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贺乐凡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
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
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
1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一)教育管理理论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
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
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
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
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
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
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
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在管理决策的过程上,过去人们认为,决策要严格按规律办事,决策过程是纯中立的理性过程,不允许有任何主观偏向。
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过程是科学规律和价值观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不是纯中立的过程。
管理过程与决策者的特定环境压力、从众心理有关,还要受原有经验、价值观、文化背景、既得利益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场合下,决策往往是不同利益群体较量的结果。
在管理的程序上,西方过去一贯宣扬“民主化”,甚至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思想工作,也被认为是侵犯学生人权。
这样做的结果,使学校纪律涣散,甚至发展成课堂暴力,一发不可收拾。
近年来,他们开始吸取东方的群体意识,认为民主不是绝对的,它往往与权力决策产生矛盾,因此民主决策要与领导决策相结合。
近几年来,在美国的学校管理中,为了整顿纪律,他们要求师生接受三个基本原则,即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要限制个人自由;学校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要限制个人自由;课堂纪律受到破坏时,要限制个人自由。
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他们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在管理的研究上,过去运用最广的是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现在人们融合以上两种研究的优势,提出实地研究的方式,推动了理论与实践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
4(二)教育改革实践1、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改革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强调国家对教育的集中领导,政令统一,行政管理效率较高;强调统一的教育教学标准,教育质量相对均衡;教育制度规范,学校管理严格,教育教学秩序比较稳定;强调共性,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国家至上,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较浓;教学中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系统、扎实;重视定性分析和终结性评价,考试考核比较严格等。
但是,这类国家的教育也存在重大缺陷,例如地方的办学积极性和学校的办学主动权得不到发挥;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确立,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发展;忽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考试压力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生活单调;忽视发展性评价和定量分析,教育评价不够全面等。
针对以上教育实际,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下放中央教育行政权力,改变教育行政机关职能,淡化行政对教育业务的干预,强化社区、家长对学校的监督;体现以人为本,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重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丰富学校生活内容,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提倡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与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教育教学过程,推广发展性评价,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等。
52、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的改革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的教育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重视发挥地方的办学积极性,重视教育的投入,教育的战略地位比较落实;重视发挥学校的办学主动权,强化社区和家长对学校的监督;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倡研究性学习,学生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强;重视过程评价,考试较少,学生学习压力小,学习有兴趣,学习负担较轻等。
这些国家的教育,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例如地方权力大,中央宏观调控较难;质量标准不统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起伏较大;强调“在做中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够系统扎实;4参阅:张新平:《实地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的第三条道路》,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编《国际教育管理理论高级论坛论文集》第220-229页5参阅: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②田辉:《日本实施‘学习指导纲要’--基础教育改革艰难起步》,《基础教育参考》2003年第1-2期;③俄罗斯联邦教育部:《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基础教育参考》2003年第7-8期忽视考试的作用,学生学习无压力,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学习标准等。
针对以上教育实际,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制订统一的教育标准;注意制度规范,严格纪律,强化学校管理;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终结性评价,强化统一考试,取消免试升级、升学的制度;为了推进改革,他们对“以儿童为中心”、“在做中学”、“愉快教育”、“半日制教育”等教育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评判。
6通过以上两类国家的教育改革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实施方法和途径,均不相同,真可谓相反相成。
但是,各国教育改革的思路又是相通的,即相互取长补短,发扬本国教育优势,整合外国教育的长处,改革本国教育的缺陷,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思想,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三、两点思考(一)关于向外国学习在教育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学习外国的好思想、好经验。
我国现代学校教育的研究,是从学习外国开始的。
一百年来,我国现代教育及其管理思想的发展,总是和学习外国联系在一起,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在世纪转换的时刻,认真吸取20世纪教育和教育管理的经验教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和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满清末年,随着新学堂的开办,要求行政官员和学堂主持人懂得新学校教育及其管理方法。
为了适应这种要求,一些变法派代表,翻译了若干外国的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的论著,主要是日本人的著作。
由于日本学校教育和管理受德国公法型理论的影响很深,所以我国学校教育及其管理的研究,开始也是着重介绍教育的法规和法律,基本上照抄外国,很少有自己的专著,更谈不上中国的特色,这在当时是难免的。
但是,我们也有过成功的经验。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所以能繁荣昌盛,其基本经验是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三十年代,我国涌现出一批自己的现代教育专家。
他们中许多人是留学归国的学者,懂得西方的教育及教育管理理论,而且非常爱国,陶行知先生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这些人引进外国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先进思想,但不照抄外国的理论。
他们深入农村,搞教育实验,有选择地把外国新的教育和教育管理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加以改造,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和教育管理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没有把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和教育管理的思想,照搬到中国。
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实验,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翻“半个筋斗”,改造成“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体现了现代教育及其管理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和知行统一的基本原理,扬弃了实用主义消极影响。
陶先生在晓庄学校和山海工学堂的一系列教育实验,以及他总结出的许多教育和教育管理思想,至今仍闪烁着光辉。
陶先生的教育和教育管理思想,是我们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陶先生本人,则是我国教育研究人员的典范。
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把现代教育及其管理的先进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和教育管理思想。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外国的经验或思想。
在这方面我们曾6参阅:①江雨:《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计划》,《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第5期;②马忠虎:《撒切尔主义对当代英国教育改革的影响》,《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③紫野:《德国决心改善基础教育》,《光明日报》2002年6月27日有过惨痛的教训。
解放初,我们学习苏联的教育思想,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重要缺陷,其中全盘否定学校管理学的科学体系,在所有师范院校取消学校管理课程,就是最突出的例证。
这一错误决策,对新中国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研究,是一次摧毁性的打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我国学校管理科学的研究,倒退了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