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掺硅灰和粉煤灰对高性能胶结材料强度的影响

掺硅灰和粉煤灰对高性能胶结材料强度的影响


161 134 107 180 053 021 999
46.92 42 38 36 34 75 58 35 13
32.75 29 75
泥。做试验前做过胶砂强度检验,其检验结果合格。水泥细度过

Z-4
900孔筛,筛余小于12%,其体积安定性合格。 2)砂子:选用巴河河砂,细度模数为2.5,洗后放入烘箱烘干。 3)硅灰:本试验采用的硅灰主要作为矿物外加剂使用。 产地:武汉市钢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硅灰的化学成分见表l。
万 方数据
掺硅灰和粉煤灰对高性能胶结材料强度的影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2009,35(29)
sa02
文献标识码:A
表1硅灰的化学成分

I坠I塑l塑l幽I壁l竺l

塑:! !:!! !:暨
!:!!
!:!i
!:;
4)粉煤灰:青山电厂灰渣,在磨机中磨1 h,其化学成分见表2。
表2粉煤灰的化学成分 A12Q
CaO

Fe C
[幽l型互I!:塑[:!:亟二.[!!:亚::[:亟:I
1.2试块的制作及养护
strength and the
substitution partial
cd'nent content,may improve the cementing
material
the
operating p日{b彻ance.
ash,strength,cementing
Key words:silicon ash,fly
material
收稿日期:2009—06-04 作者简介:王盈(1975-),男.工程师,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发展中心,陕西西安710089 乎阳(1980-),男,工程师,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发展中心,陕西西安710089 丁立群(1980一),女,工程师,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发展中心,陕西西安710089
万 方数据
・158・
第35卷第29期 2 0 0 9年l 0月

SHANXI
西


ARCHITECTURE
VjI.35 No.29 Oct. 2009
文章编号:1009.6825{2009}29.0158.02
石屑自密实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王盈 乎阳
丁立群
6。
摘要:通过试验对石屑白密实混凝土的抗渗性及碳化进行了研究,应用最小二乘法对C40石屑自密实混凝土碳化深 度与龄期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其拟合效果良好的方程为y=2.130 2lnx+2.073 关键词:石屑自密实混凝土,抗渗性,碳化,耐久性能 中图分类号:TU502 从混凝土应用于土木工程至今的100多年期间,大量的混凝 土结构由于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破坏而提前失效,达不到预定的 服役年限。鉴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投入性,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达 不到预期的使用寿命,势必会增加使用过程的维修费用,所以不 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都非常关注,混凝 土耐久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混凝土耐久性能主要包括抗渗性、 抗冻性、抗侵蚀性、碱一集料反应、抗碳化能力等。抗渗性是影响 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其他耐久性能的决定因 素。混凝土从浇筑之日起,就受到多方面的侵蚀破坏,其中以碳 化最为常见,损失最为严重。所以本文主要对石屑自密实混凝土 的抗渗性以及碳化进行了研究。 文献标识码:A 之一,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抗渗性越好,其耐久性也就越好。 混凝土本身所特有的多孔结构导致了其抗渗性能较差,虽然 水泥石和骨料都含有各种大小的孔隙和裂缝,但并不是所有的这 些孔隙都是渗透的通道,孔隙率并不是影响渗透性的主要因素, 混凝土的渗透性主要取决于水泥石的孔结构和骨料的性能L2 J。 一般情况下,水泥水化时所需要的水大约为水泥质量的23%,但 是在拌制混凝土的过程中,为了易于搅拌和使拌合物具有良好的 工作性能,常常需要较多的水,一般为水泥质量的40%~70%,水 泥硬化后,多余的水分就残留在混凝土中形成气泡或者蒸发后形 成气孔。同时由于混凝土是一种多相材料,相与相之间的界面总 是存有缺陷的,所以在水泥凝结硬化之后混凝土中总是具有很多 各种各样的孔,包括毛细孔、凝胶孔、过度孔等。由于混凝土的多 孔性,在存在内外压力差的情况下,必然存在液体或气体从高压 向低压迁移渗透的现象。最后,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对混凝土的 振捣不实而经常会产生的蜂窝、空洞等也会造成混凝土渗水。 提高混凝土抗渗性的主要措施有:增大混凝土密实度、改变混
该试验是在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验室所做。本阶 段的试块为立方体,成型时的主要仪器设备为胶砂搅拌机、胶砂 振动台、试模、万能试验机及抗压夹具等,采用三联模制作,尺寸 为40 ITLrn×40
Mg()l
lnnlXl60瑚1,养护(24+3)h后取出,脱模。试件
脱模后即放入水槽中养护,养护水温为(20±2)℃,试件之间应留 有空隙,水面至少高出试件2 cnl,养护水每周更换一次。



