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总复习知识点

初中数学总复习知识点

初中数学总复习知识点一、代数1.数的分类及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像3,π,∙∙∙叫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

下列各数2π,0,39,0.3·,tan45°,227,……,0)12(-中无理数有___________2.自然数(0和正整数);奇数2n-1、偶数2n 、质数、合数。

科学记数法:na 10⨯(1≤a <10,n 是整数),有效数字。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_____________ 0000=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精确到十分位) ,≈___________(精确到百万位)≈__________(保留两个有效数字),000≈___________(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近似数万是精确到______位,有_______个有效数字3.(1)倒数积为1(0没有倒数);(2)相反数和为0,商为-1;(3)绝对值是距离,非负数。

21-的相反数是________, 21-的倒数是__________ 4.数轴:(1)①定义(“三要素”);②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5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

(表为:x ≥0) (1)常见的非负数有:(2)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0)2y (y x 42=+++则y x =________6.去绝对值法则: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零的绝对值是零;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2)23(-=________, 数轴上的点A 到原点的距离是6,则点A 表示的数为________7.实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法则,定律,顺序要熟悉。

计算:(1)022060cos 8|32|)23()2()13(+-⋅++-÷--(2)先化简:)212(112aa a a a a +-+÷--,再在-2,-1,0,1,2中选取一个数作为a 的值代入求值:8.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

整式,分式。

根式单项式8z y x 3232的次数是____,系数是____, 若11x 2x 2+-+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9. 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A .2325a a a +=B .22(2)(2)4a b a b a b +-=-C .23622a a a ⋅=D .222(2)4a b a b +=+10. 算术平方根: )0a (a ≥ (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 平方根:)0a (a ≥±64的平方根为_________,64-的立方根为_________11. (1)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 (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32a a =.223(2)3-=-⨯.1a a a=1882-= 12.因式分解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

(1)y y x 92-=__________, 322363x x y xy -+=_______________, 6x 5x 2+-=_________13.指数:n 个a 连乘的式子记为n a 。

(其中a 称底数,n 称指数, na 称作幂。

) 正数的任何次幂为正数;负数的奇次幂为负数,负数的偶次幂为正数。

14. 幂的运算性质:①a ma n=a m+n; ②a m÷a n=a m-n; ③(a m )n=a mn;④( ab )n=a n b n; ⑤n n n ba )b a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632a a a =⋅ B.()832a a = C.326a a a =÷ D.()6223b a ab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去分母 分式方程 整式方程 A .(3xy 2)2=6x 2y 4 B .24122x x =- C .(-x )7÷(-x )2=-x 5 D .(6xy 2)2÷3xy =2xy 3=÷-⋅-543a )a ()a (______, ===-n 3m 2m n x ,3x ,2x 则________15.分式的基本性质:16.乘法公式:用于化简:(a+b )(a-b )=a 2-b 2; (a+ b)2= a 2+2ab+b 2;用于因式分解:a 2-b 2=(a+b )(a-b ); a 2+2ab+b 2= (a+ b)217.算术平方根的性质:① a a 2=;② )0a (a )a (2≥= ;③ b a ab ⋅=(a ≥0,b ≥0); ④ba ba= (a ≥0,b >0)18.方程基本概念:方程、方程的解(根)、方程组的解、解方程组 1.一元一次方程:最简方程ax=b(a ≠0);解法。

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多对。

3.二元一次方程组:①代入消元法;②加减消元法。

4.一元二次方程:(1)一般形式:)0a (0c bx ax 2≠=++的求根公式)0ac 4b (a2ac 4b b x 222,1≥--±-=(2)常用方法①直接开平方法; ②配方法; ③公式法; ④因式分解法。

(3)根的判别式:ac 4b 2-=∆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方程没有实数根。

(4)根与系数的关系:a b x x -=+21 , ac x x =⋅21 例:方程0122=-+x kx 无实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若1x 、2x 是方程0132=--x x 的两根, 则1221x x x x +=_____________=-+1222132x x x __________ (5)分式方程: ; 分式方程有增根,必须要检验。

应用题也不例外。

解方程:(1)2660x x --=(配方法) (2)01322=--x x (公式法) (3)211=-++xx x x 19.不等式:(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乘除负数要变方向)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解集)20.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1.坐标平面内的点与一个有序实数对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2.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2)x 轴上的点y=0;y 轴上的点x=0;一、三象限角平分线:y=x ;二、四象限角平分线:y=-x 。

(3)P(a, b)关于x 轴对称P ’(a, -b); 关于y 轴对称P ’’(a, -b);关于原点对称P ’’’(-a, -b). 3.坐标系内的距离:(1)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2)两点之间的距离:)y ,x (A 11 ),(22y x B 则AB=221221)y y ()x x (-+-4.中点坐标:)y ,x (A 11 )y ,x (B 22则线段AB 的中点M (2y y ,2x x 2121++) 21. 函数1.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2.二次函数 1、 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1) 顶点)44,2(2a b ac a b --(2)对称轴a b x 2-= (2) 最值:当x=a2b-时a 4b ac 4y 2-=最值(5)增减性 2、 平移原则:把解析式化为顶点式,“左+右-;上+下-”。

3、 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0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根 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 △=0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 抛物线与x 轴有一个交点 △>0 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根 抛物线与x 轴没有交点4、①a ~开口方向,大小;②b ~对称轴与y 轴,左同右异;③c ~与y 轴的交点上正下负;④b 2-4ab ~与x 轴的交点个数;⑤b a ±2~对称轴与常数1±比;⑥a+b+c ~点看(1, a+b+c);a-b+c ~点看(-1, a-b+c)。

(1) 直线2++=k kx y 不经过第三象限,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2) 如图,一次函数y 1=k 1x+b 1与y 2=k 2x+b 2的图象相交于A(2,1),则不等式(k 2-k 1)x+b 2-b 1>0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 △AOB 的面积为2,则此双曲线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4) 将抛物线5)1(22++-=x y 上3右2平移后所得到的抛物线为________________ (5) 抛物线3522-+=x x y 的对称轴为________,顶点坐标为_________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6) 抛物线c bx ax y ++=2的对称轴为直线x=2,与x 轴的一个交点坐标为(–1,0)则一元二次方程02=++c bx ax 的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a>0,则一元二次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7) 抛物线322--=x x y ,当-4≤x ≤2时,y 最大=_______y 最小=____________(8)如图所示,二次函数y=ax 2+bx+c 的图象开口向上,图象经过点(-1,2)和(1,0)且与y 轴交于负半轴,下列所给出结论:①a>0;②b>0;③c>0;④a+b+c=0,⑤ abc<0;⑥ 2a+b>0; ⑦a+c=1; ⑧a>1其中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二、几何22.(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 (3)两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这条垂线段的长度叫做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4)同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传递性); (5)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3.中垂线:性质: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4.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定理: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该角的角平分线上。

2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