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产生与发展K 由来:《孟子•尽心上》 2、含义:广义一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一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Ll 标的活动,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 的社会要求,有IJ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 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本质匸有目的的哮孕动。
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质的规泄性 有意识有目的 -------- 以人的培自觉传递社会 养为直接 人类特有的社会存在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经验 目标 活动 盾活动社会属性一一永恒性(人在教育在)、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 段)、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一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与社会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阻碍、超前催生) 4、教育起源 学说 观点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由神创造,体现神的意志 宗教、朱熹生物起源论 动物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 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劳动起源论 源于劳动,社会生产的需要与人的需要 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论 人的交往活动叶澜口诀:本能生利息、新房圆美梦、米夫爱劳动4.发展历程 4-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意识、有H 的性,无严密计划性 与生活适应,以生活经验为内容 没有阶级性、H 的一致、权利平等 言传身教 生活教育、在生产生活中进行吗容谁样哪有内对怎在9 ■5、萌芽阶段5・1特点:习俗认识为主、以机械类比等思维方式为主、包含于哲学道徳论述中 5-2《学记》5・4西方(1) 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反复诘问得出定义)、助产术(不断探索得岀结论)。
(2) 柏拉图:《理想国》,重早期教育,“寓学习于游戏”(3)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4)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名《论演说家的教育I 培养》) 第一部研究教学教 法的著作,古代欧洲教育理念发展的最高成就。
“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6•创立6√L 特点:专门领域、概念体系、科学硏究方法、系统教育学著作、教育机构6-2(1)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岀 ((3) 卢梭:教育体小说《爱弥儿》、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思想 (4) 康徳: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目的在于发挥人的自然秉性。
(5)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洛克(绅士爱白话)绅士教育、《教育漫话》、“白板说”6、发展阶段6-1马克思主义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流浪犯罪儿童教育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6-2赞可夫教学促发展,五条原则效果好一一发展性教学理论布鲁纳发现了,过程、结构最重要一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有Ll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掌握牢一一掌握学习理论瓦根舍因一一范例教学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8、教育与社会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影响教育目的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校结构、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2)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经济功能)再生产劳动力:潜在劳动力转为现实;劳动力质量和素质;简单劳动力变为复杂劳动力;劳动力全面发展再生产科学知识9∙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约决定教育LJ的、决定教育领导权、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影响部分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政治功能)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影响社会政治关系10•教育与文化(I)文化对教育制约影响教育口的确立、内容选择、教育教学方法选择(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功能(文化功能)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选择、提升更新、创造11.教育与人口(1)人口对教育制约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分布)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子女入学难、失学率、童工、心理问题)(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人口功能)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改变性格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人口迁移)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减数提质)严育与人的发展]12>人的发展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
13.生育发展高峰期:婴儿期、青春期14.人的发展规律16.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16-1遗传含义:也叫遗传特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意义:(1)是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其发展提供可能性;(2)差异对人身心发展有影响。
体态、感觉器官、神经活动上。
(3)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只有身体发展具备一定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提供可能(4)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它的作用不能夸大。
(5)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遗传素质或逐渐发生变化。
神经活动强而平衡的人,在不良环境下,也可以变成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人。
16-2环境含义:影响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对个体的影响:(1)提供多种可能,(2)是推动发展的动力(3)不决定人的发展(4)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
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依据。
16-3主观能动性是动力,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6-4学校教育(1)起主导作用原因•有Ll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规定发展方向•通过受过训练的教师来进行,效果好•有效控制和协调各种因素(2)特殊功能•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岀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教育制度17.含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18.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实体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指正规教育。
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与伊里奇19.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与外国学制的影响20.现代学制发展历程双轨制:欧洲;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是资产阶级子女;而是劳动人民子女单轨制:美国;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分支制:分支型或中间型学制;苏联;基础教育一中等教育(职业教育I普通教育);上通下达,左右畅通。
21.我国现代学制沿革清末出现(1) 10(2)新中国我国学制:有“六三制”、“五四制”、以及不划分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
(3)当前•四个层次: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五个大类:基础、职业技术、高等、成人和特殊教育•一种类型:分支型战略IJ标「两基本一进入一一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22、义务教育(1)含义: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注意:义务教育一一小学和初中;基础教育一一一直到高中(2)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3)我国的义务教育1986年实行确立;2006年修订,“不收学费、杂费”(4)最早始于德国。
教育目的~23.教育目的含义: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地位:教育的核心问题: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质量和规格,对教育有指导作用;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岀发地点;Ll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含义上)教育方针: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需要,为实现教育U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包括教育工作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方向。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区别:教育方针包含内容更多;教育Ll的在对人的培养质量规格上较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教育、怎样办”上较突出。
2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IJ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Ll标、教师的教学□标注:教育目的VS培养目标(1)培养Ll标是教育IJ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H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特点指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2)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IJ标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培养IJ标针对特定受教育者提岀。
26.教学目的作用(1)导向作用:政策制定、制度确立、内容取舍、方法选择、效果评价以它为前提。
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有。
(2)激励作用:目的是结果指向。
对教育活动有激励。
(3)评价作用: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7.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主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IJ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4)我国教育U的的确立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8.教育目的的理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生活本位论:(1)教育准备说斯宾塞:教育要为“个人完美生活做准备”(2)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否定的是教育一般的抽象的Ll的,强调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Ll的。
29、我国的教育目的29-1当前目的(1)培养的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学生全面发展,脑力与体力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强调个性,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29・2确立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条件想联系(2)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导致(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全面发展提供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五育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共同促进发展;徳育:灵魂与统帅;为其它各育方向性保证;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各育提供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基础作用;物质基础;美育: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各育作用。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30-教研和科研教研:教学研究。
是教师以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科研:涉及范圉较广。
不仅研究教学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徳育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
31、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1)研究角度多维性(2)研究LI的针对性(3)研究主体多元性(4)研究方法多样性(5)研究成果滞后性32、(1)解决教学问题(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33、基本方法(1)观察法含义:依据一定的Ll的和要求,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地、连续的观察,做岀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