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

有机茶生产可行性报告

发展优势农产品,突出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举措。

永川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产茶历史悠久,茶叶产业是我市农业的优势产业,而且是涉及一、二、三产业的传统产业,有亚洲最大的山地连片茶园和全国知名品牌“永川秀芽” ,发展潜力巨大。

按照永川市2010 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市自然及社会条件,提出永川市“十一五”茶叶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茶叶产业,提高茶产业市场竞争力,发挥产业优势,促进永川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到2010 年,我市茶园总面积达到5 万亩,基地建成全部投产后能产茶叶5000 吨,实现产值1.5 亿元,如进行茶叶深加工后还会增值。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0 人,人均年增加收入2000元,还能带动运输业、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 茶树发达的根系在茶园土壤中呈网状结构,固土蓄水效茶明显,成龄茶园的土壤流失量不到裸露地的10%。

同时,茶树四季常青,其叶面积指数达4-5 ,强大的呼吸代谢作用,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其他经济作物无法相比的生态效益。

一、编制的背景(一)基本情况1、地理位置与区位条件永川市位于重庆西部,东接壁山县、江津市,西连大足县、荣昌县,北与铜梁县接壤,南与泸县、合江县相邻。

介于东经105° 37' 31〃 - 106° 5' 7〃、北纬28° 56’ 16〃 -29° 34’ 30〃之间,南北长70.65km,东西宽44.85km,总面积21572.66km2。

距重庆市区仅63 公里,是重庆市的西大门,连接成渝两地的中枢要道。

交通发达,商贾云集,素有“ 川东粮仓”之称,是“ 渝西经济走廊” 上的地区性中心城市。

2、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地形地貌地貌属川东平行岭谷区的低山丘陵体系,花果山、巴岳山、阴山、箕山和黄瓜山贯穿市境中部,五条背斜低山大致组成的“川”字形山岭群。

最高海拔1025m最低海拔200m(2)土壤质地成土母质有:三迭系飞仙关组暗紫色页岩及泥灰岩、嘉陵江组石灰岩、须家河组石英砂岩、侏罗系自流井层暗紫色泥岩、沙溪庙组砂页岩、遂宁组红紫色厚泥岩、第四系老冲积、新冲积等八个类型,全市共有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黄壤土、红壤土5 个土类。

其中水稻土69.7 万亩,紫色土14.29 万亩,黄壤土21.9 万亩。

(3)气候水资源我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区。

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性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地区和季节分配不均,春早霜期短,夏热多伏旱,冬短少严寒,全年平均气温17.9 C ,最冷月平均气温7.1 C,最热月平均气温28C,极端最高温41.7 C ,极端最低温-2.9 C,年日照时数1362.5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31% 平均降水1034.9mm全年无霜期长。

我市河流分属于长江上游干流水系和涪江水系。

境内溪河密布,共有大小溪河220 条,较大的一级支流有临江河、小安溪、圣水河、九龙河、大泸溪、高洞河。

其余均为源短径流小的季节性河流。

全市现有水库189 座。

其中,中型水库2 座,小(一)型水库41座,小(二)型水库146 座,山坪塘10072口,河堰582 道,利用自然水53 处,有效蓄水量为16776.8 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6.7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6.1%。

3、社会经济条件(1)土地利用现状全市农耕地83.2 万亩,园地面积20.3 万亩,林地面积46.6 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3.2 万亩,交通用地15.8 万亩,水域11.3 万亩,未利用地173.8 万亩。

在未利用土地中,宜茶荒地21.5 万亩。

(2)人口及收入状况全市共有人口107 万,其中农业人口88.4 万,22 个镇、街道办事处。

2004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0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4 元。

(3)交通状况永川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公路贯穿全境。

公路通车里程2880公里(其中省道2条77.13 公里,县道18条302.7 公里,村机耕道2500公里)。

通车村数631个,黄金水道长江横贯全境,流程17 公里。

(二)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茶树起源于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世界茶及茶文化源于中国云、贵、川三省交界处。

茶树种植区域分布在从前苏联境内的北纬45°到拉丁美洲阿根廷境内的南纬27°,从海平面到海拔2500 米高度。

世界上5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现有茶园面积240 万公顷,茶叶总产量301.2 万吨。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消费茶叶的习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稳定在250 万吨左右,人均年消费茶叶500克,其中日本人均年消费茶1005克、英国2460 克、爱尔兰3170克,香港特别行政区1370克,而中国仅330 克。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同时茶叶的保健功能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世界的茶叶消费将持续增长,茶叶的消费潜力很大。

