功能,指向各类幼儿园、全体幼儿。

选择性课程——因园而异、因人而异,体现拓展、提高的功能。

鼓励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和个性化,克服一刀切、齐步走。

2、构建以活动为出发点的课程项目(生活、运动、学习、游戏)3、提出了“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相结合的课程生成方式所谓“预设”,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幼儿兴趣、学习需要,有目的、有计划设计的教育活动。

《指南》强调教师在这一类活动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实际,进行动态性的调整,积极地引导幼儿主动地活动。

所谓“生成”,是指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自主产生的活动。

这类活动强调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

预设凸现课程的目标取向;生成凸现课程的过程取向。

教师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预设与生成各自的优势。

七、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关键价值课程实施的过程是园本化课程构建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过程;也是塑造21世纪一代新人的过程。

(二)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1、如何优化课程?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自觉地接受新课程的理念,乐意实施新课程教材。

其二,深入学习新课程,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用好新教材。

其三,课程园本化,即根据本园实际选择和创编新课程,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

2、如何平衡课程?平衡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自主、全面、和谐的发展。

平衡体现在课程的结构、类型、项目之间的平衡。

具体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1)共同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的平衡。

2)生活、运动、学习、游戏各类项目的平衡。

3)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课程的平衡。

4)显形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平衡。

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四多四少:学习多、游戏少;室内多、室外少;教师预设多、幼儿生成少;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多、小组和个别活动少。

教育教学的内容安排过死、过细、过满;内容和组织形式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如同种性质的内容或形式安排在一起,不符合动静交替的原则、违背儿童的身心规律。

3、共建课程新课程的管理理念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把课程权还给教师,鼓励教师选择和创编课程。

同时,幼儿也是课程生成的主体,要关注幼儿即时生成的课程。

二期课改就是要广大教师放弃传统的观念,迎接挑战,接纳新课程方案。

要做到“二个优先”、“二个关注”、“三个学会”。

“二个优先”——有利于幼儿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发展的、富有个性的活动优先;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映的活动优先。

“二个关注”——会关注幼儿的寻常时刻;(美•吉福门提出,发现瑞吉欧者)会关注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

(孩子获取某种经验的关键时刻)“三个学会”——学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学会尊重、学会支持。

八、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包括三块内容:幼儿园课程评价、教育活动评价、幼儿发展评价。

(一)课程适宜性评价评价模式——改变过去过于统一的评价模式,要构建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如共同性课程评价体系、选择性课程评价体系。

这也是二期课改提出了课程评价的任务。

评价的内容:不仅评价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同时也评价环境创设、教师态度、师生互动等;既要评价教师预设的课程,也要评价幼儿生成、教师支持发展的课程。

注意:课程评价要考虑目标的全面达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