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脏调养法

五脏调养法

五脏调养法五脏调养是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以五脏为核心,以维持脏腑功能稳定协调为目的的综合养生方法。

五脏是生命的基础,是身体强壮的根本。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以五脏为中心进行调养,使“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功能正常,则人能长久保持健康,却病延寿。

各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五脏坚固、气血平和,即要使生命的基础得以巩固加强,使五脏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进而使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个人体生命系统保持正常与协调。

五脏调养=调畅神志+日常调养+食疗养生+运动导引。

接下来每个脏器调养方式将由以上四大版块展开。

第一节肝(应春)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人体各脏腑组织需要得到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内经》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而且,肝脏还能根据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活动状态,对血液进行合理的调节和输布。

肝为将军之官,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善于升发阳气。

疏泄既是肝脏之功能,也是肝气条达的具体表现。

人体的气、血、津液和精神情志都必须在肝脏疏泄功能的支配调节下,才能发挥各自应有的表现。

因此,调养肝脏,最主要的就是要顺应肝喜条达的特性,保持其正常的疏泄,从而维持人体气血津液和精神情志的条达顺畅。

一、调和情志法针对肝的调和情志法,主要包括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调节、控制不良情绪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主观上应要求自己保持积极向上、愉悦宁静的精神状态,达观、从容地看待和处理世事人情,常保持平常心,以仁爱精神,把各种分外之求、身外之物看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常处顺,享受生命,过好每一天。

至于控制不良情绪,则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1.戒忿怒。

“怒则气上”,忿怒的情绪导致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最终“怒伤肝”,因此,对于难以避免的精神刺激,要学会控制情绪,不激愤、不暴怒,就必须加强平时的自我修养,增强自我控制、调节情志反应的能力,心平气和、理性地对待周遭的不平之事、不顺之事。

2.摆脱抑郁。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抑郁症的发生,既有社会心理因素,也有生理改变因素。

前者,如营求不遂、际遇不佳、人事关系紧张等,均可使人悒悒不乐,郁郁寡欢,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化解,就有可能发展为抑郁症。

后者,如围绝经期妇女,由于经行断绝,生理周期的改变,可逐步形成精神抑郁的状态。

抑郁症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要摆脱抑郁,也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耐心以及适时调节自我情绪。

但总的来说,学会交流,懂得倾诉,放松自我,适当的发泄,得失不萦于怀,爱憎不留于意,是预防抑郁症发生的有效手段。

3.减少焦虑。

由于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使许多人在职场、家庭、情感上陷入高度紧张、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在各种工作、生活压力之下,焦躁急切,烦思苦虑,甚至寝食难安,形颜憔悴。

因此,要想摆脱这种身心不安的状态,就必须走出焦虑,不为名利枷锁所困。

调养情志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了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的雅趣之外,还可寄情于草木,乐志于山水;赏菊篱下,垂钓江滨;优游山岳,远足域外;枕石漱流,听松观涛。

所谓“音声动耳,诗语感心”,“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水声养耳,草色养目”,凡此之类,触物皆有会心处,均有助于保持或恢复肝气的条达舒畅。

二、日常调养法肝藏血,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

因此,在日常起居中养护肝脏,就需顾护肝血,舒畅肝气。

1.生活规律早睡早起,按时就寝,不熬夜,是养肝血的关键。

人卧则血归于肝,应在23:00前就寝。

夜半为水火交泰之际,阴气最盛,人体自我修复旺盛,若常熬夜,则会导致肝血不足、肝火上炎,出现眼睛干涩、疲劳困乏、头晕、易怒等症状。

白天要养成定时午睡的习惯,小憩片刻,可减轻疲惫。

“肝为罢极之本”,日常生活中还应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2.适当运动运动强度因人而异,以运动后不过于疲劳为度。

慢跑、骑车、游泳等运动,都可促进体内血液流通,保持精力旺盛。

切忌过于剧烈的运动,因肝主筋,四肢活动过于剧烈,则会伤及筋膜,进而影响肝脏。

人之运动,由乎筋力,而筋膜的充养,源于肝血,肝血的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

3.按摩保肝穴位可常点按大敦穴、太冲穴、行间穴、太溪穴、肝俞穴。

肝经循行于胁肋部,还可配合推搓两胁法,疏肝解郁。

4.健脾以护肝肝属木,脾属土,木旺则乘土。

肝主藏血,能贮藏血液,调节全身血量;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因此,提高脾胃的消化功能,就能增加气血,进而使肝脏有血可藏。

党参、山药、茯苓、白术、薏仁、扁豆等健脾的中药适宜服用。

此外,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能视。

如果肝血不足,眼失濡养,就会视物昏花。

反过来,用眼过度,也会导致肝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现代科技文明正在急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上班看电脑,回家看电视,走路看手机,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现象。