2004 年我国茶园面积127 万公顷(其中采摘面积97 万公顷),总产量79.7 万吨,茶叶出口总量25.2 万吨。

我国茶园主要分布在湖北、云南、浙江、福建四省,合计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51.8%,占总产量的57%。

我国的茶叶产量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茶叶出口量也于20 世纪末超过印度,仅次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居世界第三位。

世界绿茶主要产自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和印度等5 个国家。

2004 年中国绿茶产量为59万吨,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74.3%,比1992 年增长了13.8 万吨,增幅达35.5%。

日本等其余4 个国家的绿茶产量则相对稳定。

中国也是世界绿茶出口的第一大国,其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4/5 以上,其次是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

重庆茶叶已有3000 多年历史,秦汉时期的制茶技术达到较高水平,公元前1066 年巴蜀茶叶就是武王的“贡品”;唐代巴人饮茶成风,并广泛采用人工栽培茶树;南宋时期茶叶生产已形成规模;明代的99 种“国茶”中就有重庆的“巴条茶”和“南丰茶”;此后,重庆茶业日趋衰落,直到解放前夕。

20 世纪60 年代末期到80 年代中期,各区(市)、县大力开辟茶园,建立了省级茶叶商品基地县27 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名优茶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西南地区外销红茶和名优茶的主产区。

永川产茶历史悠久。

在两汉时期已有茶的种植和生产,民国初年,巴岳山、箕山就是产茶地区。

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原四川省农牧厅茶叶试验站)和四川新胜茶场相继落户,带动了永川地区茶产业的发展。

50 年代中期,云南大叶种引种成功,在“ 南茶北移”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60 年代初,朱德总司令莅临永川,视察了重庆市茶叶研究所试验茶园,品尝“银峰”名茶后,给予了高度评价;70 年代中期,永川先后新辟茶园500余公顷、兴建茶叶加工厂50 余个,为山区茶农开辟了一条致富门路。

全市现有茶园面积2400公顷、茶叶生产企业19 家(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5 家),主要产品有绿茶、花茶,销往江浙、成都、重庆及全国各地,每年为茶农创收近3000 万元,解决劳动力3000 多人。

主要品牌有“云岭、新胜、金凤、渝州、绿宝、又一春、云升、得川等。

主要名优茶有:永川秀芽、渝州毛峰、乌金吐翠、竹海竹针、云岭毛峰、金凤银针等数十个,其中“永川秀芽” 1989 年被评为全国名茶,1999年和2001 年先后被认定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知名品牌,2000 年获中国(成都)国际博览会金奖,2002 年被认定为重庆市名牌农产品、永川市质量信得过产品。

目前,茶叶生产和加工已成为永川市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与之配套的经销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1 世纪,茶叶产业面临着诸多有利因素的汇合,茶叶产业的发展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全世界将会有更多的人消费茶叶、欣赏茶文化。

茶业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载体,将成为新世纪的世界性饮料,具有辉煌的发展前景。

(三)规划的必要性1、发展具有我市综合优势的高效、生态、特色茶叶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集中力量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科技教育发展和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本规划根据项目规划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发挥项目规划区优势,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对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把潜在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发展茶叶产业是主动应对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要融入到国际经济大潮中去,这对我国弱质产业农业而言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出现的“绿色壁垒” ,对我国茶叶出口造成了巨大威胁。

同时,随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具出口优势的绿茶的关税的降低,我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优越、无污染,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绿色的、有机的优质绿茶,培育名牌产品,突破“绿色壁垒”是主动迎接加入WTC后,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壮大自身的需要。

3、发展茶叶产业是的三峡库区建设的需要茶树是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经济作物,其发达的根系在茶园土壤中呈网状结构,固土蓄水效果明显,据台湾茶业改良场研究结果表明:在年降雨量1500mm的地区,成龄茶园的土壤流失量不到裸露地的10%。

同时,茶树四季常绿,其叶面积指数达4-5,强大的呼吸代谢作用,要消耕大量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其他经济作物无法相比的生态效益。

发展茶叶产业对改善和治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实施茶叶产业化是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中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茶树作为生态经济兼用型树种,它的生态经济优势进一步凸现,适宜种植茶树的面积扩大,抓住我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机遇,建立无公害生态良种茶园,形成茶叶产业化,茶叶种植后3年投产,5年进入盛产期,可连续收益30年,1 亩可实现3000-5000 元的收入,其经济效益高于许多经济作物,更高于粮食作物,种植茶树是农民增收,有效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四)规划的可行性我市自然气候条件优越,茶业科研、教学、生产三位一体,地处东西部交通要塞和云、贵、川的辐射中心,商贸繁荣、信息发达、茶文化旅游独具特色,具有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独特优势。

相关主题