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读《名师论教学》有感
吴旭聪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名师论教学》,其中有一篇城关中学章英老师写的《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我觉得章老师的想法很好,以下的这段话让我感受颇深,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欢乐还给学生”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课堂既注重知识点的有效落实,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乐趣的体验吗?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课堂的纽带,让学生主动体验、主动探究、主动感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在这学期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觉得以上的这段话对我在备这节课时,很有感触,我试着以此方法身体力行。
一、体验
一上课我就通过课本上的两句话“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
”直接揭示课题。
然后我设计的环节是使鼓、镲、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的活动。
在这一个活动中,我充分让学生体验,每一种材料都是让学生说出方法,让想到的这一位同学展示,然后追问“你认为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这里我想通过学生的回答达到这样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对于振动这次新的科学词汇,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但是怎样的我们才能称之为振动学生是不知道的。
二是形成“只有对物体用力了才有可能产生声音。
”,得出这个结论我是从振动的概念出发的,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在这个概念中,前提是在力的作用下。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注重每一种材料让学生体验,当然不是每个学生,同时在课的任何时间都不断的渗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的思想。
二、探究
核心的一个环节就是钢尺和橡皮筋的分组实验,在这里首先是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比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我让学生做了10分钟
的实验,在每一组中巡视的时候我都让学生说说钢尺和橡皮筋在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通过我的询问让学生在实验的时候更加注重仔细观察。
交流的时候也花了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描述,在一次一次的描述中对振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振动的概念,把他们对钢尺和橡皮筋的描述内化,与大脑中的网状结构进行融合。
接下来的就是反证了,使用的材料也是之前我们制造出来的声音的材料,在材料方面也是前呼后应。
鼓、镲、音叉、声带等都发现发出声音时在振动。
如研究鼓发声时会振动吗?我让看到鼓振动的学生说说,然后用手摸的方法他体验,我也让没有看到鼓振动的学生也来摸摸,让他亲自否定自己的想法,这样就更能得到他的认同,不用硬让他接受别人的想法。
拓展部分还尽量使这节课得出的结论延伸到液体和气体,在用竖笛延伸的时候我还让学生多听几个音,能听到不同的声音由此来延伸到下一课的学习。
三、反思
科学课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的设计和实施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学会思考,发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1、探究中发现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是贯穿整节课的问题,只是每次针对的对象不一样,从鼓、镲、钢尺、橡皮筋、音叉、声带每次发出声音之后都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认知矛盾中不断的深入。
经过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钢尺和橡皮筋的分组实验),学生在发现了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在不同中得出声音产生的真正原因。
而且从正反两个方面(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进行探究,使概念更加充实。
2、探究中感悟
本课所用的集中实验材料都是学生很熟悉,而且经常在接触的,声音时刻在听,所以本课研究的问题是顺其自然的,亲自的研究让学生既熟悉又新鲜,所以学习热情高涨。
在整节课中,都是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预测、体验、设计、实验、交流、总结等活动都充分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的思想,在探究中得
出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个概念。
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的思想。
3、探究中创新
学生在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中,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不断的形成科学的概念,又要动脑,又要动手操作。
在拓展中延伸到液体和气体,虽然只是以其中的一个例子为例,不能完整归纳,但拓展中不能这么强求,否则重点就不会很突出了,而且在本节课中也规定了听不到声音就当做没有发出声音来研究。
下一课《声音的变化》也是从竖笛中引出的。
竖笛同时也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他们会在课后继续保持学习探究的热情,学生的思维也会在以后继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