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化学综合题练习题基础、提高、难题_汇总(含答案)经典一、中考化学综合题1.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制法等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复分解反应发生后,生成物肯定不会是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1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m点所示溶液为碱性b.n点所示溶液中加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c.p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OHd.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3)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均会变稀,这是为什么?____(4)图2装置可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产物。
①B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
②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③实验结束后,若要确定A装置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提示:Na2CO3溶液呈碱性)____(5)现有73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和127g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
【答案】单质C浓硫酸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水蒸气使溶剂增多,浓盐酸有挥发性,使溶质减小。
固体红色粉末逐渐变黑CO2+Ca(OH)2===CaCO3↓+H2O取少量,A装置中溶液少量放在试管中,加入过量(足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几滴酚酞。
若溶液变红,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 5.85%【解析】(1)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生成不可能是单质;(2)a、m点所示溶液的pH值小于7,所以溶液为酸性,错误;b、n点所示溶液的pH值等于7,所以溶液中加紫色石蕊溶液,颜色不变,错误;c、p点所示溶液的pH值大于7,说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NaOH,正确;d、实验过程中,开始时溶液显酸性,随着滴入溶液体积的增加,溶液逐渐变为碱性,该图中pH值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7,然后大于7,所以所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中,错误。
故选c;(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水蒸气,溶剂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质量逐渐减小,导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4)①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B装置玻璃管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固体粉末由红色逐渐变为黑色;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③取少量,A装置中溶液少量放在试管中,加入过量(足量)C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加入几滴酚酞。
若溶液变红,则溶质为Na2CO3和NaOH,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溶质为Na2CO3;(5)盐酸中HCl的质量为73g×10%=7.3g;设反应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x.NaOH+HCl=NaCl+H2O36.5 58.57.3g x36.558.57.3g x=,解得x=11.7g以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g100% 5.85% 73g+127g⨯=。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
2.水是生命之源,是“永远值得探究的物质”,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水的研究。
(1)1766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用锌和稀硫酸制得“可燃空气”,他所说的“可燃空气”成分是_____(填化学式)。
“可燃空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水,可得出“水是一个结合物而不是简单元素”。
(2)1785年,拉瓦锡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铁制枪管将水转化为氢气,同时生成四氧化三铁,实验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该反应若生成1g氢气,则理论上铁制枪管应增重_____g。
实验发现枪管实际增重比理论数值大,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后人不断研究和改进该实验。
现有某同学在水电解器中加入含酚酞的稀Na2SO4溶液,至充满管A和管B(Na2SO4)溶液呈中性且不参与反应)。
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现象如图2所示。
电解结束后将容器内所有液体倒入烧杯中,溶液呈无色。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硫酸钠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Na+和SO42﹣,可增强水的导电性b.电解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c .电极N 与电源负极相连②电解后,管A 中生成的微粒有_____(填微粒符号)。
(4)当温度、压强分别超过临界温度(374.2℃)和临界压强(22.1MPa )时的水称为超临界水。
现代研究表明:超临界水能够与氧气以任意比例互溶,由此发展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550℃时,测得乙醇(C 2H 6O )的超临界水氧化结果如图3所示。
注:δ(分布分数)表示某物质分子数占所有含碳物质分子总数的比例。
如δ(CO )CO 分子数所有含碳物质分子总数= 图中CO 的分布分数先增后降的原因是_____。
【答案】H 2 3Fe+4H 2O 高温Fe 3O 4+4H 2 8 枪管外壁部分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增重 ac O 2和H + 在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乙醇先氧化成CO ,CO 再氧化成CO 2【解析】【分析】水和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详解】(1)由“可燃空气”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水可知,“可燃空气”是氢气,化学式为2H 。