由于过度用眼,易导致肝血暗耗。

因此,闭目养神,不仅是养眼的功夫,也是养肝的方法。

三、食疗养生法从药食性质的角度,养肝宜适当服食味酸、甘,或色青的药食。

肝在五行属木,在味为酸。

酸味之食物、药物摄入体内后,入肝而主收敛,可以制约肝气的过度升散,从而保证肝血的潜藏,发挥其补养作用,故“酸补肝”。

肝为将军之官,志怒而急,急则自伤。

而甘味食物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

故肝病出现急躁易怒或经脉拘急时,可用甘味食物缓和,同时也是增甘味来补脾土,防止肝气过亢,乘克脾土。

平常还可多吃些青色的食物,色青入肝,如各种绿叶蔬菜:黄瓜、菠菜、西兰花等。

绿豆色青,经现代研究发现可以降低胆固醇、保肝、抗过敏,又可帮助肝脏排毒,可以将之煮成绿豆粥服用。

从五味所伤角度,养肝忌过食酸、辛。

五味虽然可以调理、补养五脏之气,但多食或偏嗜某味,也会损伤身体。

若“味过于酸”则“肝气以津”,即酸味太过,则会伤害肝脏,如使肝气过敛,则可能出现木气抑郁、筋缓脉阻。

过量食用辛味的食物和药物容易影响肝的藏血、主筋功能。

从药食功效的角度,宜适当选择补血、行气或清肝之品。

①肝主藏血,只有充足的阴血,才能使其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常用药膳有鸡肝大米粥、生地天冬猪肝汤、海带黄豆煲鸡汤等。

其中之阿胶,补血功效虽佳,但由于其胶质特性,入煎剂会黏附于药罐或其他药物上,故应以开水烊化,即用少许热水或黄酒溶化,或与黄酒、冰糖共蒸,做成固元膏服用。

消化功能弱的人不宜服用过量阿胶,防其滋腻碍胃,且应空腹时服用。

②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故养肝当顺肝之喜好,选择疏肝理气的药食。

常用药膳有梅花扁豆粥、九制陈皮黄鱼、海蜇膏等。

食物中,如谷物类的高粱能养肝益胃,可以炒食;生麦芽能疏肝行气,可取一小撮,开水冲泡代茶饮。

另外,可以用玫瑰花、代代花等芳香开郁的花类,酌加冰糖,代茶饮,能起到疏肝解郁,使心情愉悦的作用。

③肝火易炽,因此在养肝之时,若发现有肝火亢盛之势,也当选用适宜药食以清之。

例如,可泡菊花、密蒙花、决明子等代茶饮,以清肝明目;药膳可选用银耳莲子粥、枸杞甲鱼羹、芝麻桃仁粥等。

四、肝之导引法1.《灵剑子》导引法《灵剑子》载录“补肝脏导引三势”,春用之。

此导引法共三势:第一势:取站式或正坐,双目垂帘,似闭非闭,舌抵上腭,用双手掩口鼻,取热气,再上下搓面36遍,使面部极热。

闭气,意想从肝脏中一股清气缓缓入肩背,引中丹田气入肝脏,复引入下丹田。

第二势:平身正坐,两手胸前用力交叉,然后向上绕头置于项后,仰头,手用力上托,头仰下压。

反复多次至力极。

第三势:接上势,两手叠放压于左大腿腹股沟处,用力向上挺身,反复多次至力极,再换右腿重复前法。

此导引法于春季修炼。

肝属木,应春,春为肝气所主,故调肝养肝多宜在春季。

第二节心(应夏)心为阳脏,位于胸中而居膈上,故为“阳中之太阳”。

心在五行属火,又称“火脏”。

心之所以喻为阳脏、火脏,说明心有主持阳气而恶热的特性。

心之阳气不但可以维持心脏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具有温煦的作用,推动血液,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心对全身各脏腑的功能活动起着指挥和协调作用,故“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这种主宰地位,主要是由心“主血脉”和“主神明”的功能所决定。

只有气血供养充足,人体各脏腑才能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只有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各脏腑的活动才能相互协调。

因此,中医养生十分重视养心,务使心阳振,心血充,心脉畅,心神明。

心正常发挥“君主”功能,人才能“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一、心神保养法心神保养,就是要保持心脏清静澄明的本性,发挥其任物应事的主宰作用。

心神保养的方法很多,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寡欲人之欲望是没有穷尽的,必须要有节制,否则就会带来各种损害。

《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要求人们“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所以,节制嗜欲是保养心神的关键。

2.少思虑劳心伤神,思虑太过,尤其是焦思苦虑最容易伤害心神。

《内经》指出:“心怵惕思虑则伤神”。

减少思虑,并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不要脱离实际,空想、妄想,要通过修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理性地分析处理事物,这样自然就能避免那些无谓的伤神之虑。

3.调情志。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不良的情绪反应不仅直接伤害心神,影响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还会影响人体的生命基础,因此,保持乐观愉悦、平和宁静的精神状态,“和喜怒”而“无恚嗔”。

增强自我调节控制情志反应的能力,化解不良情绪,才能使心神处于“安然不惧”的状态。

另外,养心神还要保持情绪的舒畅。

愉悦的心情有助于血脉的通畅;但是过喜则会导致心气涣散、心神不宁。

二、日常调养法1.运动要适度。

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剧烈的、超过身体承受能力的劳动和体育锻炼,以免汗出过多,损伤心阴、心阳。

心脏不好的人不宜在清晨锻炼,因为清晨血压骤然升高,血液黏稠度高,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2.注意劳逸结合。

高血压患者、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者都属于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因此,要养成规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有度,有张有弛,避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

若疲劳蓄积,并长期处于过劳的状态,易导致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甚至有猝死的危险。

古人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

每天11:00~13:00之午时,最好小睡片刻,以养足心气。

有烟酒嗜好者,应戒烟、限量饮酒。

3.季节交替时要警惕心脏病发作。

人体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气温的骤然升高或降低,都可能诱发心脏病。

因此在季节交替时,要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过凉或过热对身体造成影响。

有高血压、心脏病史的老年人要格外注意以下两点:①排便时不可用力过猛,过于用力会引起腹压升高、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诱发心肌缺血;②洗澡时不可密闭门窗过久,以免缺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