mL 238 238 238 238 238 238 238
抗压强度/MPa
3 d 38 35 18 1 7 d 49 17
抗折强度彻,a
3 d 7.77 7.23 6.39 5.85 5.61 4.92 4.33 7 d 8.71 8 35 7.94 7 6 24 84
原料
1)水泥:采用华新水泥厂生产的保垒牌525号普通硅酸盐水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1)单掺粉煤灰其强度随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内掺粉煤灰不能
收稿日期:2009-06-05
制高性能胶结材料。 2)掺粉煤灰、硅灰、石膏、高效减水剂时其抗压强度及抗折强 度早期及后期都有所增加,可制成高性能胶结材料,掺粉煤灰30%
作者简介:张庆芳(1966-),女,硕士,讲师,孝感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湖北孝感432100
238 238 238 238 238
5加
540
10.24 10.19 9.93 10.08 lO 77
63.2 61.9 60.2 65.8
10.28
lO.7l 11.33 10 60
5加
540 540

5 5
1 053 l 02l 999
104.58 94 98.85
13.0 13.04
2结果分析
2 0 0 9年1
第35卷第29期 0月

SIqANXI
西


ARCHITEC兀瓜E
V61.35 No.29 Oct.2009
・157・
文章编号:1009—6825(2009}29.0157-02
掺硅灰和粉煤灰对高性能胶结材料强度的影响
张庆芳
摘要:为了提高高性能胶结材料的强度,试验对硅灰、粉煤灰等材料的掺配比例不同时的肢结材料抗折强度、抗压强度 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掺入粉煤灰和硅灰取代部分水泥用量,可较好地改善肢结材料的强度和工作性能。 关键词:硅灰,粉煤灰,强度,胶结材料 中图分类号:TU502 随着2l世纪混凝土工程的大型化、工程环境的复杂化以及 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性能化和 高功能化是未来混凝土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1。混 凝土是由粗、细骨料和胶凝材料组成的多相复合材料,研究表明, 粗骨料与砂浆间的过渡区是薄弱环节,存在于过渡区的应力集 中、收缩应力和较低的粘结力,是影响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 的主要原因【2 J。粉煤灰是目前未充分利用的工业废渣之一,如果 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将造成巨大的危害,众 所周知,粉煤灰具有形态效应、微集料效应和活性效应。粉煤灰 的这三大效应可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减小硬化混凝土 中的有害孔,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同时降低工程造价。但是运 用粉煤灰,其技术指标应加以控制,这些指示包括细度、烧失量、 需水量比、三氧化硫含量、含水量和含碱性。其掺入活性粉煤灰 的同时,必须加入适量的石膏。对于大掺量粉煤灰的胶结材料, 其强度会随掺量的增加有所降低,而硅灰的细度很大,Si02含量 高,因此加入粉煤灰胶结材料中,充分利用水泥熟料、粉煤灰、硅 灰的不同粒径、不同形态、不同活性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搭配,最终 得到比单掺情况下优越的高性能胶结材料。 I
The influences of mixing silicon ash and fly ash
on
strength of high-performance cementing material
ZHANG
Qing-fang
Ance the strength of the high—pe—.ormance cementing material.This experiment researche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rule
2001(3):3-9.
加而减小,笔者认为其后期强度应在掺量10%~20%的某处增 加,因为粉煤灰胶结材料的早期本身强度低;再加上粉煤灰的细 度不够,活性也就不强,因此,加适量的硅灰弥补粉煤灰胶结材料 早期强度的不足,加入石膏来激活粉煤灰的活性,故方案二的早 期和后期强度都有所提高。掺粉煤灰30%时,以各种不同粒径的 掺合料互相紧密填充的物理效应,来达到取长补长的目的,从而 配制出高强高性能胶结材料。 高性能胶结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高技术 材料,是制作高性能混凝土的基础。它不仅对传统的材料有较大 的突破,而且在节约能源、改善条件、经济合理、环境保护等方面
1石屑自密实混凝土抗渗性能 1.1混凝土的渗透理论
混凝土的抗渗性是指液体、气体或离子受压力、化学势或电 场作用在混凝土中的渗透、扩散或迁徙的难易程度…,混凝土作 为一种多孔结构的材料,抗渗性是决定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因素 为宜,此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最大。 分析其原因:掺粉煤灰时,早期7
d,14
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高性能胶结材料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 d的强度随掺量的增 的绿色材料[4J。 参考文献: [1]杨久俊,吴科如.混凝土科学未来发展的思考[J].混凝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