(2)水和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3423Fe+4H O 2Fe O +4H 高温。
设生成1g 氢气,理论上铁制枪管应增重的质量为x2342++168233Fe 4H OFe O 42232-168x 1gH :高温质量差81g 64x=x 8g =实验发现枪管实际增重比理论数值大,其可能的原因是枪管外壁部分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增重。
(3 )①a 、水中加入少量的稀Na 2SO 4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故a 正确;b 、电解过程中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b 不正确;c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故c 正确。
故选ac 。
②电解后,管A 中生成物质是氧气未来得及转移到B 管的氢离子,管A 中生成的微粒有:O 2和H +。
(4)根据题干和图示所提供的信息可知,图中CO 的分布分数先增后降的原因是在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乙醇先氧化成CO,CO再氧化成CO2。
3.探究小组欲从含有FeCl3、CuCl2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取一定量的废液样品加入少量铁粉,一段时间后铁粉完全溶解,但未发现红色固体沉积,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查阅资料,铁粉在废液中发生两个化学反应:①2FeCl3+Fe=3FeCl2 ②CuCl2+Fe=FeCl2+Cu(2)探究小组另取废液,向废液中加入一定且足量的铁粉至充分反应,溶液变为浅绿色,过滤、干燥,称得固体沉积物质量与加入铁粉质量相等.①固体沉积物质量与加入铁粉质量相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经测定,反应后得到铜的质量为1.6g,其中,反应①消耗铁粉的质量是____,反应②消耗铁粉的质量是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加入的铁先和氯化铁反应,由于铁的量不足,没有来得及和氯化铜反应铁和氯化铁反应固体质量是减少的,而铁和氯化铜反应固体质量是增大的,当两者变化量相同时则固体沉积物质量和加入的铁质量相等 0.2g 1.4g【解析】【分析】【详解】(1)铁参加了反应,但是却没有得到铜,说明先发生的是第一个反应,结果铁的质量很少,导致没机会和氯化铜反应,从而没有得到铜,故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加入的铁先和氯化铁反应,由于铁的量不足,没有来得及和氯化铜反应。
(2)①2FeCl3+Fe═3FeCl2这个方程式时固体减少的反应;②CuCl2+Fe═FeCl2+Cu这个反应加入56g铁就生成64g的铜,是固体增加的反应,故铁和氯化铁反应固体质量是减少的,而铁和氯化铜反应固体质量是增大的,当两者变化量相同时则固体沉积物质量和加入的铁质量相等。
②设反应②消耗的铁的质量为y.反应②导致的固体增加量为a由于固体沉积物质量与加入铁粉质量相等,也就是铜的质量等于加入的全部的铁的质量,故,故反应①消耗铁粉的质量是0.2g,反应②消耗铁粉的质量是1.4g。
4.根据下列数型图像回答:(1)图一是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
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填离子符号)(2)图二是20℃时,取10mL10%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①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的依据为②甲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也能得到相同结论,乙同学认为不严密,因为(3)图三是a、d、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a与c的溶解度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可用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②将t2℃时,15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
可以析出 g a物质。
(4)下图托盘天平两边是等质量的铁和镁分别跟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反应时间t 与生成氢气质量m的变化关系如图四。
试回答:从开始反应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天平指针偏转情况是【答案】(1)H+、Na+、Cl-(2)①反应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最多②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要放出热量(3)①降低温度② 30(4)先偏向右边,最后回到分度盘中央【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可知,m点对应的溶液的PH值小于7,即此时溶液为酸性。
说明该点对应的溶液中酸还未反应完。
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有:盐酸(未反应完的)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的)。
所含的离子为:H+、Cl—、Na+(2)①根据图示可知,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
当加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达到最大值。
可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够放出热量。
②如改用氢氧化钠固体,则不能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
因为氢氧化钠在溶解于水时也能放出热量。
无法确认温度的升高来源于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3)①t1℃时,C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即可继续溶解C物质,所以可通过再加入C物质的方法使其饱和。
因为C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还可以通过升温的方法,使C物质在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变小,从而使其溶液由接近饱和变为饱和。
②根据图示可知,在t2℃时a物质的溶解度50g。
即在t2℃温度下,a物质在100g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50g。
所以在t2℃时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a50g,溶剂水的质量为1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