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
现有7个研究院、2个科研生产基地、6家上市公司、600余户企事业单位,遍布全国各地。
现有职工11万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40%,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技能精、作风形象好、敬业精神强的科研生产与经营管理队伍;拥有专业门类配套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
航天科工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航天防务技术,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系统、飞航导弹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导弹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国内领先,部分专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航天科工先后为国家提供了几十种性能先进的导弹武器装备,创造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的二十个“第一”,并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多个重大项目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
在国庆60周年阅兵盛典上,集团公司共有11型导弹武器系统、5型装备底盘和4辆游行彩车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航天科工着眼于“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努力践行“放飞神剑、收获和平”的庄严承诺,积极拓展非传统安全领域发展空间,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
自主研制的防伪税控系统、奥运安保科技系统、南水北调仿真系统、应急救援与保障装备等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平安奥运”拓展到“平安城市”商机初显,航天科工服务国家经济安全,打造“金穗、金卡、金盾”三大系统,并且成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安保科技系统的总承包商以及中国商用大飞机配套供应商。
在抗击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过程中,在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过程中,航天科工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彰显了强大的航天高科技实力和中央企业“顶梁柱”的作用。
所属企业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又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一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7月1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主要从事小卫星、卫星应用、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产品研制及产业化工作。
研究院成立以来,依托航天雄厚的高科技及人才优势,完成了多项“十五”国防科学重点技术研究项目及国家产业化项目。
成功研制了多种系列小卫星产品、卫星应用系列产品、行业应用软件系列产品及信息安全产品。
参与了不同行业多项重大信息工程建设,为国防现代化及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研究院设有研发中心及若干个分中心,负责卫星、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测控技术等核心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研究院下属5家企业,产品和业务涉及小卫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智能交通系统等领域。
服务对象遍及政府、军队、公安、交通、金融、教育、卫生、电力等行业。
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是军民结合、技工贸一体化的高科技经济实体。
下属1个工程总体设计部,10个专业研究所,1个仿真中心,3个工厂,9个技工贸结合的公司,1所学校,1所职工医院,共有员工1.3万人。
本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
拥有总资产50多亿元,各类仪器仪表12000多台,各类计算机近3000台,各种现代化设备1万多台套。
有国内外知名专家60多人,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3人,研究员392人,高级工程师1763人,工程师及一般技术人员7480多人。
本院创建于1957年,曾出色地完成过多种飞行器和大型系统工程的总体设计及控制、制导、探测跟踪、地面设备、测量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累计取得国际、国家、部委科技成果1600多项,目前在高科技领域中保持十大领先,形成十个战略发展方向和光学、机械、电子、声学等技术门类齐全的专业配套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本院积极贯彻中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在加速发展军品初步形成了进攻和防御两大体系、六大系列研制格局的同时,不断探索军转民、内转外、集团经营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军工技术、人才和设备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向民用生产领域渗透,已形成医疗器械、制药机械和环保、机床数控系统系统工程、计算机、备达通讯、特种元器件等系列产品。
其中125后获得国际博览大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金龙奖享誉国内外。
本院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有20多项产品相继打入国际市场。
经国家批准,本院以“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的名称获得了科技产品进出口经营权,实现了跨国经营。
近10年来,本院累计创汇达4.5亿美元。
为使科技成果在最短时间里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有效服务于国防民用两个领域,1994年组建了以本院为主体的长峰科技工业集团。
集团坚持“自主、自立、自强”的“三自”精神,以建设“高科技、高效益、高文明水准”的“三高”实体为目标,逐渐建立起军品为本,民品为主,多种经营的产品结构和专业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军民分线、分离、分立的组织结构,以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高效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高科技产业集团转化,争取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是我国研究、设计、试制和生产飞航导弹的科研生产基地。
自1961年建院以来,本院发展迅速,不但拥有雄厚资产和良好设施,且造就了大批一流的航天技术专家,在飞航导弹技术某些主要领域达到或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
本院现有职工13000余人,其中研究员、高级工程师近2000人,技术工人6000余人。
下设六类齐全、专业配套,自成体系的科研生产机构和服务保障单位,拥有资产总额45亿元,各类先进加工设备、仪器表2万余台。
本院先后研制成功舰舰、岸舰、空舰等多系列、多型号飞航导弹20余种。
近十多年来,共取得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近2200项,部分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特等奖。
被国家批准为首批享有进出口权的科研院所。
如今,本院正发展成为技工贸一体化,军、民、三产“三足鼎立”的高科技、高效益、高素质的产业集团。
先后与美、英、法、俄罗斯等国家建立良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主要产品有:导弹武器系统及地面配套设备、各种动力系统、自动化控制设备、雷达电子设备、计算机应用、红外激光设备及器件,并开发出雷达液位仪、特种改装车、程控交换机、钢骨架塑料复合管、家电电脑程控板和塑钢门窗等10余种民用产品。
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简称航天科工四院)成立于2002年7月1日,又称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是我国专业从事地地导弹武器系统、固体运载火箭等研制生产的主体与技术抓总单位。
航天科工四院由第四总体设计部、十七所、三Ο七厂组成,具有强大的产品研制能力、雄厚的经济与技术实力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全院拥有40多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近50名国家级、省部级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近500名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
航天科工四院成立五年来,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理念,沿着“基本型、系列化”的发展路径,着力实施“项目兴院、人才强院”战略,构建“开放式新型协作体系”战略联盟团队,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协同、联合图强之路,不断推进技术、管理与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和统筹发展,努力打造开放式学习型研究院和创新型研究院,成功探索并创造出了一条适应航天研究院科研生产“小核心、大协作”特点的开放式协同管理的发展道路。
全院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多次大型飞行试验连续取得圆满成功,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部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以特种改装车、金属软管、艺术制像、掘进机以及压力容器等为代表的民用产业发展迅速;全院总收入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与国内500多家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保持紧密友好的合作关系,整体经济实力、综合实力、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航天科工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又名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
1962年7月,国防部五院在四川泸州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1964年4月,改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分院;1965年1月,改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同年北上,搬迁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978年10月,改称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工业局;1981年5月,改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驻内蒙指挥部;1999年7月,国防科技工业十大集团公司成立,内蒙基地改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
六院下属六个骨干单位:41所、46所、601所、602所和红岗机械厂、红峡化工厂。
四十年来,六院共研制出30多个型号、50多种配方的战略、战术及宇航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1970年,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
返回式制动固体火箭发动机连续17次成功地将返回式卫星从太空送回地面。
我国第一代、第二代陆基战略导弹两级发动机的研制生产,壮国威、扬军威,功载史册。
六院研制的上面级固体发动机――EPKM,两度准确地将“亚洲二号”卫星和“艾科斯达一号”卫星送人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是我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随后开发研制的铱星变轨发动机将美国摩托罗拉铱星系统的12颗卫星准确释放在预定轨道,为中国航天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十年来,六院交付飞行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成功率为100%,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部级科技进步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奖300多项。
以自己的实力成为民用航天有限公司的主体成员,承担固体火箭发射小卫星的任务。
六院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面向市场,积极拓展,开发生产了P507稀土萃取剂、反相乳液共聚型聚丙烯酰胺、铝粉浆、压力容器、汽车后桥、森林灭火弹、纤维缠绕气瓶、高回弹泡沫塑料等民用产品,产品销往十几个省区。
新成立的旅游公司、建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在市场运作中,已显示出竞争的旺势。
军品、民品、三产“三足鼎立”的态势,在六院初步形成。
上市公司600271航天信息、600677航天通信、600855航天长峰、600501航天晨光、002025航天电器、000901航天科技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600271航天信息)以信息安全为主业,致力于计算机系统应用的开发、生产、系统集成和推广应用。
公司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创新团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强大的渠道和服务体系,设立了信息安全、智能商务、RFID等博士后工作站,具备信息产业部计算机系统集成一级资质,承担了“金税工程”、“金卡工程”、“金盾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是国家大型信息化工程和电子政务领域的主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